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reeping eruption |
拚音 | FUXINGZHE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匐行疹是由钩口线虫属幼虫侵入皮下移行引起的。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主要寄生在猫或狗等肠道内的巴西钩虫、大钩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湿的土壤中孵出幼虫。当人们特别是小孩玩耍时不注意,在足、小腿或臀部直接接触被钩蚴粪便污染的泥土,即被染上。其次为马蝇幼虫。此外,腭口线虫也能引起本病。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幼虫钻入皮肤后在原处潜伏数日至数周,个别的可数月。初起在钻入部位出现丘疹、丘疱疹或红斑等非特异性损害。然后幼虫开始匐行活动,每日移行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在皮肤上产生连续不断地,约3—4mm宽的婉蜒状线条损害。表面呈肤色或微红。少数可呈多发性。主觉有痒感或刺痛感。有时幼虫可停止移行,而在局部形成皮肤硬结。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由于幼虫寄生的部位很浅,用液氮或二氧化碳雪冷冻患处可将幼虫杀死。药物治疗可用噻苯达唑(噻苯咪唑)。本品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眩晕、头痛、嗜睡、黄视、皮疹等副作用。因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口服不易推广。现用口服悬液(500mg/ml)局部外用,每日搽4次有效。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