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伤寒论》。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
主治 | 冬温误行汗下,阳热陷于厥阴,经脉为邪气所遏,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先者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次温服,相去如炊3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慢性肠炎:高×,男,38岁,农民。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十月曾因潮热盗汗,经拍片诊为肠结核。今感冒十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现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咳喘,痰调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滑关尺迟缓,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g,知母、黄芩、干姜、天冬、葳蕤、白芍、炙草各6g,升麻、当归各3g,生石膏20g。水煎服,一剂后,全身(执水执水)汗出,两剂后表证尽解,共服三剂后,诸证悉乎。再以金水六君子汤善其后。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张氏医通》:邪遏经脉,非兼麻黄、桂枝之制不能开发肌表以泄外热,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润肺胃以化里热,更以芍药、甘草、参、黄芩汤寒因寒用,谓之应敌。甘草、干姜合肾著汤,热因热用,调之向导。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逆顺兼治也。 2.《古方选注》:方中升散、寒润、收敛、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芩、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葳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降,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
备注 |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