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ar impaired by wind evil and heat evil |
拚音 | FENGXIEREDUFANER |
别名 | 西医:外耳道炎,卡他性中耳炎,咽鼓管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耳部外感证侯,常与伤风、感冒相伴发生。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耳部外感证侯,常与伤风、感冒相伴发生。属外感实证,系由风邪热毒外侵,灼损耳部肌肤,则致生耳疮;风热犯肺,肺气失宣、肃降失职,耳之经气痞塞不宣,气滞湿阻清窍,致发耳胀、耳闭;热毒壅盛,蒸灼耳膜,化腐生脓,则致发脓耳。其病虽均位于耳窍,但与肺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风邪热毒侵犯耳的不同部位,则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犯及外耳,则出现耳部痒痛,灼热感,局部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犯及中耳,则突然耳闭,如棉塞耳,耳闷头胀,耳鸣如闻风声,听觉减退,但自声增强,患者常爱用手指按压耳门,以减轻耳闭。鼓膜呈淡红色内陷,或呈混黄色,行鼓膜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甚者,可出现耳心刺痛,鼓膜焮红肿胀,或可见穿破溢脓,耳道内有红黄色分泌物,耳鸣,耳聋加剧。常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宣肺通窍。 施治方法: (一)内服主药 1.基本方药:(1)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苍耳子12克、辛荑花10克、薄荷6克;石菖蒲12克、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以耳闷、鼓膜内陷为主者。 (23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2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 紫背天葵子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皂角刺15克、生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以耳部肿痛、渗液、流脓为主者。以上方药,每日1~2剂,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 2.加减变化:鼓膜穿刺有积液者,基本方(1)加车前于10克、泽泻10克、白术12 克、桑白皮10克、藿香10克。伴鼻塞多涕者,基本方(1)加白芷12克、苍耳子10克、川芎10克。咽喉肿痛者,基本方(1)加射干10克,马勃10克、玄参13克,板兰根10克。咳嗽时,基本方(1)加杏仁10克.象贝母10克。口苦咽干者,基本方(2)加龙胆草10克、山栀子12克。可配合选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鼻炎片等中成药。 (二)外治方法 1.敷贴;本疗法适用于耳道红肿者,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外耳道敷贴治疗。 (1)如意金黄膏(《外科正宗》):以如意金黄散加凡士林,配成20%油膏制成。 (2)玉露膏:芙蓉叶末10克、凡士林40克、石碳酸2滴,制成膏备用。以上述药膏直接涂敷患处,每日2~3次。若耳道红肿者,可用上述药膏棉栓进行外耳道换药,每日更换1次。 2.滴耳:出现耳痛、耳道或鼓膜焮红肿胀,耳内流脓时,用下列药物滴耳治疗。 (1)黄连滴耳液:黄连120克、枯矾45克、甘油1000毫升、冰片0.6克,先将黄连煎水二次,浓缩为1000毫升,滤过液加入枯矾再滤,然后加入甘油、冰片即成。或以黄连素5克、甘油100毫升、石炭酸0.5毫升、混合制成。 (2)虎耳草液:取鲜虎耳草500克,绞压挤汁,装瓶备用。 (3)将鲜活田螺洗净后捣烂取汁,加入冰片少许,装瓶备用。 (4)鱼腥草注射液、银花注射液等。滴药前,应先将耳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可用棉签揩净,若脓液粕稠时,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过氧化氢液洗涤后,揩拭干净,再以上述药物滴入。一般1日3次,每次2~3滴。滴入药液后加压耳屏,使药液深入患处。 3.吹药:本疗法是利用喷粉器,或卷纸简,将药粉吹入耳内,以达治疗目的。适用于本证出现耳道红肿糜烂者。可选用下列药物吹耳。 (1)烂耳散:穿心莲粉0.3克、猪胆汁0.3克、枯矾0.6克,共为极细末。 (2)红棉散:煅龙骨9克、枯矾9克、海螺蛸3克、胭脂3克(烧灰)、水飞黄丹6克、冰片0.9克,共为极细末。 (3)冰硼散: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为细末。吹药前亦需清除耳道内分泌物,方法同滴耳疗法。每日吹药1~2次。上述药粉均需研之极细,每次吹入的药粉不宜过多,以均匀吹入薄薄的一层,覆盖患处为宜,下次吹药时还需清除上次吹入的残留药粉,以免造成堆积,妨碍引流。 