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apillary muscle dysfunction
|
拚音 |
RUTOUJIGONGNENGSHITIAO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乳头肌功能失调指房室瓣腱索所附着的乳头肌由于缺血、坏死或纤维化,引起收缩功能障碍,导致房室瓣关闭不全。其中以左心室乳头肌功能失调导致左房室瓣关闭不全为常见,且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常导致左心室乳头肌缺血或坏死,引起急性乳头肌功能失调。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左心室乳头肌分前后两组,尽管乳头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但由于其血供来自冠状动脉最远分支,侧支循环又较差,而两组乳头肌担负着重大的机械力量,故心肌缺血或坏死易引起乳头肌功能失调,产生左房室瓣返流,其中以前乳头肌受累多见。但冠心病患者出现左房室瓣关闭不全并非全系乳头肌本身病变所致。乳头肌功能失调时由于:①乳头肌可能收缩无力,于心脏收缩时拉不住左房室瓣而致瓣叶脱垂入左心房。②乳头肌所依附的左心室壁动力失常或因有室壁瘤呈矛盾性扩张,于心脏收缩时向外膨出,将左房室瓣牵拉使其空间位置异常。③乳头肌纤维化并缩短,将瓣叶拉下。④左心室扩大以致左房室瓣瓣环扩大,瓣叶不能合拢。均可产生左房室瓣返流。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急性乳头肌功能失调可依据:①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绞痛发作后,心尖处出现Ⅲ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播,肺动脉第二心音分裂。②收缩期杂音(及收缩期喀喇音)的强度、性质易变,并可在短期内消失,如同时听到病理性第四心音和(或)第三心音奔马律,更有诊断意义。③使用亚硝酸异戊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缩小,心腔长轴和左房室瓣腥索乳头肌长度之间的不适应得到改善,收缩期杂音可减弱;静脉注射新福林能使杂音增强;下蹲试验使静脉回流增加.主动脉压升高,收缩期杂音也可增强。实验室检查以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最具有诊断价值。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乳头肌功能失调本身无特异性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基础心脏病的表现,但常因乳头肌功能失调而发生心力衰竭。根据乳头肌缺血程度、是否可逆以及左心室壁动力障碍的轻重,临床将乳头肌功能失调分为急性(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前者系由于乳头肌急性缺血所致。约25%—50%患者可出现易变的心尖区收缩期杂音,伴或不伴有收缩期喀喇音及第四心音,随缺血好转而消失。收缩期杂音往往出现在一次剧烈的胸痛之后,有时疼痛程度与杂音的响度成正比。杂音可出现在收缩早期、中期或晚期,亦可为全收缩期。杂音性质可为递增型、菱型,亦可为一贯型,频率高,有时呈乐音样。收缩期喀喇音,为缺血使腱索乳头肌张力降低,左房室瓣瓣叶刹那间翻向左心房所产生。永久性乳头肌功能失调,杂音持续不变,是乳头肌坏死、纤维化,或因乳头肌基底部坏死,心室壁出现永久性的动力异常所致。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改善心肌供氧,缓解心绞痛的措施有利于急性乳头肌功能失调恢复正常。单纯急性乳头肌功能失调对患者近期预后影响不大。永久性乳头肌功能失调者乳头肌或腱索具有解剖上的损害,易于发生心力衰竭,远期预后差,可考虑手术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