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ute enteritis |
拚音 | JIXINGCHANGYAN |
别名 | 中医:呕吐,腹痛,泄泻,霍乱,绞肠痧,脱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急性肠炎是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细菌和毒素的感染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素常见;病毒亦可见到。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2.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 |
中医病因 | 1.感受时邪夏秋之际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误进腐馊变质之物或贪凉饮冷,恣食生冷瓜果、暴饮暴食,直接损伤脾胃,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吐泻交作,发为本病。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熟腐运化水谷不力,稍有饮食不慎,即水谷停滞、清浊不分,发为本病。 |
季节 | 夏秋季节多见。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沙门菌具有侵袭性,引起粘膜炎症反应,伴粘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炎症细胞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沙门菌分泌肠毒素,直接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系统,使肠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过肠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起腹泻。 |
中医病机 | 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转输津精,升举清气,胃主受纳水谷,其气主降,夏秋之际,病者贪凉或误食腐馊之物,致使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乱于胃肠而致上吐下泻发为本病。 |
病理 | 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片状灰黄色渗出物和粘液覆盖,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粘膜皱襞上有糜烂、出血点。如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膜血管受到损害则引起出血和血浆外渗,往往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严重者粘膜下层亦有充血、水肿。沙门菌性胃肠炎时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但也可累及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肠胃湿热: 证候: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脘腹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色臭,舌苔黄腻,脉儒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肠胃湿热,多见于夏季,暑热夹湿,伤及脾胃,内扰胃府,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肠中有热,则泻下急迫;湿浊中阻,气机不利则脘腹阵痛,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证。 (2)寒湿阻滞: 证候: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夏秋之际,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则现呕吐、泄泻清稀甚至如清水样;若寒湿内盛,脾胃气机受损,则腹痛肠鸣,若邪束肌表,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腻,脉孺或浮,为寒湿蕴阻之象。 (3)食滞胃肠: 证候: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急迫不爽,然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特别是误食馊腐食物或贪食生冷,暴饮暴食,使宿食内停,阻滞肠胃,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而暖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著泻后腐馊外出,则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宿食内停之象。 (4)脾胃虚弱: 证候: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吐泻,大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伴有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儒弱。 证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水谷腐熟运化不及,饮食稍有不慎则脾虚愈甚,吐泻交作、久泻不止;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软乏力;舌苔薄自,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1.常有进食不洁食物病史。2.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
西医诊断依据 |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急性起病、最近有饮食不当或摄入对胃有不良刺激药物等病史,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 |
发病 | 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 |
病史 | 有进食不洁食物病史。 |
症状 | 1.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候。呕吐起病急骤,先有恶心,继之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表现为大便呈水样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伴有恶臭,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轻微,严重病人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偶可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体征 | 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一般患者的病程短,数天内可好转自愈。 |
体检 | 查体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可轻度增加,血沉略有增快。 |
尿 | |
粪便 | 多为正常,也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如系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当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少数病例出现腹部剧痛,应与消化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相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标准:1.症状体征消失。2.因呕吐剧烈或有失水、酸中毒经对症处理后纠正。大便常规、血常规正常。 |
预后 |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由于沙门菌属感染的急性肠炎、胃肠道反应剧烈,肠道内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体外;因此,毒血症症状一般较轻,病人多于短期内自行恢复。部分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病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则病菌可自肠壁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造成较长的感染过程。对急聚暴泻者要及时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否则会有不良后果,对老人与婴幼儿尤应注意。 |
