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肢痹是因邪客经络,经气不畅,阳气郁遏不伸,气血痹阻所致。以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不仁 |
,疼痛等感觉消失,严重者可延至肘膝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多因水湿之邪外袭,或饮食失宜,湿邪内生,客于经络,经气不畅,阳气郁遏不伸,气血痹 |
阻,久而气血亏虚,肢体失却温养所致。 | |
本病预后良好。 | |
诊断要点:
|
以四肢末端对称性麻痹不仁为主症,无明显疼痛,痛觉、感觉减退或消失。 |
体查可见远端型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四肢肌肉无力以下肢为重,可伴有手和小腿肌肉萎 | |
缩,四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尤以下肢膝踝反射为重。 | |
疾病辨析:
|
三痹:多个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症,一般无感觉异常。 |
皮肤萎缩,有蜡样光泽,韧硬不能捏起,一般无感觉异常。 | |
治疗方法:
|
气血两虚证 |
证候: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不仁,痛觉、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 |
,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嫩瘦薄,苔少,脉弱。 | |
治法:补益气血、和营通络。 | |
主方:归脾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木瓜、鸡血藤、丝瓜络、桑枝;上肢麻木,加威灵仙、姜黄;下肢麻木,加牛膝 | |
。 | |
阳虚寒凝证 | |
证候:四肢麻木不仁,每遇阴冷加重,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 | |
力。 | |
治法:温阳散寒、和营通络。 | |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牛膝、续断、木瓜;寒重,加附子;血瘀,加川芎、地龙。 | |
其他疗法:
|
加强营养,饮食富含维生素,戒酒。 |
可采用推拿、理疗等。 | |
西药可选用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和烟酸等。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无复发。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 |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