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neurysm of thoracic aorta
|
拚音 |
XIONGZHUDONGMAI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主动脉壁由于发生病变再受血流压力冲击而向外呈瘤样膨出时,即形成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可发生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分别称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动脉瘤、降主动脉瘤。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胆固醇和脂质沉集于主动脉壁并形成钙化斑块,使弹力纤维受到破坏,管壁不能耐受血流压力而膨出形成动脉瘤。其他病因如主动脉先天性发育不全、感染、外伤,在中国都甚为少见。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中老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动脉瘤呈囊形或梭形,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和侵蚀。临床上因动脉瘤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升主动脉瘤可因主动脉瓣环的扩大,常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还可侵蚀胸骨及肋软骨,病人常感胸闷、胸痛,甚至在前胸壁突起呈现搏动性肿块;主动脉弓动脉瘤可压迫气管、喉返神经和左侧无名静脉,产生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和左上肢静脉压升高等症状;降主动脉瘤常压迫侵蚀胸椎和肋骨后端,产生局部骨质破坏和胸背痛。如形成夹层动脉瘤,病人可突然发生胸腹腔内有撕裂般剧痛,甚至休克。以致死亡。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作正位、侧位或斜位X线摄片检查,都可看到纵隔区块影,任何方位都不能与主动脉分开,同时可看到动脉瘤的扩张性搏动。但如动脉瘤中已有较厚的附壁血栓形成,则搏动不甚明显。有时还可能看到瘤壁上的钙化斑块影。主动脉造影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数控减影造影(DSA),可显示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及其分支受侵情况。超声扫描、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显象对诊断很有价值,可了解动脉瘤的长度、直径及瘤体壁的厚度和腔内血栓的位置。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胸主动脉瘤一经确定诊断,即应考虑手术治疗。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是主动脉瘤切除和人造血管移植术。手术时须暂时阻断动脉瘤的近端和远端主动脉血流,因此,必须应用体外循环作旁路转流或低温麻醉,以保护脑、脊髓、肾脏等重要脏器。升主动脉即为左心室的出口,在阻断前必须应用体外循环,将左心房血液转流至降主动脉。如果合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施行升主动脉瘤切除木和人造血管移植术的同时,要施行人造瓣膜替换术。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动脉瘤切除术的难度较大,死亡率很高,对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梭形动脉瘤,可用单层人造血管紧紧包绕在动脉瘤周围,缩小动脉瘤,并可防止其继续发展扩大和破裂。比较局限性的囊形主动脉瘤,其根部缺损未超过主动脉周径的三分之一,而其余主动脉壁又比较正常时,可在低温降压麻醉下,在主动脉瘤根部安置特制的无损伤主动脉钳,部分阻断主动脉,局部切除动脉瘤后,连续或间断缝合主动脉上的切口,这种手术称为动脉瘤切线切除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