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ronic bronchitis |
拚音 | MANXINGZHIQIGUANYAN |
别名 | 中医:咳嗽,痰饮,咳喘。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呼吸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壁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病理进展缓慢,常有急性发作,可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理化刺激:大量资料表明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关系。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化学气体中二氧化硫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此外,大气中的化学毒物,粉尘与刺激性烟雾等也都能促使发病。 2.内在因素: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低下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特别是老年人呼吸道组织退行性变和免疫功能低下时更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患者痰中最常见的细菌有草绿色链球菌,奈瑟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四种。尤其是后二种,目前认为它们可能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病毒感染对本病的发作亦有很大关系。在慢支急性发作期分离出的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和支原体等是引起感冒进而激发本病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呼吸道上皮损伤有利于细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 4.过敏因素:经过敏因素初步观察,如细菌感染的代谢产物,某些吸入物(霉菌孢子、杀虫药、化学气体等)、气温、气压等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个原因。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哮喘型,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数一般都较高;另一些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高于正常组,并发现重症慢性支气管炎肺组织内IgG含量增加,提示与Ⅲ型变态反应也有一定关系。 大部分患者在严寒季容易发病,尤其是老年人受冷后立即发病。寒冷的空气能引起粘液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对寒冷的过敏反应和呼吸功能调节障碍也是重要原因。 |
中医病因 | 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的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急性发作期,大多因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复发作;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肺脾肾气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阻遏于肺,引起长期咳喘,或因吸咽、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进而形成本病。病变经久不愈,则肺脾损及于肾,故病情严重者常伴有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
季节 | |
地区 | 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在我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
人群 |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本病的患病率因地区、年龄、职业、环境卫生与吸烟习惯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中国北方高寒地区较南方湿热地区患病率高;农村比城镇高;大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较郊区农村为高;接触粉尘及有毒化工气体的工人较一般工人为高;老年人较年轻人为高。据中国1971年6千多万人调查,患病率达3%—5%,平均为4%,50岁以上平均为13%。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慢性支气管炎在病机上主要反映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失衡,同时又因痰、火、瘀等因素的参与而愈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为气机出入升降的通道。风寒热燥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气被束,失其肃降而发病;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灼津生痰,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病久不愈,肺气愈伤,正气无力御邪,则外邪又易复犯,以致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通畅而见咳喘,咯痰等症。 肾主纳气,肾阳亏虚,气失摄纳,命门火衰,津液输化失司,肺气升降受阻,气化功能失常,水气不能宣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内炽,灼伤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古人所谓:“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说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致本病。 痰、火、瘀既是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直接或间接致病的因素。无论是外受燥热之邪,或寒郁而化热,或五志过极,饥饱劳倦伤及脏腑致功能失调所生内火,皆可与痰湿等结合形成痰火,火热壅肺,痰闭肺络而发病。 久病多虚多瘀,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血脉和推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客入血脉,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皆可形成瘀血。 |
