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 (音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气浓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浓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味浓则泄.薄则通.(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 同)、泄为阴.(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清阳出上窍.(本乎天者亲上、上窍七、谓耳目口鼻.)浊阴出下窍.(本乎地者亲下、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腠理肌表也、阳升散于皮肤、故清阳发之.)浊阴走五脏.(阴受气于五藏、故浊阴走之.)清阳实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浊阴归六腑.(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此阴阳之义也.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色青、味酸、气臊.(臊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香为土气所化.)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腥为金气所化.)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腐为水气所化).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
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为使者.我之佐使也.
恶者.夺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两不可合也.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心虚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 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 、故以咸 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补之.(脾贵充和温浓、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肾苦燥.急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 坚、故为泻.)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辛能散气、故伤皮毛.)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心, 心、心闷也.)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音支) (音绉)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篇曰∶肾病禁甘.)此五味之所伤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www.med126.com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与上文热淫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元.陈壁土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入药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中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谓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贱、北方甚多、故喂马用之、盖凡豆皆可作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价廉也、今药肆中煮何首乌、不用黑大豆而用 豆、甚谬、并有将煮过首乌之 豆、伪充淡豆豉、尤属可笑.市医每有以豆皮加入煎剂www.med126.com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无可用也、因时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以致后人多误.)
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吴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微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若日数多、火气太重、虽陈之至久、火气终不能脱、服之不惟无益、反致助火伤阴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阴虚有火之人、一应药饵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将药切绝薄片子、蒸烂熟、捣为丸、若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发火伤阴、旧疾必更作也.)余则俱宜精新.若陈腐而欠鲜明.则气味不全.服之必无效.唐耿 诗云.朽药误新方.正谓是矣.此药品有新陈之不同.用之贵各得其宜也.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