疾病名称(英文) | interstitial keratitis |
拚音 | JIAOMOJIZHIYAN |
别名 | 角膜间质炎,非溃疡性角膜炎,中医:混睛障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角膜基质炎或称角膜间质炎,也称为非溃疡性角膜炎,是指发生在角膜基质层的非溃疡性、非化脓性炎症。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单疱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病因。本文仅就梅毒性角膜基质炎作一介绍。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伴睫状充血;主要临床特征为角膜基质层水肿浸润,随后常发生血管化,视力呈不同程度下降。根据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发病年龄多为5~20岁,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后天性临床上极为少见,患者年龄较大,有梅毒病史,多为单眼受累。 |
中医释名 | 角膜基质炎属于祖国医学的“混睛障”范畴。本病名见于《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混睛外障”。《目经大成》称为“气翳”。临床表现为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病程经过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方能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有瘢痕而妨碍视力。 |
西医病因 | 先天性梅毒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直接接种于新生儿;后天性梅毒则来源于活动性下疳的粘膜感染。该病的发病机制被公认为是宿主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病源活动感染的直接结果,属于IV型(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角膜基质层发生炎症浸润,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最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基质内出现的新生血管,这是由炎症引起的组织对抗反应,炎症消退后,血管成为仅由内皮组成的空管组织。 |
中医病因 | 本病属风轮疾病,内应于肝胆,故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热的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肝经湿热所致者病程更长。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先天性发病年龄多为5~20岁。后天性临床上极为少见,患者年龄较大。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初起怕热羞明,眼睑难睁,眼珠疼痛,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或混浊自中央或周边开始,逐渐漫掩整个黑睛,致黑睛晦暗无华,如磨砂玻璃状。与黑睛病变的同时,即可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注意,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本病辨证,须细审病因。著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者为肝经风热所致;著黑睛混浊,眼珠钝痛者为湿热内蕴所致;著黑睛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者为肝胆热毒所致;若反复发作,黑睛暗晦,抱轮微红,疼痛不显者为虚火上炎所致。1.肝经风热证候: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析:①辨证:以黑睛混浊,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为阳邪,其性升散,风热上犯则头眼俱痛,熏的黑睛则黑睛混浊,畏光流泪。舌脉均为风热在表之象。2.肝经湿热证候: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眼珠钝痛,视物昏蒙,兼有头昏而重,困倦乏力,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辨析:①辨证:以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眼珠钝痛;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蕴结,上犯于目溜滞经络,最易阻遏气机,故眼珠钝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热为阳邪,易伤阴津,今湿热胶结,熏的黑睛故黑睛混浊;热邪上冲则抱轮红赤;舌脉均为湿热内蕴之证。3.肝胆热毒证候: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辨析:①辨证:以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浊,因热致瘀,故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4.虚火上炎证候:病情反复发作,黑睛晦暗,抱轮微赤,疼痛不显,舌红少津,脉细数。辨析:①辨证:以黑睛晦暗;抱轮微红,疼痛不显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见症较轻。 |
西医诊断标准 | 1.梅毒或结核病史,青少年常见。 2.怕光、流泪、视力下降。 3.早期角膜内皮水肿、细微沉着物,伴有葡萄膜炎。 4.首先角膜周边部基质内轻度雾状混浊,睫状充血,由局部扩展到角膜四周,有时伸出舌状混浊向角膜中心伸展,全角膜呈白色弥漫性混浊,伴有毛刷状深层血管翳新生,向深层基质伸入。 5、病程数周至数月,一旦角膜混浊吸收,血管翳遗留永久性痕迹。 6、华氏或康氏反应阳性。 具备第1~5项即可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一)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患者父母既往有性病史, (二)后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临床上极为少见,患者年龄较大,有梅毒病史。 |
症状 | (一)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眼部有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及睫状充血,并伴不同程度视力下降。 (二)后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多为单眼发病,角膜基质炎症反应较先天性轻。 |
