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伤寒论》。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清热、益气、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每日3次。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伤寒发热:从军王武经病,胎呕叶,俄为医者下之,已8-9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若下后7-8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2.消渴:草庐先生年7旬,病消渴引饮无度,小便白浊,周殚百治,而瘁疲日加焉。举家以为不愈,先生亦弟嘱后事,会先生诊之,脉浮滑,舌燥裂,心下硬。曰:可治矣。乃与白虎加人参汤,百余贴全愈, 3.风温:赵印龙,年近3旬,于孟秋得风温病。胃热气逆,服药多呕吐,因此屡次延医服药,旬余无效。及愚诊视,见其周身壮热,心中亦甚觉热,5-6日间饮食分毫不进,大便数日未行。间何不少进饮食?自言有时亦思饮食,然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强食之即呕吐,所以不能食也,诊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证脉相参,知其阳明腑热已实,又挟冲气上冲,所以不能进食,服药亦多呕也。欲治此证当以清胃之药为主,而以降冲之药辅之,则冲气不上冲,胃气亦必随之下降,而呕吐能止,即可以受药进食矣。生石膏3两(捣细),生赭石1两(轧细),知母8钱,潞党参4钱,粳米3钱,甘草2钱。共煎汤1大碗,分3次温服。将药3次服完,呕吐即止,次日减去赭石,又服1剂,大便通下,热退强半。至第3日减去石膏1两,加玄参6钱,服1剂,脉静身凉。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金匮方衍义》:《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力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2.《伤寒贯珠集》:阳明者,两阳之交,而津液之府也。邪气入之,足以增热气而耗津液,是以大烦渴不解。方用不膏辛甘大寒,一直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之咸寒佐之;人参、甘草、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澈热之义云耳。 3.《古方选注》: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4.《衷中参西》: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见其功也。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干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凡遇其人脉数或弦硬,或年过五旬,或在劳心劳力之余,或其人身形素羸弱,即非在汗吐下后,渴而心烦者,当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此立脚于不败之地,战则必胜之师也。 |
备注 | 白虎人参汤(《金匮》卷上)、人参石膏汤(《袖珍》卷三引《圣惠》)、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局方》)、白虎化斑汤(《卫生总微》卷八)、化斑汤(《丹溪心法》卷二)、人参化斑汤(《回春》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