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ld stiffening
|
拚音 |
DONGJIANG
|
别名 |
意外低温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冻伤,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冻僵是在寒冷环境中保暖措施不足、陷埋于积雪或浸没于冰水中引起体温过低,导致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害为主的严重全身性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陷埋于积雪或浸没于冰水中引起体温过低.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低温是指体温降至35℃或以下。初期影响脑和心血管功能。体温26—33℃时,寒冷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功能紊乱。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17—26℃时,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使组织缺氧;肝细胞缺氧,影响葡萄糖代谢使血糖降低和血钾增高;并影响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体温<12℃时,细胞膜钠通道阻断,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困难,使肌纤维无应激反应,并出现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受冻僵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解冻后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和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在四肢更易见到。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初期患者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血压增高,心跳、呼吸加快。体温26—33℃时,心跳减慢和心律失常,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射迟钝。17—26℃时,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甚至发生心室颤动;尿量增多,血容量减少。还可引起胃肠道粘膜糜烂、出血和胰腺炎。体温<12℃时,周围血管麻痹使血管扩张而导致失热,引起体温进一步降低。倘若低温持续数小时,即使以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其已变性的神经和肌肉的功能亦较难恢复。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血栓形成、继发性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
|
西医治疗 |
患者应迅速移至温暖处,搬动要小心,避免碰撞引起骨折。首先脱去患者湿冷衣服。宜逐渐复温,切忌直接靠近热源,加重组织损伤。体温在32℃以上,用毛毯或被褥裹身,使患者在温暖环境中逐渐自行复温。体温<3l℃,应加用热风或44℃热水袋温暖全身或裸体浸浴于40—44℃温水中。在复温过程中主要是心肺复苏,纠正心律失常、缺氧和血容量,预防血栓形成、继发性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