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 (TCM) |
拚音 | BENGLOU(ZHONGYI) |
别名 | 漏下,崩中,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月经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崩漏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的症状。势急而出血量多者为崩;势缓而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为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量少而势缓,淋漓不尽力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多由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所致。妇女月经病变,崩漏病(崩中、漏下),以及石瘕,胎漏、异位妊娠、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疫斑热、紫癜病、血溢病等病中皆可出现崩漏。崩漏病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漏下多因肾虚、血瘀,冲任失约所致。崩中多因血热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 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 2.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错后。 3。经血量多暴下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尽,或两者交替而作。 4.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及肿瘤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伴腰酸腹痛。 2.异位妊娠:停经2~3月,有早孕表现而突起腹痛,阴道少量出血。 3·新产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后)恶露不绝:为产后阴道出血不止。 4.经期延长:经期持续延长,但非淋漓不尽,且周期一般正常。 5·月经过多:经量虽多,但不似崩中之来势急暴,周期、经期均正常。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胞宫血热证:经来无期,阴道突然大量流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紫红粘稠,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便秘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清热凉血止血。清热固经汤加减。 2.瘀阻胞宫证: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色紫暗或挟有瘀块,少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有斑点,脉涩。化瘀止血。逐瘀止崩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经期紊乱,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精神抑郁,性急易怒,经前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逍遥散加生地、枸杞子、山茱萸、益母草。 4.脾不统血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白或虚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食少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补脾摄血。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三七。 5.肝肾阴虚证: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或有盗汗,舌质红,苔少而黄干或无苔,脉细数。滋补肝肾。左归丸去牛膝,加丹皮、女贞子、续断、益母草。 6.脾肾阳虚证: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精神萎靡,头晕目眩,畏寒肢冷,面色白或晦黯,腰膝酸软,或有浮肿,尿频而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温补脾肾。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益母草。 7.心脾气血两虚证:下血如崩似漏,精神倦怠,气短懒言,四肢无力,心悸失眠,不思饮食,面色淡白,舌淡嫩,脉细缓。补益心脾气血。归脾汤加枸杞、山药、山茱萸。 (一)辨证论治: 1·胞宫血热证: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红,质粘稠,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清热凉血止血。清热固经汤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等。 2·瘀阻胞宫证:经血淋漓不尽,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晴或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涩或弦紧。活血化瘀。逐瘀止崩汤加炒蒲黄、茜草炭等。 3·胞宫湿热证:经血淋漓,或骤然量多如崩,血色深红或紫暗,质粘稠,带下量多气腥臭,小腹胀痛,或有发热,渴不欲饮,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止血。三妙红藤汤加减。 4·气不摄血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白虚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质淡,脉虚大或细弱。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加淮山、升麻、茜草炭等。 5.肾阴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补肾阴。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6·肾阳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淡红,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晄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部尤甚。温补肾阳。右归丸去附子、肉桂,加黄芪、巴戟天、仙灵脾等。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症处理: 1.急救处理:若血崩出现虚脱时,可立即针刺入中、合谷、百会(灸)。并急煎独参汤。若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时,可用参附汤加炮姜炭。必要时应输血。 2.常用中成药:当归膏、乌鸡白风丸、定坤丹(丸)、健妇丸等。 3.常用止崩漏中药:蒲黄、血余炭、艾叶炭、益母草、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苎麻根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4.针灸疗法: 体针疗法: 取中极、三阴交、隐白。脾虚加脾俞、关元;肾虚加气海、关元、命门;血热加合谷、曲池;肝郁加大冲、大敦;湿热加阴陵泉、合谷;阴虚加太溪、大冲、照海;瘀血加血海、膈俞。 常用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有减少血量作用。 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后,可减少出血。 耳针疗法:取穴为子宫、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5.西药止血剂:如维生素E、叶酸、止血环酸、EACA等。 急救处理:血崩出现虚脱时,针刺人中、合谷,艾灸神厥、隐白,20分钟。急煎独参汤。必要时输血。 单方验方: (1)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g,水煎服,3次/日。 (2)乌梅120g,红糖适量,1剂/日,水煎当茶饮。 (3)棕桐炭、百草霜各30g,共研未,白开水送服。 西药止血:可选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三合激素、复方黄体酮或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敏等。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济阴纲目·论崩漏杂治法》曰:"丹溪云: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通流。" 漏下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妇人有漏下者"。《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漏下候" 崩中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崩中出血"。《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崩中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