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克隆氏病旧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好发于青壮年,是一种原因 |
未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溃疡、坏死性炎症,常伴有肉芽组织增生。可以发生在消化管道 | |
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主要症状如腹痛、腹泻、肠梗阻等,全身合并 | |
症可有发热、营养不良、贫血、关节炎、虹膜炎、肝病等。中医称此病为伏梁,是因秽浊之 | |
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工 | |
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 |
症状描述:
|
腹痛:轻者仅有肠鸣及腹部不适,疼痛部位可在下腹部,脐周或右下腹部,常在餐后加重, |
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重者出现绞痛,酷似肠梗阻急腹症的表现;若病变在回盲部,疼痛可 | |
在右下腹部。 | |
腹泻:多间歇发作,粪便呈糊状,一般无脓血及粘液。 | |
发热。 | |
全身性及其它肠外表现:可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严重病人明显消瘦及贫血。低蛋白 | |
血症。骨质疏松。儿童和少年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部分病人有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结 | |
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粘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血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脾肿 | |
大等。 | |
体症描述:
|
全身表现:发热,呈慢性病容,面色苍白,贫血貌,消瘦,可有口腔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 |
、关节炎、杵状指、虹膜炎、肝掌、肝脾肿大等体征。 | |
腹部体征:★ 腹部肿块,右下腹和脐周肿块为多见。★ 并发肠梗阻时,腹胀,可见肠型 | |
。★ 并发外瘘时,腹壁可见瘘口。 | |
肛门及直肠周围的病变: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窦道、肛裂、瘘管是克隆病常见体征。 | |
发病原因:
|
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胃肠道任何部位均可累及,但多以回肠远端,右半 |
结肠多见。临床表现既有腹痛、腹泻、肠梗阻等主要局部症状,又可伴发热,贫血营养不良 | |
等全身合并症。中医认为此病因情志失调 ,肝木克土,或脾胃素禀薄弱,肠道传导无力; | |
素体亏虚,湿热秽毒之邪渐聚,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病性 | |
多属本虚标实。脾气虚弱为本,久则气损及阳,脾肾阳虚;气郁、湿热、瘀阻为标。 | |
本病预后病程多迁,虽可自行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可并发肠结、肠癌。急性重症病例,预 | |
后较差。 | |
诊断要点: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床病理概念,日本消化病学拟定标准如下:(1)非连续性或区 |
域性病变;(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3)全壁性炎症性病变(肿块或狭窄);( | |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5)裂沟或瘘管;(6)肛门部病变(难治性溃疡,非典 | |
型的肛瘘或肛门裂)。具有上述病变内的(1)、(2)、(3)者为凝诊,再加上(4) | |
、(5)、(6)三项中之一者为确诊,然而有第(4)项者,只要(1)、(2)、(3 | |
)三项中有二项亦为确诊。中医诊断: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 |
。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 |
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食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 | |
。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 | |
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见便血、关节疼痛 | |
,口糜、肝癖、肝著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常见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等。 |
大便检查:隐血试验常呈阳性,或见脂肪含量增多等。病变在左侧结肠、直肠者,粪便常有 | |
红血球及脓细胞。 | |
血清α2球蛋白增高,严重者血清白蛋白、钾、钠、钙等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病变 | |
活动血清溶菌酶浓度可增高。 | |
内窥镜检查:可见相应部位病变: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 | |
B型超声检查:显示脓肿形成,腹部肿块性质。 | |
X线钡餐检查:可见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粘膜皱襞增宽、扁平,甚至消失;可有线状 | |
溃疡、卵石征和息肉样变。肠管狭窄程度不一,肠管僵硬,呈线样征。病变近端肠管有扩张 | |
和积液。 | |
结肠镜检: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大小不等的溃疡,肠腔狭窄,肠袋改变,假息肉形成及卵 | |
石状的粘膜相。并有裂沟和圆形溃疡,病变肠段间粘膜正常。活检可发现粘膜下微小肉芽肿 | |
及纤维组织增生。 | |
磁共振成像检查:大体标本可见粘膜肉芽肿和线裂状溃疡,典型的成“鹅卵石”样。显微镜 | |
下可见非干酪性增生性肉芽肿,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肠壁内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 |
疾病辨析:
|
肠结核。 |
溃疡性结肠炎。 | |
急性阑尾炎。 |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
盲肠癌。 | |
淋巴瘤。 | |
阑尾脓肿。 | |
缺血性回结肠炎。 | |
结肠憩室炎。 | |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 |
