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慢性疾病。小儿多为直肠 |
粘膜脱垂,青壮年多为直肠全层脱垂,50水以上女性多为直肠与部分乙状结肠脱垂。一般 | |
小儿与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 |
中医称此病为脱肛,是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 | |
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复为主要表 | |
现的下垂类疾病。 | |
症状描述:
|
便秘。 |
排便困难。 | |
肛门下坠。 | |
排便困难时伴有出血和肛门疼痛,安静状态下无其它全身表现。指诊可查及直肠前突。 | |
发病原因:
|
病因是老人组织松弛,排便习惯不良,多产妇会阴部松弛,子宫后倾致使直肠角发生改变。 |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久泄、久痢、劳累太过、便秘而持久用力努挣等,使脾气亏虚,中气下陷 | |
,固摄失司;或因禀赋薄弱,素体不健,年高体弱,营养不良,肌肉瘦削,后阴失于固摄, | |
以致肛管脱出。病本属虚,脾气下陷为主,病久病重者肾气亦虚;若肛门脱出不收,失于调 | |
护,可染受邪毒,形成湿热证候。 | |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与整个体质状况有关。 | |
诊断要点:
|
多有腹泻、痢疾等病史,起病缓慢,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
排便或努挣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4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纳 | |
,肛门功能良好者,为不完全性脱肛。 | |
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4-8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 | |
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后需用手法复位,肛门括约功能下降,为完全性脱肛。 | |
在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大于8cm,圆锥形,呈环状皱 | |
襞,色红质软,需手法复位,肛门松弛,括约功能明显下降,为重度脱肛。 | |
实验室检查:
|
指诊:肛管上端直肠前壁可扪及向阴道突出的凹陷。 |
钡灌肠造影:排粪造影可显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 | |
X线排粪造影:可显示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结肠运输试验排除结肠疾病。 | |
肛门直肠内压测定:显示直肠内压上升,肛管反射收缩压上升。 | |
疾病辨析:
|
巨结肠综合症。 |
肛门、直肠狭窄。 | |
中医鉴别:★ 翻花痔:痔粘膜呈结节状隆起,表面充血,色鲜红或紫暗,母痔区尤为明显 | |
,各痔之间有明显分界,伴有出血。★ 小肠滑动症:脱出的直肠前壁有显著而巨大的疝囊 | |
,可听到肠鸣音,叩诊为鼓音,触诊可摸到脱出的囊状物中有肠曲、粪块,光滑,可移动。 | |
治疗方法:
|
胃肠燥热 |
证候: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排便困难,小便短赤,伴心烦急躁,或兼发热,口干口臭,腹 | |
胀腹痛。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 |
治法:清热通下。 | |
主方:脾约麻子仁丸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口干舌燥,津液耗散者,加生地、玄参、麦冬;便 | |
后出血者,加槐花、地榆;兼心烦易怒,目赤耳明者:加芦荟、朱砂;兼咳嗽,痰多而黄稠 | |
者,加黄芩、瓜蒌、桑白皮。 | |
气机阻滞 | |
证候: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胸闷胁胀,嗳气频作,心烦易怒。舌稍红,苔薄白稍腻,脉弦 | |
。 | |
治法:顺气导滞。 | |
主方:六磨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口苦,咽干者,加芦荟、朱砂;两胁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元胡;痰涎壅盛者, | |
加皂荚、半夏、白芥子;恶心嗳气者,加半夏、代赭石;口干口渴阴伤者,加玄参、天冬、 | |
麦冬;气虚者,少量加生黄芪;腹胀攻痛者,加青皮、莱菔子、小茴香。 | |
气血亏虚、阴津不足 | |
证候: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心悸气短,面色皝白,头晕目眩,周身倦怠,五心烦热,两目干 | |
涩。舌淡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 | |
治法:顺气导滞。 | |
主方:六磨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口苦,咽干者,加芦荟、朱砂;两胁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元胡;痰涎壅盛者, | |
加皂荚、半夏、白芥子;恶心嗳气者,加半夏、代赭石;口干口渴阴伤者,加玄参、天冬、 | |
麦冬;气虚者,少量加生黄芪;腹胀攻痛者,加青皮、莱菔子、小茴香。脾气下陷证 | |
证候: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呈圆锥形,伴有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 | |
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弱。 | |
治法:益气升提。 | |
主方:补中益气汤 | |
用法: | |
加减: | |
肛门湿热证 | |
证候:肛内胆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指诊肛门有灼 | |
热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 |
治法:清热祛湿。 | |
主方:萆薢渗湿汤 | |
用法: | |
加减:气短、肛门坠胀,加黄芪、升麻;有渗血,加侧柏炭、地榆、三七粉;肛门红肿,加 | |
银花、蒲公英、苦参。 | |
肾气不固证 | |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肛门松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 |
细。 | |
治法:补肾固涩。 | |
主方:金匮肾气丸合菟丝子丸 | |
用法: | |
加减:肿物红肿,去附子、肉桂、鹿茸;气短、气坠, | |
ぁ资酢?$阳虚寒凝 | |
证候:大便干结,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口淡不渴,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腰膝无力,腰背 | |
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 |
治法:温阳散寒通便。 | |
主方:济川煎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腹满者,加台乌;大便干硬者,可酌加芒硝;湿 | |
盛者,加茯苓、草寇;腰膝无力、畏寒甚者,可配合服用金匮肾气丸,若阳寒甚者,可配合 | |
服用半硫丸。 | |
其他疗法:
|
熏洗疗法:用五倍子汤(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或苦参汤(苦参、蛇床子 |
、白芷、银花、黄柏、地肤子、菖蒲)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先熏后洗,每日1-2次 | |
。 | |
敷贴疗法:用五倍子散(五倍子、前仁、轻粉、冰片),或马勃膏(马勃、凡士林),敷贴 | |
肛门处。 | |
体针疗法:取百会、长强、气海、关元、足三里、八髎、提肛穴,强刺激,每日1次,7日 | |
为1疗程。 | |
注射疗法:注射液如4%-6%明矾注射液、复方诃子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等。不完全性 | |
脱肛可行直肠粘膜下注射;完全性及重度脱肛可行直肠周围注射。 | |
直肠疤痕支持固定术:即在齿线上方2、6、10点处,先注入复方明矾液,再用止血钳钳 | |
夹挤压,然后行粘膜分段贯穿结扎。 | |
避免长期持续性增加腹压。 | |
及时治疗腹泻、痢疾、便秘,防止频繁下蹲排便。肛门脱出时,应立即将脱出物复位,以防 | |
肿胀嵌顿。 | |
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早晚做提肛运动,每次约30次,以增加肛门收缩功能。 | |
取乌龟颈一只,焙干研粉,加五倍子、煅龙骨各10g,研极细末,混合后加次炭酸铋粉5 | |
g。用时最少量撒于纱布上,用手托脱出部分,轻揉复位,每日1次。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症消失,肛门括约功能良好。 |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 | |
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