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ccidioidomycosis |
拚音 | QIUBAOZIJU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感染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球孢子菌病是由吸入球孢子菌引起的肺或其他器官的真菌病,可为原发或继发。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本病主要流行于美洲,中国1958年首次报告一例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患者系从流行地区归国的华侨。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在流行地区球孢子菌可从土壤或灰尘中分离出,人因吸入或接触带孢子的灰尘或土壤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外伤引起原发性肺或皮肤感染,多数自愈、少数引起继发性或播散性病变。动物(牛、羊、狗等)亦可被感染。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组织病理显示化脓与肉芽肿互相交替的变化;在不同阶段或同一部位可见不同的组织反应。关节孢子侵入组织或内孢子被释放时,组织显示急性化脓性反应,在脓肿内找到大小不等的圆形、厚壁、不出芽的孢子。在孢子发育和形成内孢子的过程中,组织反应又逐渐由急性化脓过渡到慢性肉芽肿。在巨细胞内常有孢子存在。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在流行地区,任何呼吸道感染都应进行常规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球孢子菌感染。重症或播散性病例结合临床病理、真菌和免疫学检查加以证实。痰、脓液或穿刺液直接镜检可见圆形、厚壁、 20-80μm直径的含内孢子的孢子囊及其放出的内孢子。培养一周后,有菌丝型菌落生长。在特殊培养基上(如鸡胚胎)菌丝型菌落可转变成酵母型。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症状轻者类似伤风,重者可 伴发热、胸痛、咳嗽、无力。X线胸片示肺中、下叶有2-3cm直径大结节,愈合留下钙化点。少数病例(5%- 10%)发生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或多形性红斑,血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升高。感染后2-21d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变阳性。 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在皮肤外伤基础上,由于接触带孢子的土壤、污物或尸体,在接触处产生结节,类似孢子丝菌病的初疮,近部淋巴结肿大,但无内脏病变。皮肤球孢子菌素试验、培养以及荧光抗体检查均可证实,此型比较少见。 继发性球孢子菌病 如原发病灶继续蔓延和扩大,或在患者免疫力降低情况下,一次吸人大量关节孢子,通过血循环扩散而引起,前者常局限于肺,可有肺空洞或慢性肉芽肿,后者可播散至脑和脑膜、骨骼、关节、淋巴结和皮肤等器官和组织。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伤风、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恶性肿瘤、脑瘤和脑脓肿及骨髓炎等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根据症状分原发和继发两类,两者临床表现和预后各异。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般原发性肺感染不医亦可自愈。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切除或冰冻治疗。继发性肺空洞或慢性肉芽肿可以局部手术切除,或应用两性霉素B、酮康唑等。播散性病例则以系统治疗为主,避免进入流行地区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