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小儿肺结核病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小儿肺结核病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拚音 FEIJIEHEBING(XIAOER)
别名 中医:肺痨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肺结核病是由于结核菌侵入人体肺脏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及全身中毒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临床多有发热、乏力、盗汗咳嗽、咯痰等症状。根据其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血行播散性及继发性肺结核三类。原发性肺结核是结核菌初次侵入体内引起的原发感染,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又称粟粒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以浸润型为主,是在已感染结核的儿童痊愈后又发生的活动性肺结核,其临床经过与成人相同。
中医释名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以逐渐消瘦,虚弱,伴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属中医学“肺痨”范畴,古人又称为“痨瘵”、“肺疳”等。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本病内因缘于肺脾气虚,抗病力低,外因则为感染瘵虫而致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原发性肺结核是儿童结核的主要类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婴幼儿发病者占多数。继发性肺结核多发生于年长儿。
强度与传播 本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也可经消化道或皮肤等侵入。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机要点为肺阴不足,脾胃亏虚,气血耗损,阴阳两虚。病位主要在肺,累及脾、肾。
病理
病理生理 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在肺组织中引起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组织反应,发生变性、渗出、增殖,并引起全身的变态反应。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在辨证中首先应辨明病因,分清主次。一般来说,病之初期以邪气盛,肺阴伤为主,病位主要在肺。久之邪气不减,肺陴气虚,病位亦由肺累及于脾。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形成邪毒内盛,正气虚惫之险候,属肺、脾、肾三脏同病。
1.肺阴亏虚
主证: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低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分析:本证为瘵虫袭肺,肺阴不足所致。瘵虫袭肺耗伤阴血,清肃不行,肺气上逆则干咳少痰。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丝。肺阴不足,虚热内生,则见低热。
2.阴虚火旺
主证:咳嗽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或红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分析:本证为瘵虫犯肺,阴虚内热所致。热炼津液为痰,痰阻气道,肺气不降则咳呛气急。热伤肺阴,内不守津而外泄,则见盗汗。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则午后颧红、潮热。
3.气阴两虚 医学全在线
主证:长期低热,咳嗽气短,偶有咳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消瘦,食少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细数。
分析:本证为瘵虫犯肺,伤及肺脾,久则气阴两虚所致。脾虚失健,水停为饮,肺失宣降则咳嗽气短。肺脾气虚则神疲乏力。皮毛开合失司则自汗。阴虚津液外泄则盗汗。
4.阴阳两虚
主证: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疲乏无力,低热不退,舌淡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分析:本证为肺病及肾,阴阳两虚所致。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则咳逆喘息。肾阳虚衰,肢体失于温煦则形寒自汗。肾阴不足,阴血耗伤则形体消瘦。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1.接触史:有密切结核接触史的小儿患病率是一般小儿的40倍,故详细询问患儿的结核接触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2.卡介苗接种史:详细询问卡介苗接种史,包括接种年龄、方法、次数等,并查看接种斑痕。 3.近期传染病史:详细询问近期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百日咳等传染病。
症状
体征 (一)原发性肺结核
1.全身中毒症状:早期多无中毒症状,随病情发展出现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
2.呼吸系统症状:可出现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如果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可引起阵发性咳嗽、喘鸣,甚至呼吸困难。
3.变态反应性症状:部分患儿可有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结核性风湿病等表现。
4.体征: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可有轻到中度肿大,肺部一般无阳性体征。
(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1.症状:起病多较急骤,有高热(稽留热或弛张热),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多数病人有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
