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nal naevus (TCM) |
拚音 | SUOGANGZHI(ZHONGYI) |
别名 | 西医:肛管直肠癌,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肛肠科疾病,消化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初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锁肛痔指因忧思郁结,饮食不洁,久痢久泄,息肉虫积,邪毒痰湿瘀血积聚肛肠所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一、诊断: 1.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 2.继则发生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 3.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结征象。侵及骶丛时,可有剧烈疼痛。 4.身体逐渐消瘦,出现恶病质。 5.肛门指检,多可触及肿块及溃疡,指套染血。 6.直肠镜检查:可见肿块及溃疡,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辨证: 1.湿热蕴结证:肛门坠胀,便次增多,大便带血,其色暗红,或挟粘液,或有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 2.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消瘦乏力,便溏,排便困难,便中带血,其色紫暗,肛门坠胀,或有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或绛,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3.气血瘀滞肛门证:肛门肿物隆起,触之坚硬如石,坠痛不休,或大便带血,色紫暗,里急后重,排出困难,舌质紫暗,脉涩。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继则发生便血,伴有粘液,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结征象。侵及骶丛时,可有剧烈疼痛。身体逐渐消瘦,出现恶病质。 |
体检 | 肛门指检,多可触及肿块及溃疡,指套染血。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直肠镜检查:可见肿块及溃疡,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内痔:间歇性便血,血色鲜红,无明显疼痛,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 2.息肉痔: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有家族遗传史,直肠指检可摸到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柔软、可活动的肿物。 3.大瘕泄:便次增多,便中混有脓血粘液,直肠镜检查见直肠粘膜炎性变,水肿或粘膜干燥,呈颗粒状,表面多有脓性粘液及血液,易出血,病变界限清楚,组织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4.肛门狭窄:有直肠溃疡或手术。注射等治疗史,仅排便困难、便细,无便血等症,全身状况良好。 5.痢疾:发病急骤,常有恶寒发热和周身不适感,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检查痢疾杆菌阳性。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化学药物疗法:可选用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糖胞苷等。 2.放射疗法:术前或术后均进行放射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扩散,提高生存率。 3.手术治疗:(1)根治性手术:将直肠和直肠以上的一段肠管,连同直肠的周围组织的有转移可能的淋巴引流区一并切除。(2)姑息性手术:适用于癌肿已有广泛浸润及远处转移,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广泛切除者。(3)癌肿不能切除者,可考虑结肠造瘘。 4.局部可用电灼或液氮冷冻(-196℃)。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祛湿。方药:芍药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四君子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3.气血瘀滞肛门证: 治法:行气祛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敷贴疗法:溃烂者,外掺红升丹,用九华膏或黄连膏,敷贴患处。 2.灌肠疗法: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水煎,保留灌肠。 3.及时治疗直肠息肉和肛门直肠炎性病变,如肛瘘、脏毒、血吸虫病等。 4.详见‘西医治疗’栏。 |
中药 | 菊藻丸。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注意饮食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多食新鲜蔬菜。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服麻子仁丸。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锁肛痔之名出《外科大成》:“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