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myelitis |
拚音 | JISUIYAN(XIAOER) |
别名 | 中医:痿证,癃闭,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脊髓炎系指脊髓实质的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以急性发作的脊髓横贯性损害为主。临床表现取决于脊髓损害的范围与节段,主要特征是受累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障碍,急性期呈现脊髓休克征象。发病后如脊髓损害节段迅速上升,称为上升性脊髓炎,病情多较为危重。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为某种病毒感染后、疫苗接种后或中毒等因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损害部位以上胸段最多见。 |
中医病因 | 本病由外感时邪所致,又以感受温热邪毒为主。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儿科病例以学龄儿童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病位主要在肝、肾、肺、脾。病机转归为血脉不畅,宗筋不利,筋骨弛缓不用。肌肤麻木不仁。 |
病理 | 病理改变为炎症和变性,主要表现为软脊膜和脊髓水肿、变性、炎症细胞浸润、渗出、神经细胞肿胀,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出血,慢性期神经细胞萎缩,神经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急性期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以肢体瘫痪、麻木,排尿障碍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首先应辨明虚实,一般初期多为实证,可见发热、咽痛等,继之出现肢体痿软无力,或肌肤麻木不仁,或小便不通。后期多为虚证,可见肢体痿废不用,肌肉萎缩,肌肤干燥,麻木,遗尿等症。临床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1.邪郁肺卫 主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热后突然出现肢体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见疾病由下向上扩展,四肢瘫痪,甚至舌肌痿弱,呛咳,吞咽困难,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由温热邪毒,侵犯肺卫所致。热郁肺卫,故见发热、咽痛。肺主气而朝百脉,邪热伤肺,肺热津伤,肌肤失润,故见肌肤麻木不仁。筋脉失养,故见肢体无力,瘫痪。肺气闭郁,聚液为痰,阻于气道,故见呛咳、吞咽困难。 2.湿热内盛 主证:身热不扬,嗜卧懒言,胸脘痞满,肢体痿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痒,小便不利,甚至癃闭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本证由外感温热邪毒,邪蕴脾胃所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交阻,故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湿热内蕴,气血不畅,络脉痹阻,故见肢体痿弱无力。气血不能温煦濡养,故见肌肤麻木或顽痒或刺痛。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癃闭不通。 3.气虚血滞 主证:肢体瘫痪,痿软不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遗尿或小便不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分析:本证属虚中挟实,见于病程偏长者。病久正气受损,气虚则不能运血,血行不畅,痹阻脉络,筋脉失养,则见肢体痿废不用。病及膀胱,气化失司,故见遗尿或小便不通。 4.肝肾阴虚 主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屈曲拘挛,肌肤干燥,麻木不仁,或见遗尿,伴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见于病程迁延,肝肾不足者。病久不愈,损伤肝肾,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其濡养,故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经脉拘急不利,故见肢体屈曲拘挛。阴虚火旺,故见潮热盗汗,心烦口渴等症。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但在急性起病者,早期可为一过性弛缓性瘫痪,称为脊髓休克。数日至数周后逐渐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等典型体征。病变节段相应的肌肉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但大无典型体征。运动障碍大多对称,也可累及一侧,或双侧病情程度不一。若病变部位较高,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等。 2.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或丧失。深浅感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但双侧严重程度不一定对称。若仅一侧脊髓受累,则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于感觉正常与感觉缺失的交界区常有一痛觉过敏区。 3.植物神经症状:急性期多有尿潴留或便秘,脊髓休克期过者逐渐出现尿失禁,部分病例最终成为自主性膀胱。随损害节段的不同,可出现其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综合征、血管舒缩异常、汗液分泌及营养障碍以及内脏功能异常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1.脊髓造影:常见脊髓弥漫性肿胀,或可为正常。主要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与其他疾病鉴别。急性期检查可致病情加重。 2.脊髓CT:常与脊髓造影结合应用。可见脊髓轻度增粗,密度不均匀等。 3.脊髓MRI:可见脊髓肿胀,多有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象:多无异常改变,急性期及合并感染者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压力大多正常,若脊髓肿胀明显造成不全梗阻则压力降低。蛋白定量常轻度增高,γ球蛋白增多。细胞数轻度增多或正常,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上述改变多见于急性期。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脊髓肿瘤:可压迫脊髓,引起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脊髓横断综合征。但多数病例病情进展较缓慢,脊髓休克多不明显,脑脊液蛋白常明显升高,易见髓腔梗阻。脊髓造影、CT等检查可明确。 2.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局部血肿、肿瘤、脓肿等均可压迫脊髓而引起与脊髓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根性痛较明显,易见脊柱异常弯曲,症状体征多明显不对称,或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硬膜外脓肿的高热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3.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障碍与脊髓炎急性期呈脊髓休克时的表现相似。但感觉障碍相对较轻且短暂,尿潴留多不明显,常无痛觉过敏带。脑脊液细胞数正常。1~2周后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 部分病例,脊髓炎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首发表现。