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耶尔森菌肠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耶尔森菌肠炎

  
疾病名称(英文) Yersinia enteritis
拚音 YEERSENJUNCHANGY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耶尔森菌肠炎是由耶尔森菌所致。病菌系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革兰阴性球杆菌,偶有双极染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根据在25℃培养有鞭毛和动力及不能发酵鼠李糖等特点可与耶尔森菌属中的假结核杆菌和鼠疫杆菌相区别。按其生化特性有人将本菌分为5种生物型;根据其O和H抗原发现27种血清型,致病者以3、8、9型多见;尚可采用噬菌体分型。本菌与耶尔森菌属其他杆菌的抗原无关,但血清9型菌株与布氏杆菌有交叉反应。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近年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地区分布也颇广泛,流行地区有日本、前苏联、澳洲、中欧、西欧、北欧、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尤以北欧、法国、加拿大报道最多。
人群
强度与传播 本病多为散发,1973年始有学校、医院或家庭集体暴发流行的报道。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日本两个学校暴发流行分别发生于冬季和夏季。男女皆可患病,多见于儿童。各种动物如狗、、猪等均可感染本病。在未经消毒的水和各种食品中能分离到本菌,传播方式至今尚未明确,可能通过与感染动物或人接触或进食污染本菌的食物等方式而传播。
发病率 荷兰抽样粪检该菌结果,检出率为1%,约为沙门菌带菌者总数的 10%-20%。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从患者分离的菌株作幼鼠和回肠襻试验,证明这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其特性和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相似。致病菌株对HeLa细胞具侵袭力。尸检病人可见在小肠、阑尾、结肠和胃的粘膜有纵向浅表溃疡,回肠末端病变明显,镜检可见溃疡侵及肌层,淋巴组织坏死,伴有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大量革兰阴性球杆菌等。故本病的发生可能为耶尔森菌侵入肠粘膜而致病,同时也有肠毒素作用。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 可疑饮食史或与病人、禽、畜密切接触史。
2.急性发热,右下腹痛或脐周腹痛,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大便每日4~8次,稀水样,有粘液无脓血,镜检少许脓细胞、红细胞。
3.偶可发生感染后结节性红斑,反应性关节炎。
4.细菌可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炎症、坏死和化脓性病变;病菌入血则致败血症和各组织器官的迁徙性脓肿。
5.大便、血或脓液培养有肠炎或假结核耶森菌即可确诊。直接凝集试验效价≥1:160。,被动血凝效价≥1:512,或双份血清上升4倍者均有诊断意义。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起病急,以发热、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体温一般为39一40℃,继之微热,可持续数周至一月以上。腹痛多在右下腹部,也可全腹痛或限于脐周围,伴肌紧张、反跳痛和压痛,常易误诊为阑尾炎。腹泻多为胆汁绿色水泻,伴粘液,日3一10次,持续1一2周,少数间歇腹泻可绵延数月之久。此外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乏力。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出现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无菌性关节炎,后者往往持续较久。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异,婴幼儿多见发热、腹泻和呕吐;较大儿童和成人则多以类似典型的阑尾炎征群起病。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胃肠道钡餐检查,多数病人在回肠末端10一20cm范围呈现粘膜粗糙、不规则或结节样粘膜相,提示溃疡形成,其大小约(5一7)mm×20mm,内镜检查和取活组织镜检可见结肠和(或)直肠有炎性病变和溃疡。
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检查可用间接血凝试验,凝集素效价1:512或以上,或两次血清凝集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高为阳性。以O抗原作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160或以上为阳性。从粪便、血、脓肿等病变部位分离出本菌即可确诊。
血液 血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
尿
粪便 有的病人粪便中含大量多核白细胞。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病灶部位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大便和血培养阴性。
预后 年老或患有糖尿病肝硬化、严重贫血等病抵抗力低下时,若感染本菌,易发生败血症和迁徙性脓肿,较难治愈,病死率高达50%。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在患者治疗前分离所得的菌株,应先作药物敏感试验。本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抗菌药物多敏感,可用以治疗。根据病情,疗程1一4周。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耶尔森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传染源种类繁多,应从改进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以及加强肠道传染病管理的措施来防止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