2.体征:往往缺少明显体征,有些患儿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晚期肺部偶可闻及细小水泡音。
(三)继发性肺结核
1.症状: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或长期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的轻微咳嗽,易被忽视。少数病人可出现高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或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肺部叩诊呈浊音,可闻及呼吸音粗糙、减低及中小水泡音。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胸部X线检查:原发性肺结核表现是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淋巴结所组成的哑铃状双极阴影。不典型可见三者融合的大片状阴影,或肺门部呈团块状的肿大淋巴结阴影。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在症状出现后1~2周胸片可见多数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周围渗出融合呈雪花状。继发性肺结核多在肺上部显示圆形、絮状或团块状阴影,密度不均匀。
实验室诊断 1.结核菌素试验:目前有旧结核菌素 (OT)和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 (PDD)两种试剂。(OTlu即0.01mg约等于PDD0.00002mg)OT试剂有1:10000 、1:2000及1:100三种浓度。由1:10000做起,如阴性可再做1:2000及1:100。取0.1ml皮内注射,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无硬结或轻度发红为阴性,硬结直径小于5mm,为可疑阳性,硬结直径在5~9mm,为(+),硬结直径在10~19mm为(++),硬结直径在20mm以上,为(+++),如有水泡、坏死或淋巴管炎者为 (++++)。结核菌素反应强弱不能反映感染轻重和病灶的性质及范围。在患有严重结核、感染早期(4~8周以内)、身体极弱或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后、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出现假阴性。 2.化验检查:痰液、胃液涂片找抗酸杆菌或结核杆菌培养阳性是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病人血沉增快,白细胞增多,或有贫血表现。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肺炎:急性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肺部体征明显,由于病原不同胸部X线可表现有点片状、团块状或云雾状阴影,需与不典型肺结核相鉴别。一般病程较短,抗炎治疗有效,OT试验及痰培养有助于鉴别。
2.支气管扩张:一般为慢性病程,表现为反复咳嗽、脓痰、咯血,胸片可见下叶肺纹理增粗,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痰液检查可以鉴别。
3.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本病常有周期性炭作史,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低色素性贫血。胸片可显示弥散性点状阴影,易与粟粒型结核混淆。可留取痰液涂片做普鲁氏蓝染色找含铁血黄素细胞明确诊断。
4.肺部肿瘤及转移瘤:小儿少见,临床表现除咳嗽、气促、咯血外,可有原发肿瘤的表现。胸片呈圆形或分叶状阴影及粟粒状阴影,需与浸润型及粟粒型肺结核相鉴别。肺部断层片及痰找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行肺活检可确诊。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采取早期、适当、联合、规律、全程的化疗方案,有效抑制并杀灭结核杆菌。www.lindalemus.com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对高热及有明显中毒症状的患儿可短期卧床休息。急性期后患儿可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2.饮食:应给予高热量、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
二、化学疗法
(一)原发性肺结核
1.异烟肼单用:用于轻症患儿,每日10~15mg/kg,顿服,疗程为1年~1年半。
2.异烟肼加链霉素联用:用于症状较重患儿,链霉素每日20~30mg/kg,1次肌注,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0.75g,疗程1~3个月。停链霉素后继续单用异烟肼1年。
3.异烟肼加利福平联用:用于耐药结核治疗。利福平每日10mg/kg,晨起空腹顿服。异烟肼每日10mg/kg,顿服。联合用药6~9个月后,单用异烟肼1年。也可用乙硫异烟胺或乙胺丁醇替代利福平,乙硫异烟胺每日10mg/kg,分2~3次口服,乙胺丁醇每日15mg/kg,分2~3次口服。
(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1.强化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及链霉素联合应用3个月,用量同前。链霉素每日肌注1次,4周后改隔日1次。轻症可用乙胺丁醇替代利福平,联合用药3个月。乙胺丁醇每日15~25mg/kg。
2.巩固治疗:停链霉素后两药联合服用3~6个月,最后单用异烟肼,疗程共1年半。
(三)继发性肺结核
1.异烟肼加链霉素二联,或加对氨基水杨酸钠三联治疗,2~3个月后单用异烟肼,疗程至少1年~1年半。对氨基水杨酸钠每日200~300mg/kg,最大量每日不超过8g,分3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2.疑有耐药菌感染有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三联治疗,或以吡嗪酰胺替代利福平,用6~12个月后单用异烟肼,疗程为1年半。吡嗪酰胺每日20~30mg/kg,最大量不超过1.5g,分3~4次口服。
