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小儿急性偏瘫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小儿急性偏瘫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acute hemiplegia
拚音 XIAOERJIXINGPIANTAN
别名 中医:中风,偏枯,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小儿急性偏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急性偏瘫,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偏瘫,常伴有惊厥、失语、智力障碍或行为异常。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多因闭塞性脑血管病变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所致,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为常见。病因以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最多,由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或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所致。结核杆菌、化脓菌、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均可引起偏瘫,其中以结核杆菌所致者更常见。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可因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周围炎而致偏瘫。惊厥后脑损伤是小儿急性偏瘫另一常见原因,其中以惊厥持续状态所引起者最多见。脑血管畸形、颅脑外伤、神经皮肤综合征、同型胱氨酸尿症、脑肿瘤等也可出现偏瘫,或以偏瘫为主要表现。
中医病因 本病的外因主要是外感时邪,阻滞经络,内因则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
季节
地区
人群 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8岁之间,大多数在3岁以前。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机要点为湿热、风火阻窜经络。病位涉及脑、肝、脾、肾等。起病早期以标实突出,后期则渐显本虚之象。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临证重在辨清虚实。一般新病多实,常见发热门渴,烦躁不安,尿赤便秘等症。久病伤正,则伴乏力自汗,面色不华,肢体痿弱不用等症。临床常见证候分型如下。
1.湿热阻络
主证:一侧肢体活动不利,多见硬瘫,身热不扬,烦躁不安,大便粘滞不爽,尿赤而少,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由素蕴内湿,复感外邪,湿热蕴里所致。湿热内盛,流注经络,血脉不畅,故见肢体活动不利。湿热熏蒸,故见身热不扬,尿赤而少,大便粘滞不爽诸症。
2.肝阳偏亢
主证:半身不遂,面赤口渴,头晕目眩,或见惊厥抽搐,甚则神昏谵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分析:本证由素体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风阳内扰,气逆血瘀,络脉瘀阻,故见半身不遂。阳亢于上,故见头晕目眩。肝风内动,故见惊厥抽搐。心神被扰,故见神昏谵妄。
3.气虚血瘀
主证:一侧肢体偏枯不用,软弱无力,或僵硬拘挛,面色萎黄,倦怠懒言,纳呆便溏,舌质谈,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久病气虚,血脉不畅,经络不通所致。气虚血滞,经络瘀阻,筋脉失养,故见肢体偏枯不用,或僵硬拘挛。气血不足,故见倦怠懒言,面色萎黄等症。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起病急缓视不同原发病而异。偏瘫发生前常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等前驱感染症状。大部分病例起病较急,个别起病呈亚急性,或可呈短暂发作或反复。主要症状及体征有:
1.偏瘫:右侧较多见,病初为弛缓性麻痹,腱反射消失或降低,肌张力低下。1~2周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伴病理反射。1~3个月后出现肢体挛缩,甚至半侧萎缩。1/2病例遗留有运动障碍。
2.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不明显,或仅轻度受损。较大儿童可有偏侧复合感觉异常,如位置觉、实体觉及两点辨认觉受损。
3.颅神经异常:常见同侧舌肌和下部面肌瘫痪或同向性偏。急性期可因广泛脑水肿而出现假性球麻痹。
4.失语:2岁以前一般无失语,较大儿童优势半球病变易有失语。随病情好转多能恢复。
5.惊厥: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半数以上的患儿反复惊厥发作。常表现为偏瘫同侧肢体的限局性发作,也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起病时就有半侧惊厥,随后发生偏瘫者称为半侧惊厥--半侧瘫痪综合征(HH综合征),若以后发生继发性癫痫则称为半侧惊厥——半侧瘫痪——癫痫综合征 (HHE综合征)。
6.其他:急性期常合并血管运动障碍,患侧肢体皮肤发红或略发热,数天后肢体变凉;偏瘫发生后数月可出现同侧手足徐动、舞蹈、肌张力低下等不自主运动;本病患儿常有轻度智力受损,约1/3病儿智力明显受累,严重的智力低下多见于HHE综合征且癫痫控制不满意者。
体检
电诊断 脑电图:90%以上有异常,表现为受累半球波幅下降,慢波增多或局灶性异常电活动等。
影像诊断 1.脑CT.可见脑组织水肿、脑梗塞等改变。可根据改变的部位及性质而有助于病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2.MRI:敏感度比CT更高,可早期发现异常信号,对脑血管畸形、脑干病变等的诊断价值更大。 3 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的血管异常。近年发展起来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能排除其他组织的影像干扰,清晰度进一步提高,且造影剂量减少,更为安全。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常规:无特异性,视不同病因而异,急性期或为细菌感染所致者白细胞计数常升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多数病例正常。血性或黄色脑脊液多见于蛛网膜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或镰状细胞贫血。颅内感染所致者细胞数和蛋白增加。细菌性脑膜炎时糖降低。颅内占位性病变时颅压多有升高。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先天性或围产期疾病所致偏瘫:脑发育畸形或围产期窒息等疾病可引起偏瘫,早期常未引起注意,发现偏瘫时应与小儿急性偏瘫鉴别。本组疾病无明确的起病时间,脑部病变为陈旧性,脑CT发现脑萎缩、脑发育畸形或陈旧性软化灶等可明确诊断。
