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医林改错》卷下。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黄耆初用1-2两,以后渐加至4两。至微效时,日服2剂,2剂服至5-6日,每日仍服1剂。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中风偏瘫: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为基本方(黄耆30-60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芎10-15g,地龙15-20g,橘络5-10g,丹参、桑枝15-30g),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偏瘫38例,其中脑溢血6例,脑血栓形成29例,脑栓塞3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2例。并认为本方用于出血性中风疗效较差,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 2.坐骨神经痛: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1例,痊愈15例,显效6例,好转15例。服药最少一个疗程10天,一般服药3个疗程。 3.面神经瘫痪: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面神经瘫痪(口眼歪斜)18例,均属络脉空虚风邪损害引起(即外周性面瘫),18例皆获痊愈。 4.乳中结核:运用补阳还五汤内服,配合自制之“万灵丹”(雄黄、乳香、没药、白芷、肉桂各50g,血竭30g,细辛、山柰、山甲珠、土贝母各25g,麻黄100g,天南星75g,冰片25g,樟脑100g,麝香5g,轻粉3g)外敷,治疗乳中结核18例,除1例效果不显,1例因故中断治疗外,其余16例均获痊愈。 |
药理作用 | ①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②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加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
各家论述 | 《方剂学》:本方证系由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所致,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耆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因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祛瘀,而在于补气通络,所以重用黄耆,取其力专性走,周行全身,以助推动诸药之力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
备注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