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睑腺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睑腺炎

  
疾病名称(英文) hordeolum
拚音 JIANXIANYAN
别名 麦粒肿,中医:针眼,土疳,土疡,偷针,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睑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受感染时称外睑腺炎;睑板腺受感染则称内睑腺炎。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茵感染而发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属胞睑疾病,胞睑内应脾胃,上胞属脾,下胞属胃。故本病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凡风热毒邪外袭,客于胞睑;或过食辛辣、肥腻之品,助阳生火,循经上攻胞睑,燔灼脉络,壅滞气血,皆可发为本病。若发病后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症辨证,以虚实为纲,发病初期,胞睑某部微红肿刺痒,继而形成局限性硬结,3~5天后,便生脓液者,多属实证、热证;病程久延,微肿微痛,或反复发作,胞睑肿硬未消,红赤未尽,而新又生者,多属虚实夹杂证。本病轻证多可自行消散,重者溃后排脓始愈。若脓未成熟,骤以刀割,或用于挤压,致头面、眼睑红肿剧痛,身热烦躁者,为脓毒扩散,热炽毒盛之象,甚或有热毒攻心之虞。
1.风热客目
证候:病初起,胞睑微红肿痒痛,可触及小硬结。伴恶风发热,周身不适,头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微红肿痒痛,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客目,燔灼脉络,胞睑气血瘀滞,脉络阻塞,故致红肿痒痛;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征。
2.热毒攻目
证候:胞睑皮肤红赤肿胀,睑弦硬结较大,灼热疼痛拒按,继之脓成破溃,兼头痛,发热,口渴,便秘,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红肿痛甚,硬结化脓,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若兼见白睛红肿,或针眼发于眦角处,肿胀更甚者,提示脾胃热毒及肺。②病机:脾胃热毒循经上攻胞睑,热盛则肿,肉腐则化脓,脉络气血壅滞则痛;热盛津伤,故口渴,便秘;苔黄,脉数乃里热炽盛之象。
3.脾胃伏热
证候:胞睑硬结未消,红赤未尽,而新疖又生,久而不愈,反复发作,全身可无明显兼症,舌苔黄,脉数或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针眼反复发作,症状不重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病后期,余邪未清,热毒蕴伏脾胃,循经上攻胞睑,阻滞经络,气血失和,而致本病反复发作。
4.脾胃虚弱
证候:胞睑疖疮反复发作,微肿微痛,经久难消,兼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弱。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微肿微痛,经久难消或反复发作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卫外不固,而易感外邪;虚而留邪,阻滞气血,胞睑脉络不畅,致本病反复发作。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早期眼睑皮肤面局部可触及硬结、红肿、疼痛,严重者球结膜水肿,发热,伴有颌下或耳前淋巴结肿大。
2.发病后3~5天形成脓肿,溃破出脓。
3.病灶位于睫毛根部皮脂腺者,称外麦粒肿。
4.病灶位于睑结膜面睑板腺者,称内麦粒肿。
凡具备第1~2项兼有第3、4项之一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外麦粒肿:初期睑局部呈现水肿和充血,有明显压痛感,在近睑缘部位可触到硬结,形如麦粒,推之不动;继之,症状加重,剧烈疼痛,3~5天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疱,脓疱可自行穿破皮肤,破溃后排出脓液,红肿迅速消退,症状缓解。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而自行吸收消退。
2.内麦粒肿:内麦粒肿又称睑板腺炎,其临床症状不如外麦粒肿来的猛烈,因为处于发炎状态的睑板腺被牢固的睑板组织所包围,但疼痛较明显,有硬节,肿胀较局限。外眦部的重症内麦粒肿可引起球结膜高度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易误诊为眶内脓肿。睑结膜面呈红色或紫红色隆起,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后脓液排出,症状即可消散。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眼睑脓肿:本病常由麦粒肿发展而来,伴有剧烈的疼痛和睑组织、球结膜明显水肿,以及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较重。在病变后期,炎症浸润逐渐局限化,并穿破皮肤,致皮肤的深部溃烂。少数情况下,积脓可以流窜至额部、颞部,以至波及面部的皮下组织或深入眶内,从而引起极为严重的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2.眶蜂窝织炎:本病以眼睑红肿,剧烈的搏动性疼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甚或突出于睑裂之外为特征。由于眶压增高,而眼球突出,眼外肌受累,以致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若视网膜静脉扩张,合并水肿和渗出及视神经炎,则可使视力下降。并伴有畏寒、高热、头痛及白细胞增多等。
