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yspnea(TCM) |
拚音 | QICHUAN(ZHONGY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气喘是指呼吸困难,气息迫促的症状。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邪热炽盛,痰饮停肺,肺肾气虚所致。除肺、心疾病常见气喘外,咽喉或胸廓的病变,温热类疾病,腹内肿瘤或积水等挤压,虚劳类、脱病类疾病等亦可见气喘。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病性有实有虚,实者病势急骤。声高息粗;虚者病势徐缓,气短息弱。 2.气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如: (1)哮病、肺胀、肺热病、肺痈。肺水、肺衰、气胸等病,气喘常是其主症之一。 (2)暴咳、久咳、肺络张、肺痨、肺倭、肺癌、尘肺等病,均可有气喘症状。 3.根据病情表现进行诊断思考,如: (1)发作性气喘,常见于哮病,必伴哮呜。 (2)劳作时发作或加重,或平卧时加重,常见于肺胀,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气喘属吸气性困难者,多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气喘属呼气性困难者,多为肺胀、肺痿、哮病等。 (4)高热病人,一般都有呼吸迫促、息急气粗的表现。 (5)呼吸深而规则,伴有鼾音者,常见于痰厥、"脏厥"、出血中风等。 (6)胸腹内肿瘤等挤压而致气喘者,可有胸腹腔癌、瘤,气胸、悬饮、支饮、肥气、晚期蛊虫病、鼓胀等病。 (7)某些中毒,如钩吻中毒、杏仁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有呼吸困难而见气喘的症状。 (8)咽喉病变或窒息时,亦可见气喘,应有咽喉部病变指征,或喉间痰鸣等症。 4.除常规检查外,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CO2结合力、血电解质测定等,多属必要。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1.风寒束肺证: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痰稀色白,头身疼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华盖散加前胡、桔梗、半夏等。2.寒饮停肺证:气喘咳嗽,或喉中哮鸣,痰液清稀多泡沫,胸部胀闷,恶寒怕冷,舌淡,苔白滑,脉弦。温肺散寒、化饮平喘。小青龙汤加减。3.表寒肺热证:气喘,咳嗽,胸部胀闷,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黄质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疏风散寒、清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加桑皮、前胡等。4.痰热壅肺证:气喘息促,咳嗽,胸部胀闷,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丝,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平喘。桑白皮汤加减。5.痰气互结证:咳嗽痰多,气喘息急,胸闷,喉间痰鸣,舌淡或稍暗,苔白腻,脉弦紧。化痰降气平喘。苏子降气汤加减。6.气郁伤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苔薄,脉弦。宣肺解郁、下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7.肺气虚证:喘促短气,声低懒言,咳声低微,神疲肢倦,面色少华,自汗畏风,舌淡,脉弱,补气益肺平喘。补肺汤加减。8.肺肾气虚证:喘咳日久,动则更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神疲,自汗,肢冷,或有浮肿,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细。补肾益肺、纳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加减。9.肺肾阴虚证:咳呛气喘,痰少质粘,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滋补肾阴、润肺平喘。七味都气丸加减。10.水气凌心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畏冷肢凉,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而数。温补心肾、化气利水。真武汤加减。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症处理: 1.针灸疗法:可考虑采用割治疗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等。 2.西药治疗:氨茶碱、喘定、胆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常配合青霉素、链霉素,或红 霉素、氯霉素联用。 3.常用中成药:海珠喘息定、止喘灵注射液、牡荆丸、金叶青兰片、艾叶油气雾剂、 蛤蚧定喘丸、参蛤补肺胶囊、固本咳喘片、人参气雾剂等。 4.常用平喘中药:实喘如用白果、麻黄、苏子、杏仁、草苈子、旋覆花、桑皮等,虚 喘加用蛤蚧、人参、黄芪、胡桃肉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