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 |
拚音 | PUTAOQIUJUNSHIWUZHONGD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感染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所致的毒素型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剧烈恶心和呕吐、上腹部痛、腹泻等,病程短暂,恢复较快。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一般仅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才能产生肠毒素,主要是噬菌体第Ⅲ及第Ⅳ组,尤其是42D或6/47型较多见。毒素组成为多肽,耐热,可分为抗原性不同的5个型(A、B、C、D、E);以A型多见,但B型毒素最为耐热。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的鼻腔、咽喉、指甲下,在皮肤化脓感染及乳牛乳房感染灶中更为多见,本菌在乳类、肉类食物中极易繁殖,在剩菜剩饭中亦易生长。肠毒素加热煮沸30min以上仍能致病。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夏秋季。 |
地区 | |
人群 | 各年龄、性别均可得病。 |
强度与传播 | 本病主要传染源为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人或带菌者,以及患乳腺炎的乳牛。容易污染本菌的食物为富含蛋白、淀粉类食品,如牛奶、乳制品、蛋类、肉类等。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多有发病。结合季节、食品质量或烹调等缺陷。 2.潜伏期短,一般为2~24小时,部分能引起侵袭性肠粘膜病变者可达1~3天。 3.主要症状为腹痛、吐泻,大便多呈黄水样。少数侵袭性细菌引起者有粘液血便。重者可有发热、脱水、低血压、头痛、不安等。病程短,多数在2~3天内自愈。 4.根据以上1、2、3项即可作临床诊断。必要时可作吐泻物和可疑食物的细菌培养,或进行肠毒素检测。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根据进食可疑食物和同食者集体发病史,结合起病突然,以严重胃炎症状为主,病程短,恢复快等特征,并在可疑食物及呕吐物培养中检出大量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诊断即可确定。近年来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便于检查污染食品中的肠毒素。 |
发病 | 起病急骤, |
病史 | 潜伏期1一6h |
症状 | |
体征 | 先以流涎、恶心开始,继以频繁呕吐伴上腹不适,呕出大量胃酸和胆汁。重症者可有失水、休克。腹泻一般较轻,以水样便为主。大多病例的体温正常,绝大多数患者经数小时或1一2d症状消失,迅速恢复。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细菌性食物中毒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镜检恢复正常。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其发病主要由肠毒素所引起,故不需应用抗菌药物。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预防在于切实做好饮食卫生及食品管理工作,如食品制作和销售人员中发现皮肤化脓感染,应暂调换工作、并予以治疗。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隔夜剩饭、剩菜必须充分加热后食用。牧场中患化脓性乳腺炎的乳牛,应隔离治疗,牛乳需经消毒后饮用。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