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pidemic corneal-conjunctivitis |
拚音 | LIUXINGXINGJIAOJIEMO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眼病,曾引起世界性流行,现各地区仍有散发。多侵犯青壮年,全年可发病,夏季为高。本病的临床特点为结膜大量滤泡,有时伴有伪膜形成,角膜发生上皮细胞下浅在圆形点状浸润。本病由腺病毒感染所致,以腺病毒8型为主,也可由19、29、37型,本病为接触传染,凡洗脸用具及接触的物品,皆可为传染媒介。在家庭、学校、工厂很易流行。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全年可发病,夏季为高。 |
地区 | |
人群 | 多侵犯青壮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潜伏期5~12天,双眼发病。 2.常有头痛、低热及耳前淋巴肿大。 3.临床表现似急性结膜炎,但分泌物少,下睑结膜有滤泡。 4.发病1~2周后,结膜炎症消退、出现怕光、流泪、刺痛、视力下降,角膜中央区可见浅层点状混浊、上皮脱落、荧光染色(+)。角膜浸润吸收后,部分留有薄翳,影响视力。 5.病毒分离为腺病毒Ⅷ型。 具备1~4项即可诊断,兼有第五项即可确诊。 |
西医诊断依据 | 1.潜伏期5~12日,平均8日。常为双侧,可先后发病。 2.症状: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可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3.体征:患眼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出现大量滤泡,以上、下穹窿结膜和下睑结膜为多,有时伴有伪膜覆盖、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发病一周左右,结膜炎症渐消退,角膜损害始出现,起初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角膜中央,继之发生上皮下和浅基质点状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圆形,直行约0.4~1.5mm,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2~3周后炎症消失,角膜混浊斑点于数月后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正常,小儿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假膜较多。 4.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单核细胞增多。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可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
体征 | 患眼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出现大量滤泡,以上、下穹窿结膜和下睑结膜为多,有时伴有伪膜覆盖、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发病一周左右,结膜炎症渐消退,角膜损害始出现,起初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角膜中央,继之发生上皮下和浅基质点状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圆形,直行约0.4~1.5mm,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2~3周后炎症消失,角膜混浊斑点于数月后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正常,小儿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假膜较多。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病毒分离为腺病毒Ⅷ型。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单核细胞增多。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多发病急,双眼发病,流泪、异物感及灼热感,分泌物多为粘液脓性,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角膜受累多为边缘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流行性结角膜炎分泌物少,耳前淋巴结肿大,典型的上皮下浸润且抗生素治疗效差。 2.包涵体性结膜炎:为衣原体感染。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伴有泌尿系统疾病。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包涵体,不一定发生角膜损害。即使有变化也不象流行性角结膜炎那样顽固,磺胺药及抗生素有效。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为肠道病毒70型感染、症状较结膜炎为重、常有结膜下点状、片状出血,7~14天吸收,角膜上皮呈点状、大片状剥脱,常于一周内随结膜炎症痊愈而消失。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荧光素不着色。 2.好转:角膜混浊吸收或遗留薄翳。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药物局部治疗:常用的有0.1%疱疹净眼药水、无环鸟苷眼药水,4%吗啉双胍眼药水等,每小时一次,为预防混合感染,常需与抗生素眼药水交替点眼。当瞳孔区出现上皮下浸润斑点,可短期内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点眼。如ACF、ACF一T等眼药水点眼。 2.病情严重者应配合全身抗病毒治疗:如病毒唑注射液0.6g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日一次。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