4.滴鼻:因耳有小管通向鼻咽部,当鼻塞严重时,本证亦常加重,故选用适当的 药物滴鼻以疏通耳之气道,对本证的治疗甚为重要。滴鼻方法及常用药物,参阅“风热袭鼻证治”中的该疗法。 (三) 饮食疗法 1. 本证属风热外感实证,饮食宜清淡、甘凉,易于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滋腻、助热滞胃之物。 2. 因本证而致耳道红肿疼痛者,宜进半流质或软食类。以减少咀嚼时耳痛。 3. 禁食鱼、虾、海味、牛奶等发物。 施治要点: (一) 本证临床常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身心健 康。治疗重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常采取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以内服汤药疏散风热为主,配合外治疗法,如鼓膜穿刺、耳咽管吹张等以通窍。在通窍时,亦应重视通鼻窍,尽力消除鼻窍阻塞之证,因鼻为肺窍,耳又有小管通于鼻之后方,故通鼻窍亦即通耳窍。 (二) 治疗本证时,应同时治疗邻近部位的病变,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等,提 高本证的治疗效果。 (三) 因本证多伴发于上感病证之中,当上感证候明显时,应注意观察有无本症 的发生,尤其是儿童主诉不明的患者,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中药 | 穴位注射:按针刺疗法取穴,注入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或麝香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药液0.5~1毫升,1~2日注射1次。 |
针灸 | 1.针刺:(1)取穴: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合谷、内关。中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以达疏风、通络、开窍之目的。 (2)针刺“耳中穴”:方法:用2寸长毫针,在鼓膜前下方刺入,穿透鼓膜达鼓岬,不捻针,不提插,留针10分钟左右起针,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耳闭、耳鸣、耳聋、鼓膜内陷者。 2.耳针:取穴;耳、咽喉、内鼻、神门、肺、内分泌等区压痛点,进行针刺或埋 针,或用王不留行贴治。 3.穴位注射:按针刺疗法取穴,注入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或麝香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药液0.5~1毫升,1~2日注射1次。 |
推拿按摩 | 鼓膜按摩疗法:适用于本证以耳闭、鼓膜内陷为主者。方法: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并封闭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复多次,借外耳道气柱鼓动鼓膜,每日可进行多次,以耳闭减轻,耳内舒适为度。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鼓膜穿刺疗法:本方适用于鼓室有积液者,方法:消毒外耳道。用注射器接5号长针头,从鼓膜前下方刺入,当针尖刺透鼓膜时即行抽吸,将鼓室积液抽尽后退针。在鼓膜进针处留有一小的孔隙,可借此隙以通气引流,必要时还可从此隙置一小管,以达排浊升清聪耳之目的。 2、耳咽管吹张疗法:(1) 捏鼻鼓气法: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然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其意即深吸一口气,闭口,捏紧两侧鼻孔后用力吸气,气不能外泄则借咽鼓管进入鼓室,借以鼓动耳膜的治疗方法。(2) 吞水鼓气法:以吹张球的橄榄头塞紧患者一侧鼻孔,另一侧鼻孔以指压紧,嘱患者作吞咽动作或吞水一口,在吞咽的同时用力紧捏吹张球,使空气借吞咽时咽鼓管咽口开放而进入中耳推动鼓膜。(3) 导管吹张法:用特制的金属导管自前鼻孔直插入耳咽管的咽口,再用橡皮吹张球对准导管外口进行鼓气,使空气经导管、咽鼓管而直接进入中耳,鼓动耳膜。在施行本疗法时,均必须先清除鼻内的分泌物,以免导致邪毒窜耳,加重证情或致生脓耳等并发疾病。 |
护理 | 1.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注意清除耳道脓液,减少不良刺激。对小儿患者,应 勤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 2. 患风热外感证时,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鼻塞时,应注意正确的擤涕方 法及滴药治疗,以减少本证的发生。 3. 病期注意休息。环境宜安静。避免噪声刺激。 4. 浴洗时,应严防水湿邪毒进入,以免使证情加剧。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