3.急性泪囊炎:本病一般有慢性泪囊炎病史,发病后以泪囊区皮肤红肿、疼痛为主,可扩展到眼睑或颜面部,局部灼热。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而麦粒肿的红肿部位必须是在睑缘附近为主,泪囊冲洗泪道依然畅通。
中医类证鉴别 针眼应与眼丹鉴别,若发生在大眦部与漏睛疮鉴别。本病可导致胞睑赤肿,有局限性硬结,睑弦部察及红色颗粒或局限性脓点;漏睛疮导致的胞睑赤肿靠于大眦侧偏重,后则局限于睛明穴,终可在该处溃脓而破口;眼丹发病则整个胞睑红肿无头,脓成后指压有波动感,溃口亦多不居于胞睑之边缘或大眦部。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3日内自觉症状消失,局部红肿、硬结消退,恢复如常。
2.有效:3日内症状消失或仅留有轻度不适,局部红肿明显减轻,或仅留有皮下硬结而外观正常。
3.无效:治疗超过3日未达上述标准或破溃后而愈者为无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局部对症治疗
在患眼点抗生素滴眼液及膏,可选0.25%氯霉素滴眼液,0.1%利福平滴眼液,15%磺胺醋酞钠滴眼液,0.5%四环素眼膏,或0.5%金霉素眼膏,0.5%红霉素眼膏等。眼药水每日滴4~6次,眼药膏每晚睡前涂1次。
(二)热敷治疗
初期局部热敷,可选用0.1%雷夫奴尔液或生理盐水,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蘸热药液或热盐水敷患眼,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三)抗生素治疗
若有感染扩散先兆或已扩散者,可服用复方新诺明1g、每日2次,螺旋霉素0.2g,每日4次,或先锋霉素IV0,5g,每日4次;如症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
(四)物理疗法
1.超短波治疗:小功率超短波,每次12~15分钟,每日1~2次,共治疗5~6日。对早期麦粒肿有显著疗效。
2.氦氖激光治疗:波长6328A,输出功率>1.5mW,光班3mm,局部照射15~20分钟,每日1次。
3.旋转磁疗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病情重者,可每日磁疗2次。适用于初期末成脓疱者。
4.直流电药物透入治疗:用青霉素或穿心莲药液,或蒲公英药液等药物导入,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适用于迁延不愈或合并周围组织感染者。
(五)手术治疗
当化脓灶已局限或脓肿成熟时,应切开排脓。内麦粒肿应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
直;外麦粒肿则在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
中医治疗 本病多实证、热证,纵然有表证,亦多兼里热,故未成脓者,治当清热消肿,促其消散;发病中期,肿势已成,可选用透脓托毒之法;已成脓者可排脓,另外因余邪未清,气血不足而邪气客胞睑者,可清余热,调气血及益气健脾治之。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客目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连翘15g,薄荷5g,荆芥5g,牛蒡子9g,甘草5g,竹叶15g,淡豆豉9g。若红赤较重,加丹皮赤芍以凉血退赤;疼痛较重加乳香没药止痛;恶风发热等表证重者,加桑叶防风野菊花以祛风清热;里热重者,去荆芥,重用连翘、银花,加大黄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攻目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二花、陈皮贝母天花粉、乳香、没药各10g,防风8g,白芷9g,当归12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若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白睛壅肿者,加桑白皮黄芩等。
3.脾胃伏热
治法:清解余热,调理气血。
方药:清脾散(《审视瑶函》)加减。栀子9g,赤芍6g,当归9g,升麻6g,黄芩9g,枳壳9g,藿香9g,防风3g,石膏20g,甘草6g,薄荷3g。若痛甚加乳香、没药;小便短黄者,加木通、竹叶;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4.脾胃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和络。
方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白芍9g,当归15g,枳壳9g。若兼外感者,合玉屏风散;兼郁热者,加知母、黄芩;病程日久者,加内金、焦山楂川芎
