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flammation of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TCM) |
拚音 | ERCHUANG(ZHONGYI) |
别名 | 中医:耳生疮,西医:外耳道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耳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以耳窍疼痛较剧,耳廓拒按,耳道红肿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耳疮是因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等所致. |
季节 | 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 |
地区 | 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地区。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风热犯耳证:新病耳痛,外耳道皮肤红肿,无明显糜烂,伴口微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2.湿热犯耳证:耳痛剧,甚则牵引头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甚则延及耳道口红肿,耳周臖核肿痛,伴口渴,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阴虚邪恋证:病程较长,耳内痒痛,或有耳鸣、听力减退,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外耳道狭窄,伴口燥咽干,虚烦少寐,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发病前多有脓耳、挖耳史,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
症状 | |
体征 | 1.耳内疼痛或轻或重,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或伴耳内作痒。 2.耳前后或有臖核肿痛,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 3.急性者,起病较急,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病变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肿胀而变狭窄。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或臖核肿痛。 4.慢性者,病程较长,检查见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病变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鸣、听力减退、光锥消失,耳膜标志不清。 |
体检 | 1.急性者,起病较急,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病变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肿胀而变狭窄。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或臖核肿痛。 2.慢性者,病程较长,检查见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病变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鸣、听力减退、光锥消失,耳膜标志不清。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风热犯耳证:疏风清热。蔓荆子散去麦冬、生地,加柴胡、黄芩。 2.湿热犯耳证:清热燥湿解毒。龙胆泻肝汤加赤芍;大便秘结加大黄。 3.阴虚邪恋证:滋阴搜邪。清肝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便秘加何首乌。 |
中药 | 1.用青黛散吹耳,1~2次/日。 2.慢性耳疮,用黄连膏外涂患处,1次/日。 |
针灸 | 1.放血疗法:急性耳疮,刺同侧耳垂出血十滴,1次/日。 2.体针疗法: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1次/日。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洗耳疗法:用3%双氧水或淡白醋清洁耳道,再施以其他局部治疗。 2.吹耳疗法:用氯冰散(氯霉素粉、冰片),或青黛散吹耳,1~2次/日。 3.药膏疗法,慢性耳疮,用黄连膏外涂患处,1次/日。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耳疮之名出《外科枢要》。《诸病源候论》称耳生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