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
主治 | 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阳亏精滑,阳萎精冷。
|
制备方法 |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2-3丸,以滚白汤送下。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白血球减少症:殷某某:男,50岁。患者主诉头昏失眠,全身乏力已10年,多次查白细胞均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现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昏目涩,口干不喜饮,纳谷不馨,食后脘胀,大便时溏,夜寐不实,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查血白细胞2500/立方毫米,始用归脾汤治疗,腹胀便溏好转,但仍诉头昏乏力,转以肾命火衰,精血不足论治,转方拟右归丸改汤剂煎服。处方:熟地黄20g,菟丝子10g,怀山药10g,枸杞子10g,山萸肉10g,仙灵脾10g,全当归12g,鹿角胶(烊冲)6g,上肉桂4g,熟附片3g,杜仲12g。七付药后,全身感到较前有力,头昏耳鸣减轻,夜寐亦安。唯感口干,时值长夏,故去附子,余药续服,15剂药以后,2次复查白细胞,先后为3700/立方毫米,44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出院。 2.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续某某,女,20岁,患小脑共济失调症已4年,近数月来病情加重。步履瞒珊,左右摇晃,头昏耳鸣,记忆减退,形寒肢冷,腰膝无力。苔薄舌质偏淡,边有齿印,脉细,两尺沉而无力。治以温肾补督,益精养髓,拟景岳右归丸加减:淡附片6g,上肉桂4g,鹿角霜、杜仲、淮山药、怀牛膝、全当归各9g,菟丝子、龟版、杞子、熟地、制首乌各12g。服药20剂后,患者自觉精神好转,足膝步履较前有力,亦较稳健,惟头晕未已,口渴欲饮,苔薄脉细。前方得手,再加生地12g,服药50剂后病情显著好转。在家人扶持下,每日在病区走廊内行走90余圈,每圈约50米。单独行走时,步履较前稳健。现随访治疗5个月余,病情稳定,续有进步,己能上下楼梯,单独行走,仍按原意,继续将息调治,以资巩固。 3.带下:陈某某,女,30岁。腰痠脊痛,带下绵绵,色如蛋清,少腹重胀,头昏耳鸣,病经2年未愈。经量少,色淡,无痛经,每日晨起面目浮肿,生育四胎,“人流”两次,舌淡苔白,脉濡细。肾阳不足,阳虚内寒,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治拟调补带任二脉,补摄固带为宜。熟地、淮山、菟丝子、覆盆子各15g,杞子、萸肉、鹿角霜、炒杜仲各12g,熟附块、肉桂各3g,当归、炒白术各10g,红枣6枚。服7剂后,带下明显减少,余症减半,苔脉如前,嘱原方续服半月,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方剂学》:本方立法,“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培补肾中元阳,必须“阴中求阳”,即在培补肾阳中配伍滋阴填精之品,方可具有培补元阳之效。方中桂、附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均属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类;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补血养肝。诸药配伍,共具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