三、激素疗法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减轻中毒症状,加快病灶吸收,但可促进结核菌扩散,故必须在强有力的抗痨治疗基础上方能应用。对有广泛渗出性病变有及浸润型肺结核,或有明显中毒症状及呼吸困难的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可以选用泼尼松,用量为每口1~2mg/kg,分3次口服,对症状轻者不宜使用。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兼顾。病初邪气盛者,治宜清热祛邪,润肺止咳。偏于阴血耗伤,肺脾气亏,治宜补肺健陴,培土生金。病久及肾,阴阳两虚;治宜肺肾双补,重在扶正。
一、辨证选方
1.肺阴亏虚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百部生地各12g,黄芩麦冬、川贝各10g,桔梗、生甘草各6g。咯血加仙鹤草白及;咳嗽重加紫菀款冬花。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止咳化痰。
方药:秦艽鳖甲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百部各12g,秦艽、鳖甲、银柴胡各10g,北沙参、黄芩各6g。咳嗽痰少加川贝母、紫菀;咯血加侧柏叶三七粉。
3.气阴两虚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方药:异功散百合固金汤加减。党参白术、百合各12g,茯苓、川贝、白芍各10g,陈皮半夏、甘草各6g。自汗加黄芪防风;食少便溏加山药薏苡仁。
4.阴阳两虚
治法:益气温阳,固肾纳气。
方法:金匮肾气丸人参蛤蚧散加减。生地、熟地、山药、茯苓各12g,人参、蛤蚧、百部各10g,川贝、附子肉桂各3g。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及、生地炭;咳嗽声嘶音哑加射干前胡
二、专方验方
1.抗痨散:黄芪1500g,百部1500g,白及1500g,板1500g,丹参1500g,冬虫夏草200g,蜈蚣300g,牡蛎3000g,玄参1000g,百合1000g,川贝母500g,五味子500g。水煎3次,过滤烘干,研细末。加紫河车粉300g,混匀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5g。小于5岁每服0.5g,6~10岁每服1g,10~15岁每服1.5g,每日3次,饭后1小时后开水送服。适用于肺结核。
2.肺痨方:南沙参15g,天麦冬各10g,炙百部10g,炙紫菀3g,桔梗3g,肥玉竹15g,茯苓10g,生甘草3g,地骨皮10g,生牡蛎30g(先煎),十大功劳叶10g。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40分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30分钟过滤。将两次药液混合成两杯,约400ml。另取500g左右母鸡的净身之肉,不放佐料,文火煮浓汁6杯。每服中药、鸡汁各100ml,每日2次。适用于肺结核。
3.明矾儿茶散:明矾24g,儿茶30g。共研细末,每次0.2~1g。少量或中量咯血,每日3~4次,大量咯血,每3小时1次。适用于肺痨咯血。
4.铁破汤:铁包金30g,穿破石30g.当归5g,北杏仁5g,川贝5g,瓜蒌仁5g,薏苡仁10g,紫菀5g,白及5g,阿胶10g(烊化),半夏10g。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适用于肺结核。
5.紫侧功劳丸:紫金牛30g,侧柏叶12g,十大功劳叶15g,五指毛30g,百合9g。研末,加适量蜜糖,制成蜜丸。每服1丸;每日3次。适用于浸润性肺结核。
三、其他疗法
贴敷:取灵脂白芥子各60g,甘草6g,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在热水中蒸热约5分钟,乘热敷于背部,每晚睡觉前敷用,12小时取下,连用3夜,用于肺结核;取硫黄末10g,肉桂末6g,冰片3g,与大蒜10g捣泥,贴敷双侧涌泉穴,用于肺结核咯血;取五倍子1.5g,飞辰砂0.3g,共研细面,冷开水调成糊状,晚睡前敷于肚脐,次晨去掉,用于肺结核盗汗。
中药 1.养阴清肺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肺结核,属肺肾阴虚者。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6g,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2~3个月。
2.抗痨丸:具有止咳祛痰,抗痨杀虫之功效。适用于肺结核,正气不虚,体质尚好者。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3次。
3.羊胆丸:具有清热化痰,抗痨止咳之功效。适用于肺结核初期或中期,正气不虚,体质尚好者。3~6岁每服1g,6岁以上每服2g,每日3次。
4.复方金荞片:具有清热解毒,抗痨杀虫之功效。适用于肺结核,属阴虚火旺者。3~6岁每服1~2片,6岁以上每服2~0片,每日3次。
5.补金片:具有滋补肺肾,益气健脾,止咳抗痨之功效。适用于肺结核,属肺肾两虚,气阴亏损者。3~6岁每服1~2片,6岁以上每服2~3片,每日3次。
针灸 取心俞、肺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渊、太溪穴。用平补平泻法。咯血加百劳、列缺。潮热加间使、鱼际。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肺结核的治疗,西医采用抗痨药物,疗效肯定。但抗痨药物一般疗程较长,且易产生耐药性。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既可协同抗痨效应,又可减少其毒副作用。
2.对小儿肺结核临床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中医辨证多属肺阴不足,治疗应着重滋补肺阴,药用百合、沙参、麦冬、生地等。对咳嗽、咳血较重者,治疗应侧重清其虚热,润肺止咳,药用白及、仙鹤草、黄芩、三七等。对肺结核中后期全身衰竭症状较重者,中医应以扶正治疗为主,补肾健脾,培土生金。药用人参、蛤蚧、黄芪、白术、茯苓等,以改善虚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3.在大剂量抗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针对抗痨药的副作用而酌选相应的中药治疗。对肝功能损害者,中药可选柴胡、茵陈、茯苓、白芍之类。对胃肠反应较重者,中药酌选半夏、陈皮、竹菇、白术、砂仁之类。对治疗中末梢血白细胞下降者,中药应适当加用党参、熟地、首乌、枸杞子、阿胶等。对出现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者,可用钩藤、白芍、石决明、生龙牡之类。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中医古代文献对其症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其传染性均有详细论述。如《十药神书》记载了十个治痨方剂,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