非肉芽肿性空回肠炎。 | |
十二指肠溃疡。 | |
阿米巴肠炎。中医鉴别:肠痨(肠结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低热,盗汗等 | |
为主要表现。常有痨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X线钡餐检查及结肠镜检见病变不呈节段 | |
性分布。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可见到结核杆菌等以资鉴别。 | |
大瘕泄(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及包块多在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X线 | |
及内窥镜检查见结肠为弥漫性病变,一般无肠腔狭窄。 | |
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以大便变形或夹有脓血,下腹痛并扪及包块为特征。X线钡灌肠见 | |
局限性充盈缺损,内窥镜及活检发现癌肿病变。 | |
肠痈(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急起发病,右少腹疼痛、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 | |
,发热,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腹泻少见等可资鉴别。 | |
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常有暴饮暴食及饮食不洁史,骤发 | |
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为主,大便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腥臭,伴高热、嗜睡、谵妄、 | |
面白肢冷、脉微细等温毒厥脱表现。 | |
休息痢(慢性痢疾):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为粘液脓血便,大便检查或培养阳性及肠镜检 | |
查可以确诊。 | |
治疗方法:
|
肠道湿热证 |
证候: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大便呈糊状,肛门灼热,恶心呕吐,纳差,口干, | |
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
治法:清利肠道湿热。 | |
主方:葛根芩连汤 | |
用法: | |
加减:夹瘀滞,加蒲黄、丹参、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兼肝郁脾虚,加柴胡、白术、 | |
白芍、陈皮、茯苓。 | |
热毒壅盛 | |
证候:腹部痛甚,腹皮拘急,手不可近,心下满硬,矢气不通,腹胀壮热,面红目赤,小便 | |
赤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糙或黄腻,脉象洪数。 | |
治法:通里攻下,活血化淤,清热。 | |
主方:大承气汤。 | |
用法: | |
加减: | |
气滞瘀结 | |
证候:腹痛,腹胀拒按,腹部可扪及肿块,大便不畅或闭结,苔厚腻而干,脉弦滑而数,或 | |
脉沉有力。 | |
治法:行气通腑,逐瘀散结。 | |
主方:桃仁承气汤加味。 | |
用法: | |
加减: | |
肝郁脾虚证 | |
证候:右少腹或脐周疼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嗳气纳少,口干且 | |
苦,舌淡,苔薄,脉弦缓。 | |
治法:疏肝健脾。 | |
主方:痛泻要方合柴芍六君子汤 | |
用法: | |
加减:兼湿热,去白术、制半夏,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夹瘀滞,加丹参、丹皮、蒲 | |
黄、五灵脂。 | |
肠道瘀滞证 | |
证候:右少腹或脐下疼痛,扪及包块,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体消瘦,舌质紫暗 | |
或有斑点,脉弦细涩。 |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 |
主方:少腹逐瘀汤 | |
用法: | |
加减:兼脾虚,去官桂,加太子参、白术、茯苓;夹湿热,去干姜、官桂、小茴香,加葛根 | |
、黄芩、大黄。 | |
脾胃虚弱 | |
证候:腹部隐痛,喜暖喜按,腹泻,大便呈糊状,或呈水样便,腹胀纳差,面色无华,神疲 | |
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 |
治法:健脾和胃。 | |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 |
用法: | |
加减: | |
脾肾阳虚证 | |
证候: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舌 | |
淡,苔白,脉弱。 | |
治法:温补脾肾。 | |
主方:附子温中汤合四神丸 | |
用法: | |
加减: | |
其他疗法:
|
病情严重者宜禁食,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
针炙疗法:腹泻取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腹痛取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 |
等;便血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并发血脱者取人中、少商、合谷、涌泉等。亦可配 | |
合耳针疗法。 | |
穴位埋线疗法:选天枢(双)、足三里(双)、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等。 | |
西药治疗:腹痛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等,严重者可用镇痛药。腹泻可用钙剂、白陶土等。此 | |
外可选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 | |
等、卡介苗治疗及放射治疗等。 | |
手术治疗:一般限于肠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出血,并发肠结、瘘管,疑有癌变者。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全身情况好转,体重增加,X线钡餐或(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 |
病变基本恢复正常。 | |
好转:症状好转,全身情况改善,X线钡餐或(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病变有好转。 | |
未愈:症状、X线钡餐或(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病变无变化。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