病理 | 本病在急性发作时常有支气管粘膜纤毛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脱落,粘膜上皮和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的浸润。腺体分泌功能亢进,粘液腺明显增多。由于粘膜上皮的再生修复能力较强故损伤不严重时尚易复原。但如反复发作,可引起粘膜上皮的局灶性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纠毛上皮细胞有同等程度损坏,纤毛变短,参差不齐或稀疏脱落。支气管壁有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和纤维增生。支气管粘膜发生溃疡,肉芽组织增生,严重者支气管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也遭破坏。细支气管的软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与变性,部分被结缔组织所取代,细支气管壁的支撑力明显减弱。粘液和炎症渗出物易在支气管内潴留,因而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
病理生理 |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常规通气功能检查可正常,但直径<2mm的小气道已有部分阻塞、陷闭,使闭合容量增高。病变进一步累及较大支气管时,可有气道阻力增加,常规通气功能如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及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均轻度降低,肺活量正常或轻度降低,残气量也可稍有增加,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上述功能改变经合理治疗尚能恢复。若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则残气量明显增高,肺总量也有增加,通气功能达到难以逆转的损害。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1979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于广州)修订 一、诊断 1.临床上以咳嗽、吐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临床上虽有咳、痰、喘症状并连续二年或以上,但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的患者,如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但目前尚缺乏这些客观检查的诊断标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制定)。 2.排除具有咳嗽、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二、分型 1.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具有咳嗽、咳痰二项症状。 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具有喘息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者。 三、分期 1.急性发作期:1周内有脓性或粘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有其它炎症表现;或一周内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加剧至重度,或重度病人明显加重出现者。 2.慢性迁延期: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症状一个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3.临床缓解期:指病人经过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不足以维持2个月或以上。 四、病情判断标准 (一)症状、体征判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 1.咳嗽 轻度(+):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症状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 重度(+++):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 2.咳痰 少(+):昼夜咳痰10~50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25ml。 中(++):昼夜咳痰51~100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6~50ml。 多(+++):昼夜咳痰100ml以上,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ml以上(注①)。 注①痰液性状颜色,应加以观察及记录。 3.喘息 轻度(+):喘息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 中度(++):病情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 重度(+++):喘息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 4.哮鸣音 少(+):偶闻,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现。 中(++):散在。 多(+++):满布。 5.实验室检查: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X线、肺功能及其它实验室检查,作为病情、疗效判断的参考。 注实验室检查内容,如:①胸部X线检查:如肺间质改变合并肺气肿的程度等;②肺功能检查:如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中期流速、残气/肺总量等;③痰的检查:如痰内细胞的种类及数量,分泌型IgA,痰粘稠度,细菌培养等;④其他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同位素肺功能检查,免疫指标等。 (二)临床病情程度的判断:按就诊时之症状及肺部哮鸣音,任何一项够重度为重度;够中度者为中度;均不足中度者为轻度。 [附]复发标准:临床治愈后,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再度出现,其程度至少达轻度,持续2个月或以上者。 |
西医诊断依据 | 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在排除心、肺其他疾患后有慢性咳嗽、咳痰连续两年,每年两个月以上者;或连续咳嗽,咳痰三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根据发作时支气管痉挛的存在与否,病又可分为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两型。 根据病程临床分为三期,以便治疗有所侧重。 (1)急性发作期:只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有发热等各种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显著加剧,或重症病人明显加重者。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多数隐潜起病,初起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咯痰,尤以晨起为著,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在感染或受寒后则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呈黄色脓性。有时痰中可带血,一般不致大量咯血。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均有咳嗽、咯痰,而以秋季为剧。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症状加剧或继发感染时常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 本病常易并发肺部感染,尤其老年体弱患者,排痰功能很差,易并发支气管肺炎。由于反复感染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少数患者可并发支气管扩张。 |
