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吕吐出的症状。可由诸种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除胃本身的 |
各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以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阻、头部内伤、 | |
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类疾病等,皆可出现呕吐 | |
临床若对导致呕吐的具体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呕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 | |
发病原因:
|
呕吐之病多责之于胃,常与肝、胆、胰、大肠、小肠等病变有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总 |
的病机。六淫浊毒,侵袭于胃;内伤饮食,食积胃肠;情志不节,肝气犯胃;脏腑功能失常 | |
,气机逆乱;阳气亏虚,动化迟钝;阴虚火旺,津亏失濡,均可致呕。正虚与邪气常相互影 | |
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以食积,脾虚可以成饮。新起呕吐多为实证,经常 | |
呕吐则多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 |
疾病辨析:
|
根据呕吐的特点而考虑病种,如: |
★ 餐后立即呕吐,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 |
★ 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 | |
★ 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 |
★ 喷射性呕吐伴头痛者,多见于脑痨、春温[瘟]、暑温[瘟]、脑瘤、脑癌、头部内伤 | |
等。 | |
★ 嗅油腻食物味而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 |
根据呕吐的伴随症状而鉴别病种,如: | |
★ 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 |
★ 吐出物有粪臭者,肠结、肠痹的可能性大。 | |
★ 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等病。 | |
★ 呕吐而有神志不清者,多为脑神的病变所致。 | |
★ 呕吐而伴胃脘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胆石等病。 | |
★ 呕后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 |
★ 痛不因呕吐缓解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 |
★ 食管癌、食管痹之呕吐常伴见吞咽困难。 | |
★ 胃癌、胃反为经常性呕吐,且常伴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块。 | |
★ 胃郁(胃神经症)之呕吐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 |
★ 耳眩晕之呕吐可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等。 | |
★ 晕动病之呕吐有明显的病因可查。 | |
除血、小便等常规检查外,必要时测血电解质浓度、pH值或CO2结合力,X线腹部摄片 | |
及钡餐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 |
治疗方法:
|
寒邪犯胃证 |
证候: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浮紧。 | |
治法:温胃散寒。 | |
主方:藿香正气散 | |
用法: | |
加减:恶寒、无汗,加荆芥、防风;热重寒轻,加银花、连翘、竹茹;暑湿犯胃,加香薷、 | |
扁豆、银花;浊气犯胃而呕剧,吞服玉枢丹;嗳腐吞酸,去白术、甘草,加神曲、莱菔子、 | |
鸡内金。 | |
食滞胃肠证 | |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而浊,脉滑 | |
或沉实。 | |
治法:消食导滞。 | |
主方:保和丸 | |
用法: | |
加减: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厚朴;口臭、口渴,加竹茹、黄连、栀子。 | |
胃热炽盛证 | |
证候:食已即吐,口臭而渴,汗同,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 | |
治法:清胃泻热。 | |
主方:竹茹汤 | |
用法: | |
加减:一般宜去生姜、大枣、甘草;发热、口臭,加黄连、石膏、知母、丹皮;大便秘结, | |
加大黄、枳实、厚朴。 | |
寒饮停胃证 | |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 眩心悸,口干不欲饮,或饮水则 | |
吐,苔白滑,脉沉弦。 | |
治法:温胃化饮。 | |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 |
用法: | |
加减:腹胀、腹痛,加厚朴、枳壳、青皮;脘痞不食,加砂仁、白豆蔻、苍术;烦闷、口苦 | |
,加黄连、竹茹;腹中振水声,加泽泻、前仁、甘遂。 | |
肝胃不和证 | |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 |
治法:疏肝和胃。 | |
主方:柴胡疏肝散 | |
用法: | |
加减:心烦、口苦,加黄连、吴茱萸;呕吐频繁,加制半夏、生姜、砂仁;抑郁、胁胀,加 | |
郁金、瓜蒌壳;胃脘嘈杂,加沙参、麦冬;腹胀、便秘,加大黄、厚朴;刺痛、舌暗,加桃 | |
仁、丹参。 | |
脾胃气虚证 | |
证候: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弱。 | |
治法:补脾益胃。 | |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 |
用法: | |
加减:畏冷、肢凉,加附子、干姜;脘痞、干噫,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气短、懒言, | |
加黄芪;食少纳呆,加山楂、神曲、谷麦等。 | |
脾胃阳虚证 | |
证候: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 | |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体弱。 | |
治法:温补脾胃。 | |
主方:丁萸理中汤 | |
用法: | |
加减:呕吐频繁,加砂仁、制半夏;畏冷肝凉,加附子、肉桂;腹泻便溏,加茯苓、山药。 | |
胃阴虚证 | |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 | |
津少,脉细数。 | |
治法:滋阴和胃。 | |
主方:益胃汤 | |
用法: | |
加减:干呕时作,加枇杷叶、竹茹、橘皮;五心烦热,加石斛、花粉、知母;大便秘结,加 | |
火麻仁、瓜蒌仁、白蜜。 | |
其他疗法:
|
单方验方: |
★ 芦根60g,治胃热呕吐。 | |
★ 生姜、白豆蔻各1.5g,治风寒呕吐。 | |
★ 母丁香3枚、陈皮1片,治胃寒呕吐。 | |
针炙疗法:选关元、中脘、上脘、下脘、中极、神阙、足三里、手三里等穴,针刺、温炙等 | |
。 | |
常用止呕中药:砂仁、生姜、制半夏、吴茱萸、苏叶、黄连、公丁香等,可在辨病、辩证的 | |
基础上选用。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