并发症 | 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 |
西医治疗 | 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多饮水,酌情短期禁食。 1.解痉止痛腹痛可用解痉剂,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鲁苯辛15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碱5~10mg或安腹痛一支。 2.抗菌消炎如细菌感染,应适当选用抗生素药物如黄连素0.3g,每日三次。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每日2次。氟派酸0.1~0.2,每日3次。若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酸中毒,适当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补液,必要时输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剂。 |
中医治疗 | (1)肠胃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芪、黄连、银花、茯苓、荷叶、白扁豆、生甘草、车前子。方中葛根、银花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芪、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茯苓、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扁豆、荷叶有清暑化湿之功,在夏季盛暑之时尤为有效。 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气缓中;呕吐甚者,可先吞服玉枢丹以辟浊止呕;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2)寒湿阻滞:治法:疏邪化浊,散寒除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芒、紫苏、茯苓、清半夏、白术、陈皮、厚朴 方中霍香、紫苏、厚朴疏邪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降逆和胃;白芷、紫苏解表。 加减:恶寒发热者,可加荆芥、防风;头身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如有宿滞伴腹胀者,去白术,加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 (3)食滞胃肠: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焦神曲、焦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连翘消食滞之郁热。 加减:食滞甚而化热,大便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用积实导滞丸之类;若胃中积热呕吐者,则可加竹茹、代赭石之类。 (4)脾胃虚弱:治法:补气健脾、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山药、茯苓、扁豆。砂仁、薏米、炙草。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扁豆、薏米、山药淡渗利水;砂仁理气,使上下气机贯通,则吐泻自止。 加减:夹有食滞者,加用鸡内金、山楂、神曲;腹痛甚而喜温喜按者,可用干姜、白芍;久泻脱肛者,可加用补中益气丸。 |
中药 | (1)香连化滞丸:丸,每日2次。用于湿热壅滞,腹痛腹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用加味香连丸,可清热化湿,化滞止泻。寒湿阻滞型腹泻用香砂养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食滞胃肠者用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脾胃虚弱者则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日2次。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2)猪苓10g、滑石24g、白芍12g、泽泻10g、木通3g、积壳6g、茯苓12g、黄连3g。 如果发热加葛根10g。用于湿热腹泻。 (3)保液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2次,用于寒湿阻滞,腹痛吐泻。 (4)山楂炭10g、白芨12g、大腹皮10g、麦芽10g、连翘12g、忍冬12g、枳壳6g、茵陈12g,煎汤饮用,每日一剂,主治食滞胃肠,腹痛腹泻。 |
针灸 | 运用针灸治疗急性肠胃炎,较常用的取穴配方如下: 1组:取天枢、大肠愈、中脘、气海(均用炙法),适于脾胃受寒者。 2组:取下脘、合谷、内庭(均用泻法),适于湿热下迫者。 3组:取漩现、足三里、胃俞、大肠俞、中脘(均用泻法),适于饮食积滞者。 4组: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百合(均灸)、肾俞、脾俞(均用补法),适于脾肾阳虚者。 |
推拿按摩 | (1)成人:患者先取坐位,用拇指平推下脊部二侧足太阳膀恍经循行部位,约10分钟;继之掐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再使患者俯卧,用掌摩腰部和荐部二侧,均5分钟,最后掐揉命门、肾俞、大肠俞、八胶等穴。若恶心、腹胀,按摩上腹部与脐周围,并取上脘、中脘、天枢、气海作掐揉。 (2)小儿:捏脊。先以两手食指脊横压在小儿长强穴部,向上推,同时两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至大椎穴一次。如此推捏5~6次时,将腰椎和胸椎部肌肉用隐力提起7~8下,最后,再以两拇指从命门向肾俞左右推压。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急性肠炎属实邪致病,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病因常因脾伤积湿。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润恶燥。脾升胃降,上下相因,燥湿相济,这样才能正常消化,一旦燥湿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出现。‘湿胜则儒泄’其根本病机在于脾胃的运化失职,脾升不及,则下溜而泄。急性肠炎以实邪为主,故法邪为关键,邪去则正安。无论外感、食滞均导致湿邪内停,祛邪主要是祛除湿邪。祛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药燥湿、风药胜湿、辛通泄湿等,应分别根据寒、热、表、里随机选药,再加用健脾助胃等药,随证施治。急性肠炎虽然是实邪致病,但亦因人而异,须视患者男、女、老、幼体质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有平时脾弱易泄泻或泻甚体弱伤及气阴者,尤应注意扶正,不能拘定实邪所伤,即单以法邪为法)而要发挥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点,因症施治。其治之要在于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有食积则消导,有湿热则清利,陷下必升提,滑脱需固涩,对本病常用的方法有法积消食法、导滞攻下法、清热利湿法、行气消胀法等,但体弱或泻甚者,温中健脾、涩肠止泻、养阴清热、扶阳固脱等法也常用。临床上寒热、虚实证候,往往不是单纯存在着,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开,须根据病情,因机灵变。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热苦寒药,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易伤脾胃。②淡渗利湿之剂,不可用之过量,渗利过度则津枯阴竭。③固涩之剂,不可用之过早,固涩过早,则积滞未消,余邪残留。④攻下之剂不可多用,攻伐太过则伤元气,对体弱者更应慎用。腹泻停止后,应注意保护胃气,可给予参苓白术之类健脾益气。若气阴两虚,表现口干、舌燥、少气懒言者,可用生脉散。精神疲惫,加淮山药、西洋参。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积极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勿进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肉类、禽类、蛋类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变质及被沙门菌属污染食品不准出售。搞好食堂卫生、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注意食品制作卫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护、饮水管理和消毒。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