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阴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 |
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 ],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 | |
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湿热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中焦,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热蕴结,弥漫三焦,内阻气 |
机为病变基础;湿热交困,缠绵难解为病变特点。病之初期,湿热内犯肠胃,中焦失运,外 | |
蒸而郁于肌表,卫气郁遏;继之,湿热熏蒸于里,三焦气化失常,脾胃升降受累,湿裹热伏 | |
,气机阻滞,邪气留连,波及周身。病变过程中,湿热缠绵,既可蒙闭心窍,使神明失主, | |
也可深入营血,迫血妄行;后期有伤阴、伤阳的不同转归。 | |
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中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 |
诊断要点:
|
夏秋季多发。可散发,亦可暴发流行。青壮年及儿童居多。起病徐缓,病程较长。 |
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有汗热不解(呈稽留热 | |
),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 | |
秘,或有重听、耳聋、谵语等症。 | |
面色暗晦,表情淡漠、呆滞,舌苔腻,相对缓脉,半数病人胁下有痞块,部分病人于病后7 | |
-12日胸腹部可见粉红色玫瑰样疹,或出现白[ ],或有黄疸。 | |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骨髓、小便、大便培养可获 | |
伤寒、副伤寒杆菌。肥达氏反应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且逐步上升 | |
。 | |
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为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 |
的表现。 | |
疾病辨析:
|
温[瘟]毒发斑:起病较骤,高热寒战,脉数,目赤,斑疹出现较早、数量多、分布广,白 |
细胞大多正常,外裴氏反应阳性。 | |
稻瘟病:有疫水接触史,发热伴目赤,全身酸痛,小腿肌尤甚,腹股间脊核肿大,白细胞总 | |
数增高,有关病原学、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 |
流注:有温热毒邪侵犯而见痈肿等原发性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无相对 | |
缓脉、玫瑰疹等。 | |
肝热病:胁痛,黄疸,左胁下压痛,肝功能异常,有关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 |
疟疾:起病急,寒热往来有定时,汗出热退,周围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 | |
暑温[瘟]:急起高热,头痛,颈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无 | |
相对缓脉等症。 | |
治疗方法:
|
湿郁卫分证 |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较甚,恶寒少汗,头痛而重,肢体困倦,胸脘痞闷,不饮不食,舌 | |
苔白腻,脉濡缓。 | |
治法:宣散湿邪。 | |
主方:三仁汤 | |
用法: | |
加减:恶寒少汗、身重困倦,加藿香、佩兰、紫苏;大便溏泄、小便短黄,加茯苓、泽泻、 | |
黄连。 | |
气分湿热证 | |
证候:身热,汗出而热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胸脘痞闷,恶心欲呕,大便溏泄,小便短黄, | |
舌红,苔黄滑腻,脉濡数。 | |
治法:化湿泄热。 | |
主方:王氏连朴饮 | |
用法: | |
加减:身热较甚,加黄芩;呕吐,去豆豉,加竹茹、藿香;大便溏泄,加茯苓、泽泻。 | |
三焦湿热证 | |
证候:热蒸头胀,神识如蒙,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恶心欲呕,小便短少甚或不通,舌 | |
红,苔黄腻,脉濡数。 | |
治法:清利三焦湿热。 | |
主方:杏仁滑石汤 | |
用法: | |
加减:湿重而脘痞纳呆,加藿香、佩兰;神识朦胧,加菖蒲;身热不退,加连翘、栀子;小 | |
便短少,加车前草、鱼腥草。 | |
湿热闭神证 | |
证候:神识朦胧,嗜睡,甚至神昏,身热不扬,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 |
数或濡数。 | |
治法:清热化湿开窍。 | |
主方:菖蒲郁金汤 | |
用法:,可配服至宝丹。 | |
加减:热甚、神昏,配服至宝丹;痰壅、苔腻,配服苏合香丸。 | |
热入营血证 | |
证候:身热,神昏,烦躁,大便下血,或便色黑而易解,口渴唇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 |
或弦数。 | |
治法:清营凉血。 | |
主方:犀角地黄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银花炭、紫草、茜草根、地榆等;高热、神昏,配服安宫牛黄丸。 | |
气血虚脱证 | |
证候:大便下血量多,面色苍白或萎黄,汗出肢冷,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微细。 | |
治法:止血补气固脱。 | |
主方:独参汤合黄土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地榆炭、侧柏炭;血出不止,可另冲田三七末或云南白药;汗出较多,加黄芪、 | |
山茱萸。 | |
湿热未尽证 | |
证候:低热不退,纳呆不欲食,神疲体倦,苔黄微腻,脉濡数。 | |
治法:清轻芳化、化湿醒脾。 | |
主方:薛氏五叶芦根汤 | |
用法: | |
加减:大便溏薄,去冬瓜仁,加薏苡仁、凤尾草;纳呆食少,加麦芽、谷芽。 | |
正虚邪恋证 | |
证候:身热汗多,口渴喜饮,体弱短气,烦闷欲呕,虚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 |
治法:扶正祛邪。 | |
主方:竹叶石膏汤 | |
用法: | |
加减:口干、唇燥,加沙参、芦根;食纳不佳,加山药、麦芽;大便稀溏,加山药、扁豆; | |
虚烦少寐,加黄连、酸枣仁。 | |
其他疗法:
|
卧床休息。病程中后期警惕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
发热期半流或全流饮食,多饮水,补液,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药,便秘可用开塞 | |
露塞肛,忌用泻药,腹泻可适当用止泻药。 | |
可选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胺苄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 |
单方验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板蓝根、生地、地锦草、丹皮各12g,水煎分2 | |
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邪在气分,热甚湿微者。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2周以上,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基本治愈,血象正常,大便培养连 |
续3次阴性。 |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好转,大便培养转阴或未转阴。 | |
未愈:症状、体征、血象、大便培养无改善。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