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yphilidophthalmia |
拚音 | MEIDUXINGYA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性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梅毒性眼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以及由于脊髓痨产生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阿-罗瞳孔(见“神经梅毒”条)等眼部异常。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梅毒性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除上述典型表现外,多数病例与其他病困所致者不易区别,因此对病因的诊断必须依赖梅毒感染的病史,血清VDRL及USR阳性,先天性梅毒的特殊体征如Hutchinson牙、鞍鼻、口角皲裂等。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梅毒性角膜基质炎:为角膜基质内非化脓性炎症,不形成溃疡。角膜对梅毒螺旋体抗原或其毒素发生免疫反应而致病。角膜基质内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肿胀坏死,板层结构肢坏,结缔组织增生,血管新生,同时上皮细胞层变薄,内皮细胞数目减少。临床以胎传梅毒性角膜基质炎多见,系由胎儿在母体内感染引起,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女性较多,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表现为睫状充血,角膜基质混浊始于周边部或中央部,病灶呈扇形或盘状,进而扩大融合使全角膜呈毛玻璃样混浊,在角膜缘有毛刺状新生血管沿角膜板层向中央生长,角膜上皮水肿或伴有小泡。此时患者视力严重减退,且常有明显的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角膜炎症通常持续数月, 以后角膜浸润缓慢吸收,上皮和浅层基质渐趋透明,但深层角膜由于结缔组织及新生血管存在,仍呈灰白色混浊,板层破坏明显者,角膜变薄。获得性梅毒角膜基质炎系通过性接触或其他密切接触而感染,多见于第二、三期梅毒,60%单眼发病,角膜病变较先天性者轻,而且常侵犯角膜某一象限。 (2)梅毒性葡萄膜炎:为梅毒螺旋体及其毒素引起的色素膜炎症。虹膜睫状体炎见于角膜基质炎的过程中或第二期梅毒,表现为弥漫性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及灰黄色小结节。晚期梅毒可见前房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积脓或积血,瞳孔缘可见棕黄色隆起的梅毒瘤。脉络膜视网膜炎呈慢性发展,大致有两种形态:①播散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常见于获得性梅毒,单眼或双眼发病,眼底呈散在斑片状或地图状灰黄色渗出性病灶,可相互融合,视网膜水肿、静脉充盈怒张,可伴出血。炎症消退后,病灶内色素增生或呈退色瘢痕。视网膜血管伴有白鞘。患者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视野变化不规则,典型者呈不完整的环形暗点。②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常见于胎传梅毒,双眼发病,眼底呈散在细小棕黑色斑点间以同样大小的脱色斑点,故有椒盐样眼底。患者有视力减退,向心性视野缩小和夜盲之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诊断明确后应作彻底的全身驱梅治疗。对角膜基质炎和活动性葡萄膜炎,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和阿托品眼药水,严重者应在结膜下或球旁注射皮质类固醇,或同时全身使用。角膜炎后如留下显著的角膜混浊,可行角膜移植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