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水肿是指眼睑、头面、四肢、腹背或全身浮肿的症状。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和邪正虚实而有 |
阳水、阴水之分。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 |
则发为水肿。其常见疾病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肾水、溢饮、脾水、心衰、经行浮肿 | |
、子肿等。凡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以归纳为水肿病类。 | |
临床对以水肿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水肿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发病原因:
|
水肿之发,病本在肾,与肺、脾、膀胱、三焦等多个脏腑相关。阳水者多为外感风邪湿毒, |
内侵脏腑所致: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 | |
为水肿;湿毒侵淫肌肤,内归脾肺,水湿受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素食生冷,脾为湿困 | |
,失其健运,水湿不化,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湿热内盛,或风湿日久化热,口焦失其升清 | |
降浊功能,三焦决渎失职,水道壅滞不通,而成水肿。阴水者多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常 | |
所致;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而成水肿;生育 | |
不节,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失去化气行水功能,使膀胱开合气化失常,水液 | |
内停,形成水肿。阳水属实证,阴水多本虚标实之证。 | |
疾病辨析:
|
腹胀大为主,皮色苍黄,腹部脉络暴露,无或仅下肢等处轻度浮肿者,为鼓胀。 |
根据伴随症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 |
★ 肾系疾病见水肿者,小便化验常见蛋白、管型等,其病有皮水、石水、正水、肾水等。 | |
★ 水肿从下肢开始,伴心悸怔忡,唇指紫绀者,多为心衰。 | |
★ 长期营养不良,或久病迁延,症见颜面及下肢水肿、全身消瘦、面白无华、血浆白蛋白 | |
及胆固醇降低、血糖低者,多为脾水。 | |
★ 因过敏而突发局限性水肿者,为风水。 | |
★ 妇女行经期间出现水肿,行经后自然消退者,为经行浮肿。妇人妊娠中晚期出现下肢明 | |
显水肿者,为子肿。 | |
★ 妇女体弱浮肿,伴畏冷、乏力、脉迟等症者,可能为溢饮。 | |
除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胸腹部X线摄片、B型超声波、心电图、超声 | |
心动图检查,选择性地作血钾、钠、钙、镁、氯化物、血糖、血浆蛋白、血脂、肌酐、尿素 | |
氮、醛固酮检测,以及肾功能、尿17-酮类固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等检测,以明确 | |
引起水肿的原因。 | |
治疗方法:
|
风水相搏证 |
证候: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 | |
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 |
治法: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 |
主方:越婢加术汤 | |
用法: | |
加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茅根;风寒偏盛, | |
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咳嗽较甚,加杏仁、前胡;汗出、恶风,加防己、黄芪。 | |
风热水停证 | |
证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 | |
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 |
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 |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用法: | |
加减:肿势蔓延,加茯苓皮、大腹皮、泽泻、木通;咽喉疼痛,加射干、黄芩、山豆根;皮 | |
肤溃烂、疮疡,加土茯苓、紫花地丁、蒲公英;风盛瘙痒,加地肤子、苦参、白鲜皮。 | |
水湿内停证 | |
证候: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恢复,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 | |
腻,脉濡缓。 | |
治法:化湿利水。 | |
主方:五苓散合五皮饮 | |
用法: | |
加减:肿甚而喘,加麻黄、杏仁、葶苈子;胸闷腹胀,加青皮、厚朴、枳实。 | |
湿热壅盛证 | |
证候: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 | |
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 |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 | |
主方:疏凿饮子 | |
用法: | |
加减:烦热、口渴,加栀子、黄芩、黄柏;大便不通,加大黄、枳实、厚朴;尿痛、尿血, | |
加大蓟、小蓟、白茅根;肿甚喘满,加葶苈子、杏仁、防己。 | |
脾气虚水泛证 | |
证候: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 |
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湍,脉弱。 | |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 |
主方:春泽汤 | |
用法: | |
加减:小便不利,加木通、前仁;脾虚湿甚,加山药、黄芪、防己。 | |
脾阳虚水泛证 | |
证候: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 | |
,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弱。 | |
治法: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 |
主方:实脾饮 | |
用法: | |
加减:气短、声低,加人参、黄芪;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前仁。 | |
水气凌心证 | |
证候: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脉弦 | |
细。 | |
治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 |
主方:真武汤 | |
用法: | |
加减:小便不利,加益母草、丹参、前仁、泽泻;畏寒、肢冷,加桂枝。 | |
血瘀水停证 | |
证候: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苔润 | |
,脉沉迟涩。 | |
治法: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 |
主方: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 | |
用法: | |
加减:瘀血甚者,加益母草、三棱、莪术等。 | |
肾阳虚水泛证 | |
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尢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少,四肢厥 | |
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暗或淡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 |
治法: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 |
主方:济生肾气丸 | |
用法: | |
加减:气短、神疲,加人参、黄芪;心悸、气喘,加远志、朱砂、黄芪。 | |
阴虚水停证 | |
证候: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 |
治法:滋阴利水。 | |
主方:六味地黄汤 | |
用法: | |
加减:小便不利,加猪苓;腰膝酸软,加怀牛膝、杜仲、枸杞;失眠、多梦,加阿胶、女贞 | |
子、酸枣仁、五加皮;五心烦热,加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玉竹。 | |
其他疗法:
|
一般处理:应吃无盐或低盐饮食。 |
单方验方: | |
★ 鲜鲤鱼1条(约500g,去肠杂),生姜15g,葱15-30g,米醋30-50 | |
mL,共炖,不放盐,喝汤吃鱼,适用于水肿日久不消者。 | |
★ 绿豆30g,制附子30g,水煎,煮熟吃豆。 | |
★ 玉米须60g,洗净煎水服,连服6个月。 | |
针炙疗法:常用水分、气海、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配以肺俞、脾俞、肾俞、 | |
大杼、合谷、水沟、偏历、阴陵泉等。 | |
常用利尿消肿中药: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防己、赤小豆、冬瓜皮、 | |
茯苓皮、生姜皮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用。 | |
西药治疗:利尿剂可用双氢克尿寒、速尿、利尿酸钠等。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