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lic caused by ascaris |
拚音 | JUEYINCHONGJUE |
别名 | 西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胆道鞭毛虫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小儿较成人多发。乃素有蛔虫病,误治或治疗不当,或因饮食不节,使肠道内环境改变,不利于蛔虫寄生,致蛔虫扰动上行,进入胆道,使气机阻滞,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或因蛔虫结聚成团,壅塞肠道,气机不通而成。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小儿较成人多发。乃素有蛔虫病,误治或治疗不当,或因饮食不节,使肠道内环境改变,不利于蛔虫寄生,致蛔虫扰动上行,进入胆道,使气机阻滞,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或因蛔虫结聚成团,壅塞肠道,气机不通而成。本证为寒热错杂,胃热肠寒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绕脐痛,或右上腹痛,呈阵发性绞痛,可向背部及右肩部放射;或呈钻顶样痛,呕吐食物或黄色苦水,有时吐出蛔虫,进食后往往疼痛加剧。痛剧时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烦不安,脉伏。腹痛间歇期病者安然。平素多有脐周及上腹痛,食欲不振,腹泻,或有异食癖;或有呕吐及便蛔虫的病史。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施治方法: (一)内服药物 1.基本方药:(1)乌梅丸:乌梅(醋渍)30克、细辛4.5克、干姜10克、黄连6克、当归10克、熟附片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黄柏10克、蜀椒6克。本方适用于腹痛剧烈,甚则手足厥冷者。 (2)胆道驱蛔汤:乌梅15克、苦楝根皮15克、槟榔12克、使君子15克、广木香12克、蜀椒6克、细辛3克、干姜6克、大黄10克。本方驱蛔作用较强,可在腹痛缓解后的排虫治疗中使用。 2.加减变化:腹部绞痛者加广木香10克、川楝子12克: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克、 大黄10克、青皮10克;寒不甚者去干姜、熟附片;大便溏者去大黄;若兼有食积气滞者加槟榔10克、枳壳10克、砂仁6克、鸡内金10克,厚朴10克;若见往来寒热,右上腹有压痛者加柴胡l2克、黄芩10克,蒲公英30克;若又见目黄小便黄者加茵陈30克,生栀子l2克、芒硝10克:若病者呕吐,不大便,腹脓满痛,加大黄12克、芒硝12克、枳实10克、厚朴12充、莱菔子l5克。 上方每日1~2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用,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可再配合服用食醋50毫升或硫酸镁20克。亦可将食醋兑入药汁中同服。 3.其它方药:由于乌梅丸驱蛔效果较差,每在腹痛缓解后,选用下列驱蛔方药以排虫。 (1)使君子:成人每次服10克,小儿按每岁用量为1克计算,总虽不超过10克(每1克约相当于2颗使君子)。炒香后服用,每日1次,连用2日。 (2)驱蛔汤:胡黄连5克、使君肉l0克、乌梅l5克、雷丸10克、槟榔15克、鹤虱10克、蜀椒2.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于清晨空腹顿服,连用2天。服药2小时后,可再用硫酸镁25克加水冲服,以助蛔虫排出。小儿剂量酌减。 (3)苦楝根皮:按每公斤体重用4克计算,水煎取汁200毫升,加入红糖适量,清晨空腹顿服,连用2天。 (二)外敷药物:若腹痛腹胀且有呕吐者,可用食盐(粗盐为佳)500克,加入食醋 50~100毫升,炒热后布包,令病人仰卧,置于腹部热敷,冷后再炒热,如是反复进行。每次30分钟,每日3~4次。 (二)饮食疗法;本证发作时,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忌食油腻厚味及煎炒食物。施治要点: (一)本证腹痛剧烈,由痛而致厥,因而治疗上要以止痛为先。宜内服药与针刺、穴位注射法同用,以期迅速止痛。乌梅丸宜作汤用,加入大黄、芒硝收效更捷。 (二)本证之本虽在蛔虫内扰,但在疼痛发作之时,禁用驱虫疗法。因其可使蛔虫躁动,加重蛔厥。只有待腹痛缓解,厥愈足温后方议驱虫之法。 (三)本证若迁延时间较长,致蛔虫阻于胆道,胆汁外溢而见发黄者,方中加入茵陈效果常佳。若腹胀痛,不大便,呕吐,甚则无矢气为虫团阻于肠道成实者,可用乌梅丸与大承气汤加莱菔子、桃仁、赤芍交替使用。 (四)本证所列驱虫诸方,泻下作用均弱,可于服驱蛔方后2小时,再服用芒硝或番 泻叶则排虫效果更好。 |
中药 | |
针灸 | 1.针刺取穴:迎香、四白、鸠尾、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方法是迎香透 四白,反复提插捻转,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2~3次,常可使疼痛获得缓解。若加用电针则奏效更快,作用持续也较久。 2.穴位注射:阿托品0.5毫克,双足三里穴注射,每日1~2次. 3.拔罐:在腹痛部位对应的背部或腹痛局部拔罐。每日2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本证若治疗不当,可出现湿热邪毒郁于肝胆而见寒战,高热、黄疸诸证,宜住院治疗,以利观察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2.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腹痛情况,有无发热,白睛有否黄染,小便颜色,腹部有无压痛。有变化时作出相应处理。 3.病愈后,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时要洗净。饭前便后必需洗手。教育儿童不吸吮手指,不随地大便。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