体征 | 本病早期多无特殊体征。大多数在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和干性罗音。有时咳嗽或咳痰后消失。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长期发作的病例可有肺气肿体征。 |
体检 |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或下背部听到干、湿啰音。病程长者可伴有肺气肿,出现发绀。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检查:早期往往阴性。随着病变的进展,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X线片上可发现两肺纹理增加,呈条状或网状,下肺野多于上肺野。发展至肺气肿时,则肺野透亮度增加,膈下降且平坦,活动减弱,肋间隙增宽等。 |
实验室诊断 | (一)肺功能检查: 早期无明显改变,急性发作期可出现闭合气量增加和最大通气量及1秒钟呼气量减低,经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若并发肺气肿时肺功能测定则有较大的帮助。 (二)痰培养:可分离出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等致病菌。 |
血液 | 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喘息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 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常伴有低热、乏力、精神萎靡、咯血等症状;咳血和咳痰的程度与肺结核的活动有关。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病灶,痰结合菌检查可为阳性。应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老人患肺结核常因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的掩盖,长期不易被发现。 2.支气管哮喘:起病年龄较轻,甚至幼儿期发病。常有过敏性疾病的个人或家族病史等。支气管哮喘在后期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鉴别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治疗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支气管哮喘呈发作性,在缓解期可毫无症状。 3.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起病年龄多较轻,痰量较多,并呈脓性,病程中常反复咯血,两肺下部可听到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两肺下部支气管阴影增深,病变严重者可见卷发状阴影。支气管碘油造影示柱状或囊状支气管扩张。 4.心脏病:由于肺郁血引起的咳嗽,常为干咳,痰量不多。详细询问及检查患者可发现有心悸、气急,口唇紫绀,双下肢浮肿等心脏病征象。体征、X线和心电图均有助于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一、单项症状疗效判断 1.临床控制(临控):症状及肺部哮鸣音不足轻度者,或咳、痰、喘症状好转9成以上。 2.显效:咳、痰、喘症状好转6成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3.好转:咳、痰、喘好转3成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好转(+++→++,或++→+)。 4.无效: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好转不足3成者,以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加重者。 二、急性发作期疗效判断 1.临控: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2.减轻: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但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3.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在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三、慢性迁延期疗效判断 至少经过一个冬春的观察。 (一)单纯型:以咳嗽、咯痰2项为病情疗效判定标准。 1.临控:咳嗽、咯痰均有好转,病情不足轻度。 2.显效:咳嗽、咯痰已达显效标准,或其中一项达临控标准,另一项为显效或好转。 3.好转:咳嗽、咯痰一项达好转以上,另一项为无效。 4.无效:咳嗽及咯痰均无改变,或未达好转标准,以及咳嗽、咯痰均较前加重者。 (二)喘息型:以咳、痰、喘、哮鸣音4项为疗效判断标准。 1.临控:咳、痰、喘、哮鸣音4项中3项达临控,另1项达显效。 2.显效:咳、痰、喘、哮鸣音4项中3项达显效,另1项好转;或2项临控,2项显效或好转;或1项临控,2项显效,1项好转。 3.好转:凡不具备显效及无效标准,均属好转范围。 4.无效:咳、痰、喘、哮鸣音4项均无效或仅1项好转;以及4项中有1项或以上加重,其余各项亦无好转者。 四、远期疗效判断 1.临床治愈:停用对症药治疗2年后,临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不足轻度者。 2.显效:病情达显效水平持续2年以上。 3.好转:病情达好转水平持续2年以上。 4.无效:病情稳定在原级,或经过两个冬春治疗反见加重者。 |
预后 |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预后尚好;急性发作期如果治疗不当,失治、误治,常可累及他脏,导致肺、脾、肾三脏损害,则预后较差,甚至迁延不愈。 |
并发症 | (1)阻塞性肺气肿:为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这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等诱发,进而变演为本病。 (2)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中,患者有寒战、发热、咳嗽增剧,痰量增加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两下肺野有斑点状或小片阴影。 (3)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形成溃疡,管壁纤维增生,管腔或多或少变形,扩张或狭窄。扩张部分多呈柱状变化。 |
