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Bartholin's cyst |
拚音 | QIANTINGDAXIANNANGZHONG |
别名 | 中医:阴疮。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妇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前庭大腺是位于大阴唇下方的一对腺体,又称巴氏腺,如黄豆大小。如因某种原因,导致其导管闭塞,分泌物不能排出,造成腺体囊状扩张时,称为前庭大腺囊肿。前庭大腺囊肿多为单侧,大小不定,一般不超过鸡卵大。囊肿小时,若无感染多无自觉症状,并可持续数年不增大,囊肿较大的可有外阴坠胀感或性交不适,感染时可疼痛。 |
中医释名 | 本病的临床证状以外阴部肿物,伴有坠胀感为主。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部分可发生于更年期后。 |
西医病因 | 由于前庭大腺囊肿可在长期内毫无症状,且生长缓慢,常在较大时才偶然发现,或因感染引起疼痛而就诊,因此,其病因较难了解,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直接原因是腺体导管的阻塞。下列因素可能与之有关:①由于急性炎症,腺管上皮被破坏,使管口阻塞粘连,分泌物不能排出,待炎症消失后,脓液渐转为粘液,而成为囊肿;②腺腔内粘液浓稠或先天性腺管狭窄,导致排液不畅,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③分娩时会阴侧切损伤前庭大腺导管,或会阻严重裂伤后形成严重的疤痕组织使腺管闭塞,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前庭大腺囊肿常呈鸽蛋形轮廓,占据大阴唇下1/3,表面为小阴唇皮肤和前庭粘膜,扪之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粘液或浆液。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病的发生,与肝脏关系较为密切。因肝脉绕阴器,且主疏泄,肝气不舒则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局部而形成包块,或因寒邪内侵,滞于肝脉,使之血为寒凝,形成局部之包块。 |
病理 | 囊壁由纤维膜构成,囊内被覆立方上皮、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如已形成脓肿者,可完全没有上皮,仅见发炎的结缔组织。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以局部包块伴坠胀感为其临床特征。其发生多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或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寒邪内侵、滞于肝脉,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局部。本病在临证时,尚须注意与外阴疖肿等症相鉴别。 1.气滞 主证:外阴部包块,按之柔软,推之可移,有坠胀感,或两胁胀。舌质正常或紫暗,苔薄,脉弦。 分析:肝脉绕阴器,情志不畅,肝郁气结,气血瘀滞于局部故可见阴部肿块,有坠胀感。肝郁不舒,气机不畅,故见两胁胀,舌脉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2.寒凝 主证:外阴部包块,按之柔软,推之可移,有坠胀感,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分析:寒邪内侵,滞于肝脉,血为寒凝,瘀于局部,故可见外阴部包块,余证及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检查:小阴唇下半部或大阴唇下1/3处触及囊性肿物,有一定移动性,无触痛,扪之有波动感,穿刺抽出粘液或浆液。 2.病理检查:镜下检查符合前庭大腺囊肿改变。(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0~31.)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可有前庭大腺急性感染史或有会阴侧切及会阴严重裂伤病史。 |
症状 | 以外阴部肿物,伴有坠胀感为主。 |
体征 | 于小阴唇下半部,大阴唇下l/3处触及囊性肿物,大阴唇外侧明显隆起,扪之有波动感。一般无触痛,穿刺时可抽出粘液或浆液,少数为红色或棕红色液体。部分患者有外阴坠胀感。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大阴唇、腹股沟疝:亦为阴唇部位的囊性包块,但疝与腹股沟环相连,扪之软,境界不清,平卧或用手指推移可以消失;向下屏气时肿块胀大,咳嗽时可触到肿块冲击感;包块亦可在过度用力时突然出现。 2.外阴中肾管囊肿:可发生在阴唇部位,但其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很少超过2.0cm,且位置较深,不宜感染。病理检查其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少量平滑肌构成。 3.外阴表皮样囊肿:为皮肤上皮岛植入皮下组织增殖而成,多见于大阴唇皮下,为圆形结节,一般较小,外观微黄,囊壁紧张略高于皮面而与皮肤粘连,病理学检查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壁为覆复层扁平上皮,囊内充满角化物。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预后良好。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前庭大腺囊肿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1.囊肿剥出术:切开囊肿表面皮肤,分离囊壁至蒂部,切断并结扎蒂部,将囊肿完整摘除,适用于囊肿较小,且无感染,移动性较好者。 2.囊肿造口术:在小阴唇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做一与囊肿等长的切口,再等长切开囊肿壁,排出囊液,将囊壁与同侧皮肤缝合,适用于囊肿较大,且反复急性发作者。 |
中医治疗 | 本病在治疗上当以手术为主,有手术禁忌症而不能行手术者,可以中医药治疗。 一、辨证选方 1.气滞 治法:舒肝行气,兼以活血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15g,丹参15g,赤芍15g,枳壳10g木香10g。局部红肿疼痛者,可加金银花15g,连翘15g,公英20g;肿块较硬者,可加海藻15g,昆布15g,炒山甲30g。 2.寒凝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25g,白芥子10g,鹿角胶15g,肉桂5g,姜炭5g,麻黄5g,生甘草5g。坠胀较甚者,可加荔枝核15g;大便溏者,可加赤石脂15g,补骨脂15g,山药15g,白术15g;气血不足者,可加党参 20g,白术 15g,川芎 10g,当归 15g。 二、其它疗法 (-)熏洗法 1.苦参、蛇床子、黄柏、艾叶、芒硝、白鲜皮、白矾各 15g。加水适量煎 30分钟,取药液100ml,加食醋10ml,每日熏洗两次。 2.公英、地丁、双花各20g,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各15g。每日1次,煎汤熏洗。 (三)外敷法 七厘散加风湿骨痛药酒适量,调敷患处,每日敷药12小时以上,连用1周。 |
中药 | 1.大黄zhe虫丸: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消痞的作用。主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等,可用于治疗前庭大腺囊肿,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枝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症块的作用。主治症瘕肿块之疾,可用于治疗前庭大腺囊肿,每日2次,每次l丸,口服。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金匮要略》谓:“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等等记载,其描述与前庭大腺囊肿有类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