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 |
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 | |
性非跳越式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 | |
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份、大部份或全结肠。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 | |
要症状。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 |
症状描述:
|
一般表现:病初多有原因不明的发热,伴乏力和消瘦,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
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及腹痛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腹泻血性便。腹 | |
痛。里急后重。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 | |
肠外表现:★ 皮肤粘膜损害:如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虹膜炎等。★ 关节症状:约 | |
20%的病例伴多发性关节炎,多累及膝、髋、肩、肘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可伴有关节腔 | |
浆液性渗出。 | |
体症描述:
|
急性期多出现高热。活动期除全身发热,脉速和失水等症状外,常合并免疫性疾病,如关节 |
炎、结节性红斑、口腔粘膜溃疡、硬化性胆管炎等。腹部体征主要是左下腹或全腹右压痛, | |
肠鸣亢进,可触及因肠壁增厚而呈硬化性胆管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患者可明显的腹胀、腹 | |
部压痛和肌紧张。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肝脏可因脂肪浸润 | |
或半发慢性肝炎而肿大。 | |
发病原因:
|
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
诊断要点:
|
临床: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 |
或无便血的病人,即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胆、脾等肠外表现。 | |
肠镜所见:★ 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 |
。★ 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分泌物。★ 可见假性息肉、结肠 | |
袋往往变钝、消失。 | |
粘膜活检:呈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陷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 |
钡灌肠所见:★ 粘膜粗乱或细颗粒冰花。★ 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性息肉。★ 肠管缩短, | |
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属轻、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重症可增高达30000/mm^3,并可出现 |
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血沉一般增快。低血钾、低血氯、低血纳。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 |
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均可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均降低。急性期球α蛋白增高,γ球蛋白均 | |
降低。血清溶菌酶浓度增加。 | |
血沉增快。重症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处长、血清白蛋白降低及钾、钠、氯降低。 | |
大便检查:有大量红、白细胞和粘液。粪便涂片可发大量多核巨噬细胞。溶菌梅活性增加。 | |
免疫学检查:血清IgM、IgG在病变活动期一般显示高值。抗结肠抗体试验也可呈阳性 | |
。T细胞相对减少,B淋巴细胞增多。 | |
X线检查:钡灌肠:★ 粘膜皱襞消失或紊乱。★ 蠕动亢进,及痉挛状态。★ 结肠正常 | |
形态消失。★ 结肠缩短,结肠壁强直。★ 狭窄现象。★ 如有息肉,表现为不规则之钡 | |
影残缺。 | |
内窥镜检查常选择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前者适用于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 | |
以下者,后者适用于病变较广泛者。 | |
疾病辨析: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慢性阿米巴痢疾。 | |
克隆病。 | |
结肠癌。 | |
肠道激惹综合征。 |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
结肠憩室病。 | |
治疗方法:
|
湿热壅滞 |
证候:腹泻、腹疼、滞下赤白,伴里急厚重,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导滞。 | |
主方:白头翁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湿盛者加车前草、茯苓、白术;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恶心欲吐者,加竹茹、 | |
生姜、白蔻。 | |
气滞血瘀 | |
证候:腹痛拒按,下痢脓血或粘液,泻下不爽,肠鸣腹胀,胸胁胀满,面色晦黯,舌质暗, | |
有瘀斑,脉弦涩。 | |
治法:行气活血,健脾益气。 | |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便下鲜红加三七粉、丹皮;腹胀纳少加厚朴、鸡内金。 | |
肝脾不和 | |
证候:胸胁痞满,嗳气少食,两胁胀痛,每因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即发腹泻,腹痛,舌质淡 | |
,苔白,脉弦。 | |
治法:扶脾抑肝。 | |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大便呈水样,加车前子、茯苓、干姜;泻而不爽者,加苍术;脓血样便者,加白头 | |
翁、黄连、黄柏;腹痛甚者,加青皮、香附。 | |
脾虚湿困 | |
证候: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泻而不爽,便中挟有脓血,纳呆胸闷,面色萎黄,乏力,舌 | |
质淡,苔腻或白,脉软或濡滑。 | |
治法:扶脾抑肝。 | |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大便呈水样,加车前子、茯苓、干姜;泻而不爽者,加苍术;脓血样便者,加白头 | |
翁、黄连、黄柏;腹痛甚者,加青皮、香附。 | |
脾肾阳虚 | |
证候: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挟有粘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皝白,腰膝 | |
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
治法:扶脾抑肝。 | |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若大便呈水样,加车前子、茯苓、干姜;泻而不爽者,加苍术;脓血样便者,加白头 | |
翁、黄连、黄柏;腹痛甚者,加青皮、香附。 | |
阴血亏虚 | |
证候:泻下不止,长期不愈,腹中隐痛,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消瘦乏力,舌红 | |
,少苔,脉细数。 | |
治法:养阴补血,益气固肠。 | |
主方:生脉饮合六君子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午后低热加青蒿、鳖甲;盗汗明显加乌梅、浮小麦。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