(二)其他疗法
1.湿热敷疗法:适用于早期或未酿脓者,可用清洁毛巾局郡湿热敷,也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水煎,先熏后热敷。药如金银花、蒲公英、牛蒡子、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芩、赤芍、当归、川芎等。每日3~5次,每次20~30分钟。
2.点眼疗法:可选治针眼疼痛方:黄连(去须)、杏仁(水浸、去皮尖)、黄柏各15g。共置一处,捣研碎,用布裹,入生地汁中浸,取汁频点目中,适用于本病疼痛剧烈者。
3.外涂疗法:下述方药,为本病初期各证的通用方。
(1)枯矾3g,鸡蛋白1个,先把枯矾研细未,用鸡蛋白调匀呈糊状,涂患处眼皮,每日2~3次。
(2)鸭跖草适量。将本药全草洗净,剥去叶片,取茎一段,将其中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烘烤,或用指挤压,即有液汁从断端流出。将此液汁涂于睑结膜表面及皮肤表面红肿处,每日4~5次一般用药2~3次即愈。
4.敷贴疗法:有关方药适应证较广,初期诸证多可通用。
(1)协毒膏:川大黄90g,木香30g,玄参白蔹射干、芒硝各60g。以上诸药共研为散,以鸡子白调和如膏状。敷贴眼睑长针眼处,药干即换之。
(2)鲜蒲公英适量,捣烂后敷在患处。适用于麦粒肿早期。
(3)大片生大黄,温水浸泡片刻使之变软,临睡前平覆患眼上,外以布包,以防脱落,次日启布去大黄。每日一次,连用3~5晚上,多可治愈。
(4)生南星未9g,鲜生地黄15g。共捣烂为膏,贴太阳穴,针眼即消。
(5)紫金锭:醋研敷患处。
中药 1.防风通圣丸:每次服6g,1日2次。本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用治本病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2.牛黄上清丸:1次服1~2丸,1日2次。本方泻热消肿,疏风止痛。主治本病内蕴积热,外感风邪证。
3.香砂六君子丸:每次服6g,每日2次。本方补中益气,理气和胃,适用于本病脾胃虚弱证。
4.散结灵片:口服1次4片,1日2次。功能散结消肿,活血止痛。适用于本病硬节久不溃脓亦不消散者。
针灸 1.针刺疗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髎、阳白、鱼腰、四白、承位、合谷、列缺、外关等。眼部取穴应在红肿区以外,手法宜用泻法。亦可酌选用太阳、合谷、上星等穴点刺出血。
2.挑刺法:在肺俞或膏穴附近皮肤表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消毒后,用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3.放血疗法:耳尖穴位放血治疗本病,收效多速。在病眼侧耳尖穴位上,即耳廓最高点处用酒精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从内外两侧捏住耳尖皮肤,以右手持针(毫针、三棱针均可)速刺,深达皮下,出针后放血1滴。
4.耳压疗法:主穴:眼。配穴:肝、神门。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拇、食指由轻到重按压半分钟,以局部有沉麻或明显的疼痛灼热为宜。轻者仅贴压主穴,每日按压4次,红肿显著者酌情选配穴。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为细菌感染后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在治疗上要根据病情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初期,局部可用蒸气熏患眼,或用盐水热敷,因咸入血,有助瘀滞的消散。每日3次,每次15~20分钟,可同时滴抗生素眼水,局部及结膜囊涂消炎眼药膏。如伴颌下,耳后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应与疏风清热的银翘散结合应用。脓肿形成时,眼睑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并伴有高热,便秘等症状者,治疗上除局部热敷,及运用抗生素眼药水、膏外,应同时运用抗生素及中药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肿成熟时,应切开排脓。对反复发作病例,若同时患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要高度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而呈顽固性复发性者,可采用自家疫苗注射,合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酌加祛瘀散结之品。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睑腺炎属于祖国医学的“针眼”、“土疳”、“土疡”、“偷针”等范畴。如《证治准绳》云:“土疳证,谓脾上生毒,俗呼偷针是也,有一目生一目者,有止生一目者。”
《审视瑶函》云:“土疳病,……微则自然消散,甚则出血流脓。”从不同角度扼要阐明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病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