西医治疗 | 1.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 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可结合痰培养合理选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目前主张联合使用抗生素。 (1)青霉素族与链霉素合用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的常用药。 (2)红霉素与氯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3)严重感染时选用氨苄青霉素2~4g/日、头孢氨苄2~4g/日、头孢拉定1~2g/日分4次口服。用药三日后,病情无改善,可根据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4)反复感染患者,可采用预防性用药,复方SMZ(剂量为治疗量一半)持续用药,预防性治疗可减轻发作和缩短疗程。 (5)祛痰镇咳药物:合理使用镇咳祛痰药物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一般咳嗽药水如氯化铵、棕色合剂,鲜淡竹沥每次10~20ml,每日2~3次。此外,止咳可用咳必清25mg;咳美芬10mg一日3次。 (6)解痉平喘药物:喘息型支气管炎常选用解痉平喘药物,如氨茶碱0.1g,每日3次;喘定;舒喘灵2~4mg,均每日3次。慢性支气管炎,阵发性咳嗽伴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痉挛时,应采用支气管舒张剂改善症状;有利于痰液的清除,如舒喘灵、氯喘、克仑特罗、美喘清等。 2.缓解期治疗:本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来预防复发、控制病情发展。 (1)气管炎菌苗:一般应在发作季节前注射,剂量首次为0.1ml,以后每次递增0.1~0.2ml,直到0.5~1.0ml,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如有效,应坚持使用1~2年。 (2)胎盘多糖:隔日或每日肌注0.5~1.0mg,20次为一疗程。 (3)人脾转移因子:每次肌注2~4ml,每周1~2次,3~6个月为一疗程。 (4)核酪:每周肌肉或皮下注射2次,每次2~4ml,连用3个月。 |
中医治疗 |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②痰湿内聚: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③燥热伤肺: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脾肺两虚: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②肺肾两虚: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芋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芋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雾化吸入:用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000ml,微摇匀,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用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治疗,10次为1疗程。每次用本品10ml。 |
中药 | (1)固本咳喘丸, 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四佛合剂, 20m1,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十味贝砂散, 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复方蛤蚧散, 8g,每日2次,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气管炎。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适用慢性支气管炎,肺肾两虚者。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息喘平胶丸,6~8粒,每日3次,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体虚。 (2)瓜蒌仁20g、川贝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桑叶心、麻黄各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3)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湿痰咳嗽。 (4)扁柏10g、冬瓜皮10g、豆腐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每日1剂。治慢性支气管炎。 (5)夏枯草20g、法半夏10g、代赭石30g、车前草3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久咳气急痰多。 (6)瓜蒌皮10g、莱菔子6g、白芥子6g、板兰根10g、沙参10g、杏仁10g、苏子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迁延期。 |
针灸 | 1、体针:取孔最、丰隆、肺俞、定喘、中喘、膻中等穴。耳针可取神门、平喘、肾上腺。 2、艾灸:用艾条温和炙足三里各式各样10分钟,石门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起床及睡前各式各样 1次。10天后改为每天1次,常年不断。 3、穴位敷贴: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各12g共研末。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三分之一药末,加姜汁调成膏状,分摊末6块直径5cm的油纸或塑料布上, 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隔 10天贴1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连贴3~5年。适于慢性支气管炎有良好预防作用。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慢性支气管炎应根据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感染是主要矛盾,如病毒感染,一般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因西医尚无可靠的抗病毒药;如细菌感染,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敏感的抗菌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慢性迁延期常常以非特异性炎症为主,病人咳、痰、喘等症状较突出,这时应以中医治疗为主,按辨证的不同,分别给予先祛邪后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并举等法治疗。必要时也可适当给予止咳、化痰、平喘等西药,以较快地控制症状。由于久病多瘀,故久病不愈者可酌情加用活血药,缓解期以中医扶正固本为主西医免疫增强剂也可同时应用,目的在于增强患者抵抗力,避免或减少复发。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如开展耐寒锻炼,散步或练气功,坚持冷水浴等。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大气污染,戒烟。 及时预防和治疗感冒。因为感冒是引起急性发作的诱因。同时根治鼻炎、咽喉炎、慢性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对预防本病发作有重要意义。注意增减衣服,慎防外邪侵入,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摄生。 自我按摩:取三里、迎香、太阳、百会穴轻轻按揉,常年不断。平素注意饮食调护,多吃萝卜、梨、冬瓜、西瓜等新鲜蔬菜水果,以养肺清热化痰。慎食辛辣、酒类等有刺激性食物。 免疫疗法:常用三联菌苗,一般在发作前开始应用,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剂量自0.1ml开始,每次递增0.1ml,直至1ml为维持量,疗程3个月。有效者应坚持2~3年。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