体征 | (一)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临床上可分为三期: 1.浸润期:裂隙灯检查可见上方角膜周边部呈扇形分布的基质浸润,伴有上皮层水肿及小水泡形成,呈典型的毛玻璃样外观。历时约1~2周。 2.血管新生期:基质浸润变得更加浓密,并从四周迅速向中央区发展,终至全角膜基质水肿。毛刷状新生血管也自周边部侵入角膜基质深层并向中央区进展,严重者可使整个角膜血管化。一般持续2~4个月。 3.退行期:当新生血管在角膜中央汇合以后,炎症便开始消退,症状亦相应缓解,角膜混浊逐渐变得透明,但一般都遗留弥漫性淡淡的瘢痕,新生血管亦逐渐萎缩呈灰白线状而终身存在,历时数日至1~2年。 (二)后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角膜基质炎症反应较先天性轻。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一)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实验室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二)后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临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主要与结核性角膜基质炎相鉴别: 1.结核性多为单眼发病;梅毒性则多为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2.结核性好发于角膜的下部;梅毒性则多侵犯全角膜。 3.结核性的混浊为深浅不一,浓淡不均;梅毒性则多为弥漫性均一的灰白色混浊。 4,结核性各期不明确;梅毒性分期明显。 5,结核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梅毒性极少有复发。 6.以结核菌素作皮内试验对结核性有一定价值;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梅毒性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症状消失,炎症消退,基质内残留疤痕。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药物治疗 1.抗生素驱梅治疗:WHO已提出了全身驱梅治疗的原则,对于原发、继发或早期潜伏的患者(病程<1年),给予苄星青霉素G120万U肌肉注射,晚期病人给予加倍量,每周1次,连续3周。 2.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使用0.1%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待炎症消退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并维持数周。也可配合口服强的松片。 3.散瞳剂: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 (二)手术治疗 对于炎症消退后遗留的角膜瘢痕,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中医治疗 | 本病初期多实证、热证,治疗视其不同证情,分别用以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等法,若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方可从虚论治,但肝经湿热所致的缠绵不愈,则当清利湿热,严禁滋补。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同时配合消障退翳合扩瞳眼药为要。 (一)辨证选方 1.肝经风热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9g,防风9g,白芷9g,前胡9g,荆芥6g,桔梗9g,薄荷6g,柴胡6g,川芎6g,黄芩9g,白术12g,甘草6g。热重于风者酌加金银花、连翘、栀子等清热之品。 2.肝经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9g,滑石6g,白蔻仁12g,厚朴12g,白通草9g,淡竹叶9g,薏苡仁9g,半夏9g。加上茯苓、萆薢清热除湿解毒;银花、连翘助清热解毒;土茯苓、银花且有治梅毒之功。 3.肝胆热毒 治法:泻肝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银花12g,蒲公英15g,炙桑皮9g,花粉12g,黄芩12g,龙胆草15g,大黄6g,蔓荆子9g,枳壳9g。若热毒盛再加野菊花、土茯苓以清热解毒;若瘀滞甚者可加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4.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生地9g,熟地9g,麦冬12g,贝母9g,百合9g,当归12g,甘草6g,玄参12g,桔梗9g,芍药9g。若肝肾阴虚,相火旺动者可用知柏地黄丸。 其他疗法 1.点眼疗法 (1)千里光眼药水点眼,每日3~4次。 (2)退云散、犀黄散点眼。 (3)清碧散点眼。硼砂6g,镜砂0.9g,琥珀0.9g,硝芽1.5g,梅片1.2g,甘石粉15g共为细未,点眼。 2.热敷疗法:内眼药渣再煎过滤湿热敷。 |
中药 | 1.龙胆泻肝丸:每次服9g,每日2次。本方清肝泻火,可用于本病肝胆热毒型。 2.防风通圣丸:每次服6g,每日2次。本方表里双解,可辅助用于本病各种证型。 3.明目地黄丸:每次服9g,每日2次,本方清肝明目,可用于本病后期及恢复期。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西医学认为角膜基质炎的病因主要为结核,其次为风湿、梅毒、麻风等,可由病原直接侵入所引起,但更多情况下系变态反应所致,其治疗早期急性阶段及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角膜浸润可很快控制及消退,病程明显缩短。同时扩瞳,口服维生素类及局部热敷,并根据病因作抗结核,驱梅或针对其他原因进行治疗。而中医则认为本病临床诊断时,必须分三期三要,务要辨明病情之标本,庶不致误。在初期,要知病之来源,审察轻重;严重期,要查病之转变,早做预防;恢复期,要明了病之善后良与不良。混睛障本有赤白二种;赤者怕多丝,白者怕光滑。多丝者,疼而多泪;光滑者,干而昏涩。赤虽重而易治之,白纵轻而难疗。临症审清,方能采用相应疗法。总而言之,此症乃系肾水不足,心火有余,而肝木独盛,木盛火旺,反侮肺金,是以肺金燥热,随散布风气水三轮之间,故蔓延而成一色。治疗初期宜刺上星、头维、目窗等穴,内服清肺平肝汤,外点清碧散,待黑白分明时,再刺承位、少泽、强问,服清心泻火汤:常服杞菊地黄丸。具体临床可按阶段同时中西药并用,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