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虚甚,加鹿茸1两,虎胫骨1两。
|
功效 | 补心肾诸脏精血,泻心肾诸脏火湿。滋阴补气,强肾助阳。
|
主治 | 身体衰弱,四肢无力,气血虚损,精髓不足。
|
制备方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渐加至60-7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或温酒送下。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滋阴补血之药,自幼至老,不可缺也。古方如肾气丸、补阴丸、俱是滋阴补血之剂,然固本丸胸满有痰者忌之,补阴丸脾虚有湿者忌之。惟肾气丸专于补血滋阴而兼理痰湿,最为切当,但品味数少,不足以尽其度。今广将三方合而为一,略用加减,名曰三一肾气丸,有补有泻,其故何哉?夫五脏藏精血者也,精血一虚,邪火乘之,而为湿热。补者,所以补其精血;泻者,所以泻其湿热也,世人徒知五脏精血虚而生火、殊不知五脏精血虚而邪火得以乘之。此方既用知母、黄柏以泻火,又用茯苓、泽泻以渗湿,尤为备也。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