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胃疡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而出现 |
溃疡。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疡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条达;饮食不节,癖嗜辛辣、燥烈、烟酒等刺激之品;湿热之邪 |
侵袭,蕴聚于胃;长期服用辛温燥烈或酸性药物等因素,致使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积热内 | |
蕴,耗伤胃阴,损伤胃膜,瘀阻胃络而成胃疡。本病脾胃虚弱,健运失司为本;气滞、郁热 | |
、瘀阻、胃气失和为标。病性多虚实夹杂。 | |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多能治愈;亦可发生呕血、便血、胃冲痛(胃穿孔)、胃反等并发病症 | |
,甚至转化成胃癌。 | |
诊断要点:
|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1-50岁青壮年居多。 |
胃脘部疼痛,具有下列特点: | |
★ 长期性反复发作; | |
★ 反复周期性发作,春、秋季发作多见; | |
★ 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相关性和节律性; | |
★ 疼痛程度多较轻,性质为钝痛、烧灼痛或饥饿痛; | |
★ 常因精神刺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 | |
进食、服制酸药、呕吐、按压胃脘部等而缓解。 | |
常伴见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 | |
并发病症常见有呕血、便血、胃反、胃穿孔、胃癌等。 | |
常有胃脘部或背部胸椎旁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腹肌柔软等征象。 | |
实验室检查:
|
纤维内镜检查:可见溃疡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线条形,底部平整,表现覆盖白色或灰 |
白色苔状物,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愈合期或瘢前期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溃疡出血时见有鲜 | |
红渗血或血痂、血块,苔膜剥脱或呈咖啡色,或见裸露的血管。 | |
X线钡餐检查:直接征象为粘膜出现龛影,间接征象为局部变形、激惹及压痛。 | |
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基础分泌量与最大分泌量多数增高,而胃溃疡则大多正常或偏 | |
低。 | |
大便隐血:素食三日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胃疡为活动期,强阳性示有明显出血。 | |
疾病辨析:
|
胃络痛、胃痞、胃胀:胃前常无规律性,与饮食无明显相关性,脘腹部压痛常广泛而不固定 |
,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可作鉴别。 | |
胃癌:年龄较大,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消瘦明显,甚至呈恶病质,左锁骨上常可扪及肿大之 | |
脊核,大便隐血持续阳性,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及活检证实为恶性肿块或恶性溃疡。 | |
胃缓:身体多瘦长,以脘腹痞胀为主,进食后和站立时为甚,乏力,疼痛一般无规律,肋下 | |
角常<90度。 | |
胆胀、胆石:痛无规律,发则多与食油腻有关,多为绞痛,胆囊区有触痛或扪及包块,X线 | |
胆囊造影、胆囊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作鉴别诊断。 | |
黄胖病:因感染钩虫而得,可有类似胃疡的症状,常伴见皮肤萎黄、浮肿、疲乏,大便检查 | |
有钩虫卵。 | |
治疗方法:
|
肝胃不和证 |
证候: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苔薄白,脉弦。 | |
治法:疏肝和胃。 | |
主方:柴胡疏肝散 | |
用法: | |
加减:两胁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泛吐酸水,加瓦楞子、黄连、吴茱萸、乌贼骨;大便 | |
色黑,加地榆炭、三七、蒲黄炭;促进溃疡愈合,可加凤凰衣、白及、刺猬皮。 | |
肝胃积热证 | |
证候: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纳食后疼痛不减,或食入痛甚,吞酸,嘈杂,烦躁易怒, | |
口干而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 |
治法:泻肝清胃。 | |
主方:化肝煎合左金丸 | |
用法: | |
加减:泛吐酸水,加瓦楞子、乌贼骨;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佛手、香橼皮;两胁胀痛,加 | |
川楝子、延胡索;苔黄腻,加藿香、佩兰、白豆蔻;便秘,加大黄、枳实;大便色黑,加地 | |
榆、三七、白及。 | |
胃阴亏虚证 | |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尤著,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纳差干呕,手足心热,大便 | |
干结,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 |
治法:滋阴益胃。 | |
主方:一贯煎 | |
用法: | |
加减:疼痛明显,加白芍、甘草;脘胀、嗳气,加苏梗、佛手、香橼皮;烧心反胃,加蒲公 | |
英、苏叶、黄连、竹茹、橘皮、枇杷叶;大便色黑,加三七、白及、地榆、蒲黄炭;刺痛固 | |
定,加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索、九香虫。 | |
脾胃阳虚证 | |
证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每逢寒或劳累易诱发或加重,空腹痛甚,纳后痛缓,泛吐清水 | |
,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迟缓。 | |
治法:温补脾胃。 | |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 | |
用法: | |
加减:泛吐清水,加陈皮、法夏;嗳气频作,去饴糖、大枣,加苏梗、香附、旋覆花、陈皮 | |
;大便色黑,干姜改炮姜炭,加三七、白及、蒲黄炭。 | |
瘀阻胃络证 | |
证候:胃痛如刺如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斑点, | |
脉涩。 | |
治法:化瘀和胃。 | |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散 | |
用法: | |
加减:胀痛、嗳气,加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咽干、口燥,加沙参、麦冬、白芍 | |
;冷痛喜温,加高良姜、荜澄茄、吴茱萸;食少、疲乏,去五灵脂,加黄芪、人参。 | |
其他疗法:
|
保持情绪乐观,生活有规律性,劳逸结合。 |
饮食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定时定量进餐;急性活动期宜少食多餐,宜戒烟酒,忌食辛 | |
辣、酸醋、寒凉及燥烈等食品。 | |
伴有焦虑、紧张、不寐者,可短期选用镇静剂或安定药。 | |
单方验方:乌贝散(乌贼骨4份,浙贝母1份),或乌芍散(乌贼骨4份,白芍药1份), | |
或乌及散(乌贼骨4份、白及1份,)每次6g,每日3-4次。 | |
针炙疗法: | |
★ 体针疗法: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阴陵泉、三阴交为备穴。 | |
★ 穴位埋线疗法:胃俞透脾俞(双侧),中脘透上脘,用羊肠线埋藏。 | |
★ 耳针疗法:取胃或十二指肠、交感、神门。 | |
西药可酌情选用: | |
★ 减少损害粘膜因素的药物(如制酸药、抗胆碱能药、H2-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前列 | |
腺素E2的合成剂、奥美拉唑等)。 | |
★ 加强保护胃粘膜因素的药物(如硫糖铝、三甲二橼络合铋、生胃酮等)。 | |
★ 抗菌治疗,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如羟氨苄青霉素、痢特灵等)。 | |
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溃疡穿孔;穿透性溃疡;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器质性幽门梗阻 | |
;疑有癌变;经内科积极治疗毫无疗效者。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或(及)X线钡餐检查龛影 |
消失。 | |
好转: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溃疡缩小或(及)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 | |
未愈:症状、体征及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均无变化。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