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mour of broad ligament |
拚音 | KUORENDAIZHONGLIU |
别名 | 中医:癥瘕。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妇科疾病,腹部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阔韧带肿瘤是指位于阔韧带部位的各种囊性、实质性肿物,包括转移至阔韧带的肿瘤。其中以良性肿瘤比较多见。临床大体可分为阔韧带囊肿、阔韧带真性肿瘤及转移性阔韧带肿瘤三大类。由于肿瘤的性质、大小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所异。 |
中医释名 | 阔韧带肿瘤以下腹部包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月经失调、尿少而频、便秘等为主证。属于祖国医学中“癥瘕”病的范畴。癥瘕同为腹中包块之症,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属癥,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为瘕,癥属血病,瘕属气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阔韧带肿瘤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为气血失调。 |
病理 | 阔韧带囊肿为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退化组织残迹的非真性肿瘤。包括中肾导管、中肾小管及副中肾小管囊肿。常见的典型的阔韧带囊肿,为副中肾小管囊肿,体积多较大,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引起子宫位移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输尿管积水及盆腔瘀血、盆腔静脉曲张等,阔韧带内真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为平滑肌瘤,包括原发性肌瘤和继发性肌瘤。原发性肌瘤起源于阔韧带内的平滑肌组织或血管平滑肌组织,瘤体一般较小,故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当肿瘤生长较大时,由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可引起局部器官移位或功能障碍。继发性肿瘤多为子宫、输卵管肌瘤突入阔韧带内而形成,可见肿瘤的基底部与原发部位相连。其它阔韧带的真性肿瘤如纤维瘤、脂肪瘤、神经节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良性囊性畸胎瘤、腺瘤等均较少见。原发于阔韧带内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腺癌等,均以生长迅速为其临床特征。转移性阔韧带肿瘤,多来自原发于内生殖器官的癌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及绒毛膜癌等。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癌瘤,亦可向阔韧带内转移。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的辨证,主要以触及下腹或外阴部包块为要点,或伴有疼痛。临床以气滞血瘀者为多见。 气滞血瘀 主证:下腹或外阴部可触及或大或小的质硬的包块,或伴有局部胀痛。舌质淡或紫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涩。 分析:本证多由气滞血瘀所致。由于情志不畅、气血瘀结,或外邪侵入冲任、瘀阻于跑脉,日久成癥,故可触及下腹包块或伴疼痛,舌脉为气滞血瘀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一、平滑肌瘤 1.沿圆韧带走行部位的实质性包块。 2.病理检查符合平滑肌瘤改变。 二、间皮囊肿 1.发生于腹股沟及小阴唇的囊性包块。 2.病理检查符合间皮囊肿改变。 三、平滑肌肉瘤 1.沿圆韧带走行部位的实质性包块。 2.病理检查符合平滑肌肉瘤改变。(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8~239.)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阔韧带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broad ligament)是较常见的阔韧带肿瘤,来源于阔韧带内的平滑肌组织或血管平滑肌组织,组织学形态与子宫肌瘤无异。小的肿瘤常无症状,大的肿瘤可在下腹一侧触及。 发生于卵巢与输卵管间者,不易与卵巢肿瘤区别,较游离,易发生扭转。发生于子宫旁或盆底部者,常较固定,可压迫邻近器官,如压迫输尿管、膀胱,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输尿管积水,甚至产生肾性高血压;压迫直肠、乙状结肠,致粪便变形和排便困难;压迫盆腔静脉、神经,则产生盆腔静脉郁血曲张,引起腰骶痛、下腹坠痛、下胶水肿、白带增多;或引起月经失调、不孕,流产或难产。典型的阔韧带肌瘤可位子宫随瘤体上升,以致宫颈升至耻骨联合后或其上方而不易暴露,阴道亦变形、伸长,侧后穹窿饱满,为光滑硬块所充满,子宫被压向对侧。大的有症状的肌瘤,或虽不大,不能与卵巢肿瘤鉴别时应剖腹探查。 2、阔韧带纤维瘤:(fibroma of broad ligament)来自阔韧带的纤维组织,很少见。临床表现与平滑肌瘤相似,但更坚硬,表面光滑如软骨,但有弹性感,可伴腹腔、胸腔积液(积液为漏出液,切除肿瘤后能消退,即所谓麦格综合征(Meigs syndrome)。纤维瘤有不明显的包膜,切面亮白或略显淡黄、粉红色,均匀,略有小梁状,而无平滑肌瘤的游涡状排列。大肿瘤可有出血或形成囊腔。 3、阔韧带中肾管瘤:(mesonephroma of broad ligam-ent)由Novak首先报道,极少见,为实性良性肿瘤。组织学检查可见纤维平滑肌中含有散在的由立方形上皮细胞形成的小管。 4、阔韧带乳头状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ofbroad ligament)起源于阔韧带中的中肾管、副中肾管胚胎残余组织。组织学上不易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爱腺瘤区分。瘤壁有多发性乳头状突起,显微镜下偶见细小钙化的颗粒,即砂粒瘤小体。 5、阔韧带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nm of broadligament)与生长于其他部位者相同,由成熟的内、中、外三胚层组织构成,但以外胚层组织为主,如毛发、皮肤、皮脂腺等,形成囊性瘤,多见于儿童期。 6、原发性阔韧带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tumorof broad ligament)有起源于副中肾管的乳头状腺癌(常为低度恶性)、恶性中肾管瘤、粒层细胞癌、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等。肿块生长迅速,症状出现早,多有下腹疼痛、发热、消瘦及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的症状。