因此,要重视对脊髓炎病人的全面检查,特别是眼底和脑部体征。必要时进行颅内影像学检查。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预后一般良好。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无特效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维生素的饮食。或给予ATP、辅酶A、腺苷、胞二磷胆硷等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少量多次输注健康人新鲜血浆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有益于预防感染和恢复。 2.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3.尿潴留严重者需导尿,可留置无菌导尿管,每3~4小时放尿1次,以防膀胱挛缩。留置导尿期间要注意预防泌尿系感染。对排便困难者,应及时清洁灌肠,或选用缓泻剂。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脊髓炎与自身免疫有关,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加入5~10%葡萄糖溶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2周后酌情减量,或改为强的松口服,并逐渐减停。 三、其他疗法 1.血浆置换:能去除病人血浆中的自身循环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等有害物质,对危重病人可缓解症状,激素治疗无效者也可能奏效。一般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2.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取病人自己全血150~200m1,经充氧紫外线照射后回输。每周1~2次,连用3~5周。可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四、恢复期治疗 1.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注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以防患肢挛缩或畸形。 2.已发生挛缩或畸形的病人应给予理疗、体疗等,进一步加强训练,或可给予小剂量安定或安坦口服,以缓解肌张力。 |
中医治疗 | 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宜以祛邪为要,治当解表清热,疏风利湿。后期邪毒渐去,但正气已伤,治疗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佐以活血通络。 一、辨证选方 1.邪郁肺卫 治法:疏风解表,清肺润燥。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葛根、黄芩、桑叶各12g,麦冬、沙参、玉竹各10g,生地、黄连各6g。身热明显加知母、青黛;肢体无力加牛膝、丝瓜络;呛咳、吞咽困难加远志、菖蒲、桑白皮。 2.湿热内盛 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方药:三妙丸合羌活胜湿汤加减。牛膝、羌活、独活各12g,黄柏、防已、萆xie各10g,苍术、木瓜各6g。发热身重加生石膏、薏苡仁;肌肤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小便癃闭不通加竹叶、木通。 3.气虚血滞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白芍各15g,当归、生地、鸡血藤各12g,桃仁、红花、牛膝各6g。上肢瘫痪加桑枝、五加皮;下肢无力加木瓜、杜仲;肌肉萎缩加党参、山药。 4.肝肾阴虚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虎潜丸加减。知母、龟板、白芍各12g,熟地、牛膝、当归各10g,枸杞子、黄柏各6g。肢体屈曲拘挛加伸筋草、丝瓜络;遗尿加桑螵蛸、益智仁;肌肤麻木不仁加鸡血藤、红花。 二、专方验方 1.鹿角胶丸:鹿角胶30g,鹿角霜15g,熟地15g,当归12g,人参9g,牛膝9g,菟丝子9g,茯苓9g,白术9g,杜仲9g,虎胫骨3g,龟板3g。先将鹿角胶用无灰酒溶化,虎骨 (犬胫骨代之)及龟板炙酥,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次20丸,空腹盐姜汤送服.用于脊髓炎恢复期。 2.起痿汤:党参、炒白术、黄芪、茯苓、桂枝、当归、白芍、川断、牛膝、枸杞子、杜仲 (盐水炒)、紫河车粉 (吞服)、甘草。上药酌情调整用量,水煎,每日1剂。适于脊髓炎病程较长,肢体瘫痪者。 3.茅术汤:茅苍术、防已、薏苡仁、浮萍。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脊髓炎初、中期阶段。痰湿重加半夏、远志、菖蒲;经络不通加丝瓜络、伸筋草。 4.牛膝马钱子丸:川牛膝9g,马钱子0.2g。马钱子用油炸黄,与川牛膝共研细末,蜂蜜调之成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日服2~3次。用于脊髓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肢体弛缓性瘫痪者。 |
中药 | 1.清热解毒口服液:具有清热透表,解毒生津之功效。适于本病初起邪热较盛者。3~6岁每服10ml,6~9岁每服15ml,9岁以上每服20ml,日服2次。 2.二妙丸:功能清利下焦湿热。适用于本病初起下肢痿软无力,属湿热下注者。3~6岁每服3g,6~9岁每服6g,9岁以上每服9g,每日2~3次。 3.滋肾丸:功能滋阴清熟,化湿通关。适用于本病属湿热蕴结而热较盛者。6岁以下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日服2次。 4.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适用于本病属阴虚火旺者。6岁以下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缩泉丸:功能温肾缩尿。适用于本病小便失禁,属肾虚不固者。3~6岁每服3g,6~9岁每服6g,9岁以上每服9g,每日2次。 |
针灸 | 上肢瘫痪取大惟、肩YU、曲池、外关、颈5~7夹脊穴;下肢瘫痪取命门、环跳、秩边、足三里、阴陵泉、委中、腰1~5夹脊穴;小便不通取关元、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病初行泻法,不留针或少留针,每日1次。病久体弱者行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4~20次为1疗程。 |
推拿按摩 | 病初起者开天门,运太阳,清天河水,退六腑,清板门,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病程迁延者补脾经,补肾经,揉大惟,拿肩井,按揉肩YU、曲池、肝俞、肾俞,拿委中、承山,摇解溪。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对阻止病变的进展,促进疾病的恢复,较单一方法具有优势,适用于病变的各个阶段。 一般在急性期,西药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发生呼吸衰竭或循环障碍,须进行相应抢救。此期中药可配合静点或口服生脉饮,用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等方法促进排尿,缓解尿储留。在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可予祛邪扶正、舒筋活络之中药,并尽快开始针灸、推拿治疗,以利肢体功能的早日恢复。一般疾病初期邪热较盛时,宜用泻法,刺激要强,必要时可配合电针;如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软瘫转为痉挛者,往往对外界刺激敏感,针刺手法宜轻。此阶段西药应注意对症、支持,预防继发感染,保证液量和营养等。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中医典籍对本病虽无系统论述,但对其证候多有类似记载。《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为后世治疗本病奠定了辨证分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