2.偏头痛:小儿偏头痛可表现为发作性偏瘫,或可交替发作。但发作时常伴搏动性头痛,伴腹痛、恶心、呕吐。短暂睡眠后可缓解,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仅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发作间歇期无异常体征。脑CT、脑血管造影等均无异常发现。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对于有明确病因者应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对惊厥持续状态所致者应积极控制惊厥;颅内血肿、血管畸形或其他占位性病变要尽可能手术治疗;对颅内感染要积极根治;对各种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二、脑水肿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脑水肿多为细胞毒性、血管源性的混合型。如脑水肿明显应予以有效处理。可用甘露醇脱水,或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扩血管药物
适用于脑动脉炎伴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早期和恢复期,已出现脑水肿者不宜应用。常选用以下药物:
1.罂粟碱:对脑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一般剂量为每日30~6Omg,加入5~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5~7天。
2.川芎嗪与丹参注射液:作用温和,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携氧能力等作用,临床应用较多。常用剂量与方法是:川芎嗪每日40~80mg加入5~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每日4~8ml,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四、钙通道阻滞利
系一组能阻止钙离子内流的药物,可选择性扩张血管。增加缺血脑区血流量,对脑缺血、缺氧等损伤有保护作用。目前应用较广,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尼莫地平:应用较早,目前使用也较多。常用剂量每次10~30mg,每日2~3次口服。
2.氟桂嗪:为哌嗪的双氟化衍生物,是细胞钙通道的选择性阻滞剂,仅阻断病理状态下的钙超载,不影响正常细胞钙平衡。常用剂量为每日5~10mg,顿服。
3.地尔硫卓:系一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尤其对脑血管有很强的扩张作用,并能防止血管痉挛。剂量为每次15~30mg,每日3次口服。
五、血液稀释疗法
血液稀释疗法是在不减少有效循环血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0ml/kg,静脉滴入,连用5~7天。如红细胞压积较高可辅以少量静脉放血。
六、恢复期治疗
急性期过后应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及智力、语言训练,辅以理疗、针灸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早期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大法,久病正虚者,则以扶正补虚为主。
一、辨证选方
1.湿热阻络
治法: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薏苡仁各12g,防风、蔻仁、菖蒲各10g,苍术黄柏丝瓜络各6g。身热重加生石膏连翘;胸闷痰多加胆星、川贝、半夏
2.肝阳偏亢
治法: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板、茵陈白芍各12g,玄参牛膝各10g。惊厥抽搐加钩藤羊角僵蚕嗜睡神昏加菖蒲、胆星。
3.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和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仁、当归赤芍黄精各10g,川芎、牛膝、红花地龙各6g。肢体拘挛加生地、白芍、僵蚕;纳呆便溏加茯苓薏苡仁白术
二、专方验方
1.清热活络汤:双花藤30g,六路通10g,连翘10g,板蓝根15g,丝瓜络6g,当归12g,生地15g,赤芍10g,秦艽10g,地龙6g。水煎服,每日1剂,适于本病属邪热阻络者。
2.通腑理气汤:大黄2g,芒硝10g(冲),枳实厚朴9g,甘草6g。煎汁200ml,分两次服,间隔2小时1次,小儿酌减。适于本病属邪热燥结,便秘尿赤者。
3.五虫四藤汤蜈蚣3g,地龙15g,乌梢蛇9g,土鳖虫9g,全虫6g,鸡血藤25g,忍冬藤15g,络石藤20g,钩藤15g,黄芪90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用于脑血管病所致偏瘫。
4.活血通络汤:丹参10g,当归10g,赤芍12g,穿山甲6g,红花3g,桑寄生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属血瘀者。
中药 1.消栓再造丸:功能化瘀消栓,活血通络。适周于本病属气虚血瘀者。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2.大活络丹:功能舒筋活络,除湿豁痰,祛风止痛。适用于本病属肝肾不足,气血双亏者。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12岁每服2/3丸,12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3.脑塞通:具有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气阴不足,血脉瘀阻者。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十全大补丸:功能健脾胃,补气血,温命门。适用于正气不足,血脉瘀滞所致偏瘫。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3次。
针灸 1.体针:上肢瘫取大椎、肩YU、外关、曲池、合谷;下肢瘫取环跳、殷门、足三里、阳陵泉、太溪。重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剂,10次为1疗程。恢复期可加灸法。
2.耳针:选脑干、皮质下、心、肝、肾、神门等穴。毫针浅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上肢瘫补脾经,补肾经,揉大椎,按揉曲池、阳池、合谷;下肢瘫补脾经,补肾经,运八卦,按揉肝俞、肾俞,拿委中、承山,摇解溪。伴惊厥者揉百会、神门,捣小天心,揉太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1、由于本病致病原因很多,致残率较高,故临床应积极抢救治疗,及时控制病情。一般在急性期,西药以控制惊厥,治疗颅内感染,治疗脑水肿,改善脑血液循环为主。中药此期应配合活血通络,平肝熄风之品,如丝瓜络、秦艽、桃仁、赤芍、川芎、钩藤、生石明、僵蚕、地龙等。同时可选用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辅西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提高疗效。
2、恢复期治疗应发挥中医优势,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防止肌肉挛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同时可配合理疗及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此期中药以扶正补虚,疏通经络为主要治则,常用药有黄芪、黄精、枸杞子、牛膝、川断、丝瓜络、桑白皮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中医典籍虽无本病系统论述,但对“中风”等证论述颇丰。如《金匮要略》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其中对其病因、症状之描述,言简意赅,十分精确。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