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
拚音 | LUOJISHANBANDIANR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洛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经蜱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严重关节和肌肉疼痛及出血性皮疹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流行季节与蜱的繁殖季节相平行。如美国西部各州多在4-5月出现,因春季及初夏是安氏革蜱活跃期;东部各州则多在夏季发现,相当于变异革蜱活跃期。 |
地区 | 曾流行于美国广大地区,严重的是北部、东西部各州及加拿大西部,尤以洛矶山为最多。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亦有发现。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传播媒介为蜱,主要为安氏革蜱和蛮异革蜱。由于能经卵传递立克次体,故蜱又是贮存宿主。本病主要为蜱和蜱所寄生的犬、羊、马之间的传染病,偶然经蜱传染人类。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潜伏期3-12d,一般6-7d。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症仍可行动,重症可在1周内死亡。典型病例突然起病,寒战发热,热至第3周未逐渐消退。发热时有头痛,肌肉与关节疼痛剧烈,于第1周尤甚,伴恶心或呕吐。于第1周未至第2周,热型早晚变动大。重症病例常有心肌炎。毒血症明显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如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谵妄、昏迷,间有肌肉抽搐及强直。可有面神经麻痹、视力与听力障碍、偏瘫或截瘫。恢复期持续数月。 皮疹常见而具有特异性。一般出现于病程第2-4d(偶5-6d),皮疹初起时为玫瑰疹、斑丘疹,很快形成淤斑。大小2-5mm,先于足踝和手腕部,继而扩散至腿部、手臂与胸部,2-3d内至全身各部,但腹部皮疹很少,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向心性分布不同。轻型病人仅见小点状出血疹,重症病人皮疹可相互融合呈深红色出血性块状,有时可有指、趾、生殖器、耳垂及软腭坏死现象。在恢复过程中皮疹逐渐消退,并有脱皮,留有褐色痕迹。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病人血液接种豚鼠后分离出立氏立克次体可以确诊,但需特殊设备的实验室。外斐反应OX19、OX2均可阳性,但仅有助于诊断立克次体组疾病。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四环素族、氯霉素均有效。可酌情泼尼松(强的松)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可用疫苗接种,可用杀虫剂控制蜱。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应避开蜱孳生地,如森林边缘和河流两岸的草丛;穿着长靴、长袜、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外露的皮肤上应涂抹驱避剂以预防蜱的叮咬;如有爬到身上的蜱,应立即用镊子轻轻移去。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