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 |
拚音 | ZHOUWEIDONGMAISHUANSA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外周血管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周围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液内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停留在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所引起。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见的栓子为血块。空气、脂肪、恶性肿瘤组织、胆汁、羊水等栓子少见。绝大多数动脉栓子来源于心脏,约有3/4患者伴有心房纤颤。在各种心脏病中,以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最常见,特别在伴有心房颤动、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者。此外.心肌梗死、细菌性心内膜炎亦可产生栓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脉瘤内的血块脱落,及左房室瓣分离或瓣膜置换术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后亦可并发动脉栓塞。仅极少数病人的栓子来源不明。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栓子一般多堵塞动脉分叉处,下肢较上肢多见,股动脉分叉处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腹主动脉和腘动脉的分叉处,在上肢偶发生干肱、腋、桡、尺动脉。栓子嵌塞于动脉后,其远侧动脉内的血液即部分或完全中断,引起远侧血管及其侧支血管的缺血性痉挛,血管壁营养障碍,随后内膜发生退行性变和栓塞的动脉近、远侧处继发血栓形成。如肢体远侧侧支循环缺乏,肢体仅出现缺血现象。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临床病象,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如不能确诊,可采用皮肤测温计测定皮肤温度变化,超声血流描记测定动脉血流情况。诊断不肯定而考虑手术取栓,可作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和栓塞部位。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四肢动脉发生动脉栓塞后(特别在下肢),肢体常出现剧烈疼痛,开始时疼痛位于阻塞水平,以后延及远侧,肢体活动时则疼痛加剧,肢体的皮色苍白,以后变为青紫斑点状,最后可发生坏疽。患肢栓塞远侧的皮温较低,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如感觉异常、麻木、肌肉无力、麻痹等。一般的肢体缺血水平低于栓塞部位一个关节,如栓塞发生在股总动脉,则下肢组织缺血的水平相当于膝关节以下的水平,肢体远侧动脉搏动消失,浅静脉萎瘪。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四肢动脉栓塞须与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广泛型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相鉴别。急性广泛型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股青肿)的特点是肢体极度肿胀,皮色青紫,浅静脉怒张,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等。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要点确诊后,应迅速处理,积极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和心脏功能,防治休克。如病人全身情况尚好,发病时间在6—8h内,肢体组织无坏疽,无其他严重病变(如脑栓塞)及心脏功能代偿尚好等情况下,均可用fogorty球囊导管行动脉取栓术,术后应用右旋糖酥40和抗凝剂2周,以防继发血栓形成,待病情恢复后,即考虑对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进行手术治疗,以杜绝栓子的来源,防止栓塞再出现或发生在其他部位(如脑栓塞)。 非手术疗法包括将患肢安置在略低于心脏水平的位置,以增进患肢动脉的血供。患肢保温但禁忌热敷。为防止动脉内血栓延伸和深静脉内继发血栓形成,在急性期应采用肝素及双香豆素类衍化物等抗凝剂,肝素用法是在开始使病人全身肝素化3—5d,随后待香豆素类衍化物起作用后,停用肝素,单用香豆素类衍化物维持3—6月。如栓塞发病在3d以内,亦可采用尿激酶或链激酶溶栓剂,以溶解新鲜血栓。尿激酶使用方法可静脉滴注,亦可经栓塞近端动脉内注入。为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可用针刺疗法:解痉药如0.1%普鲁卡因静脉滴注,妥拉唑林或罂粟碱口服或静脉注射,或交感神经阻滞术。右旋糖酥40静脉滴注,以防止血栓延伸并改善微循环。此外,亦可用中药脉络宁或丹参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如肢体远端组织已坏疽,且与健康组织分界线清楚者,需作截肢术或截趾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