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orulopsosis
|
拚音 |
QIUNIJIAOMUJU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感染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球拟酵母菌病系由光滑球拟酵母菌所致的真菌感染。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比较少见,主要发生于一般情况差的病人。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光滑球拟酵母菌为(2.5—3)μm×(4—5)μm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酵母样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于25~37℃时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或其他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开始时菌落为苍白色或奶油色,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变为灰色。此菌不发酵麦芽糖、蔗糖和乳糖,能发酵葡萄糖和海藻糖。不产生尿素酶,无荚膜、子囊孢子、假菌丝或芽管。
光滑球拟酵母菌可自健康人的口腔、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分离出,为毒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晚期肿瘤、糖尿病、白细胞减少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尤其应用多种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时,球拟酵母菌可通过静脉输液管、导尿管等途径侵入人体,造成感染。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成群的球拟酵母菌常见于肾脏皮质和髓质,也可见于肺泡中间或胃肠道浅溃疡的底部。任何脏器皆可受到侵犯,但均少见。内脏的病理变化显示真菌感染区有坏死,周围炎症反应轻微,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球拟酵母菌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可见到。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球拟酵母菌败血症起病急骤,表现为寒战、高热和血压下降,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中毒性休克相仿。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真菌心内膜炎相同。肾脏在球拟酵母菌感染中易被波及,可为败血症的一部分,也可为原发性感染,表现为肾盂肾炎或膀胱炎。此外,球拟酵母菌感染尚可表现为肺炎、脑膜炎、子宫内膜炎,也可侵犯肝、脾、胰腺等脏器。球拟酵母菌可造成口腔、食管和胃肠道浅表溃疡,此种病变多见于恶性血液病病人。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由于光滑球拟酵母菌甚易在一般培养基中生长,因此,血、尿、痰液等标本的培养常可获得阳性结果。根据菌落形态,涂片中真菌外观特点和真菌的生化反应,可确定病原。但不能单独以尿、痰或阴道分泌物的阳性培养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尚须结合临床表现考虑诊断。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光滑球拟酵母菌在组织中无假菌丝,可与念珠菌属鉴别。如球拟酵母菌的出芽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卡氏肺孢子虫相区别。在肺组织切片中,肺孢子虫感染的肺泡充满嗜酸性液体,此种现象不见于球拟酵母菌病。球拟酵母菌的形态与组织胞浆菌相仿,但前者从不引起肉芽肿或干酪性坏死。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由于静脉输液而造成球拟酵母菌败血症,停止输液或更换静脉输液导管的位置即可使许多病人的感染得到控制而获愈。如采取此措施后病人情况仍趋恶化时,则应予以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治疗。同样的治疗也可应用于球拟酵母菌肾脏感染或其他脏器感染。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