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卵巢良性囊性肿瘤:阔韧带囊肿易与卵巢良性囊性肿瘤混淆,尤其易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混淆,由于二者均为下腹部无明显证状的囊性肿块,故术前很难鉴别。手术时可发现阔韧带囊肿囊壁表面的血管和它外面覆盖的阔韧带膜上的血管,互相重叠交错,囊肿顶部环抱着被牵拉的细长而扁的输卵管,而卵巢则位于其后方。 2.卵巢实质性肿瘤:阔韧带真性肿瘤与卵巢实质性肿瘤均为子宫一侧的肿块,临床常需要鉴别。阔韧带真性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较早产生周围神经、组织器官的压迫症状。包括月经不调、盆腔瘀血、大小便困难等等。而卵巢瘤一般在瘤体相当大时,方有一定的临床压迫症状;阔韧带真性肿瘤多导致阴道变形、宫颈上移、子宫偏向对测、肿瘤较固定,而卵巢肿瘤只有伴大量腹水时,可能有阴道变形;瘤体过大时,可能将子宫挤向一侧;有粘连时,才较固定。剖腹探查时,可见阔韧带真性肿瘤者卵巢正常。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阔韧带肿瘤的治疗,根据其肿瘤性质不同应区别对待,主要方式为手术切除,如为恶性肿瘤,切除后应辅以放疗或化疗。 一、手术疗法:阔韧带内的较大的、出现局部压迫症状的囊性肿瘤及生长较快、有临床症状的实质性肿瘤,均应行手术切除。二、手术加放疗或化疗:适用于阔韧带内的恶性肿瘤,例如各种肉瘤、腺癌等,除做局部切除外,尚须做全子宫及双侧附件摘除,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 |
中医治疗 | 在治法上,亦当以调理气血为主。但本证单纯以中医药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故临床多以手术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的手段综合治疗。本病的治疗,当以消癥散结为主,病在气者,重在理气行滞,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为主,佐以理气。新病者或体质较强者,宜先攻邪,对病久或体质弱者,可攻补兼施,不可过于攻伐,损伤元气。 一、辨证选方 1.气滞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方药:香棱丸。木香 10g,丁香 5g,三棱 15g,莪术 15g,枳壳 10g,青皮 10g,川楝15g,小茴10g。腹痛较甚者,可加元胡15g,灵脂15g;腹胀满甚者,可加柴胡10g,砂仁15g;月经木调者,可加香附15g,当归15g。 2.血瘀治法:活血破瘀,消癥散结。 方药: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腹痛较重者,可加元胡15g,乳香15g,没药15g;月经木调者,可加香附15g,益母草25g;血瘀重者,可加三棱15g,莪术15g;包块坚硬者,可加海藻15g,昆布15g。 3.痰湿治法:理气化痰,散结消癥。 方药;加味导痰饮。陈皮15g,半夏10g,茯苓20g,甘草10g,青皮15g,枳实10g,川芎10g,鳖甲20g。伴月经不调或闭经者,加当归15g,香附15g,益母草25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20g,白术20g;疼痛者,可加元胡15g,乌药15g;带下量多者,可加山药20g,苍术15g,芡实15g。 二、专方验方 1.王不留行100g,夏枯草30g,生牡蛎30g。苏子30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治疗子宫及阔韧带的肌瘤。 2.桂枝12g,茯苓15g,鳖甲12g,赤芍12g,丹皮10g,桃仁10g,穿山甲10g。将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子宫及阔韧带的肿瘤。 三、其它疗法 1、外敷法:大黄、芒硝各100g,香附200g。米醋适量。将药研成面后拌入米醋,炒热后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 2、灌肠法 1)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各15g,ZHE虫 12g。上药水煎取外,浓缩至100ml,冷却至40℃,保留灌肠,每日1次,经期停用。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癥瘕。 2)赤芍、丹参、莪术、夏枯草、败酱、车前子各15 g,滑石粉25 g。上药浓煎至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适用于治疗痰湿型癥瘕。 |
中药 | 1.大黄ZHE虫丸:具有祛瘀生新的作用。主治五劳虚极羸瘦、瘀血内停。适用于治疗血瘀型癥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桂技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瘕结的作用。主治小腹宿有癥快或停经腹胀痛等,适用于治疗血瘀型癥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3.得生丸:具有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癥瘕痞块,适用于治疗气滞型癥瘕,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 通经甘露九:具有通经化瘀的作用。主治经闭腹痛、癥瘕血决。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癥瘕。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
针灸 | 1.体针:子宫、曲骨、横骨、三明交穴,留针20分钟,其间可行针1~2次,每日1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2耳针:皮质下,内分泌压豆法。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证治准绳》谓:“癥瘕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癥”,“瘕者,假也,其结聚浮愤而痛,推移乃动也。”由此可知,癥瘕同为腹中包块之症,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属癥,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为瘕,癥属血病,瘕属气病。癥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证应抓住其各自的特点,详加辨别。癥瘕的病因很多,如《诸病源候论》指出:“癥瘕者,皆由寒温下调、饮食不化、与脏气搏结所生也。”《女科经纶》谓:“此症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逆而成。”《华元化中藏经》谓:“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等等。癥瘕病因虽多,但最终无不导致五脏气血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