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yiasis cutis
|
拚音 |
PIFUYINGQU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皮肤蝇蛆病是由某些蝇类的幼虫(蛆)钻进皮肤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能引起的蝇的种类很多,包括皮蝇、纹皮蝇、牛皮蝇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有两种表现,一是伤口蝇蛆病,以战时环境多见,先有皮肤粘膜创伤,蝇叮咬伤口产卵,孵化为蛆,在伤口坏死组织内孳生,常从脓液流出。二是皮肤蝇蛆病,以牧民多见,蝇蛆穿过皮肤在皮下移行时有两种损害:①疖肿型:为大小、深浅不等的结节或脓肿,单个或成群,有疼痛或压痛,破溃后流出臭脓,内有许多蝇蛆,多见于暴露部位。②匐行疹型:为红色线样弯曲的肿块,末端为水疱,幼虫居于疱前端的正常皮肤内。皮肤蝇蛆病可有低热、恶心、头痛及皮肤游走感。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中嗜酸粒细胞常增高。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以去除蝇蛆为主,局部用2%普鲁卡因麻醉宿主及幼虫,切开皮肤用镊子取出或刮匙刮除,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加强粪便管理,大力消灭蝇蛆,牧民饲养员应勤洗澡更衣。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