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图缺)
禀天地阴凝之气.凉血清肝.除下焦湿热之邪.祛风疗痔.虚寒当戒.角则降且通肠.酸苦宜知.花可散而达表.(槐花花与实性味虽同.主治略异.花色黄质轻.能入手足阳明血分.凉而带散.故治肠风痔漏之外.又能治痈疽毒疮.皮肤风湿等证.槐角则所结之子也.色紫质重.但入肝与大肠.下降之力为多.故治肠风痔漏之外.兼治崩带下血.由于下焦血分有热者.皆可用之.)
苦寒坚肾.泻相火以制阳光.辛燥入阴.除湿热而安下部.(黄柏其质虽皮.其气味皆苦寒沉降.故独入肾与膀胱.清泄下焦湿火.而安肾水.至所以治口疮.清肺部上焦之热者.即用皮意.究非专治之药.虽清上而仍赖其降下耳.)
杜仲(图缺)
气温而浓.味甘且辛.益肾培肝.腰膝虚疼用取治.除寒胜湿.筋皮连续类相求.(杜仲其树一名木绵.杜仲即其皮也.折之有丝不断.色紫独入肝经.味辛甘而温.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能补肾也.须知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耳.)
治肺经虫积疳痨.辛平无毒.去子脏风邪垢腻.洗服均良.(芜荑其树类榆.结实似榆荚.一名 树.芜荑即其子也.辛平臭膻.入肺与大肠.专杀诸虫.除一切郁热垢腻.以杜其生虫之源耳.)
浓朴(图缺)
辛能达表.解风寒外客之邪.苦可宣中.破脘腹内留之滞.阴凝湿聚.燥可蠲除.平胃宽胸.温能疏畅.(浓朴出川中.朴树之皮.其皮甚浓.故名.辛苦而温.性燥善散.入脾胃气分.逐湿宣中.散胸腹一切阴凝滞气.疏肌表一切风寒湿邪.温燥破气之品.虚人禁之.)
海桐皮(图缺)
味苦性平.治痹疾诸邪.羁留下部.循经达络.入肾肝血分.宣导沉 .(海桐皮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其皮黄白色.有刺.故一名刺桐.苦平无毒.沉降下行.能入肝肾血分.循经达络.蠲除下焦风寒湿痹.为宣散之品耳.)
安五脏以益心脾.智足神充.功能夜合.味甘平而蠲忿怒.调营止痛.力主中和.(合欢一名乌树.又名夜合.其树如枸橘形.叶如皂荚叶.至夜即合.用皮用花.各随所便.皮可行皮.花能养血.甘平之性.入脾胃.长肌肉.续筋骨.补而不滞.益神智.蠲忿怒.毕竟无甚治功.至于不寐一证.各有成病之由.不www.lindalemus.com/jianyan/可因其有夜合之名而滥用之也.)
秦皮(图缺)
味苦气寒.色青性涩.主少阳协热之痢疾.逐水行皮.洗厥阴湿火之阳邪.祛风明目.(秦皮浸水色青.书纸不落.且不沾水.故入肝胆二经.以其性寒也.故专清肝胆之湿火.其主治一切之病.皆由肝胆湿火所致.至能益精者.亦邪热去则精自益耳.)
西河柳(图缺)
性温.味属甘咸.透发痧疹.具宣表松肌之力.化毒功归脾胃.浴除风痒.有解酒利便之功.(西河柳.此柳遇天之将雨.望之必有郁蒸之气以应之.味甘咸.微温.入脾胃.行肌肉.通肢节.故能透发痧疹.蠲除风痒.皆在用之者取意耳.)
榆白皮(图缺)
皮能入肺.性粘滑导滞通肠.榆令人瞑.味甘平和脾消水.(榆白皮性极粘滑.故香作用之.胜于胶漆.其性甘平无毒.入脾胃.利二肠.滑胎导滞.无非皆取滑利之功.然下降之物.不可因稽康有榆令人瞑一语而服之.其意不过欲令人之心神.如此物胶粘之状方可耳.即观其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岂以二物服之.果能蠲忿忘忧乎.考榆白皮之性.甘平无毒.毕竟非攻伐之品.故古人有榆羹榆面等服食诸法.可以充饥.可以辟谷.然其滑降之性多.恐耗津液耳.)
大风子(图缺)
有杀虫劫毒之功能.味辛性热.为搽癣涂疮之要药.燥湿除风.(大风子辛燥有毒.虽有祛风杀虫之功.然外治却有奇效.总非内服之品耳.)
巴豆(图缺)
荡涤阴凝之物.锐利难当.攻消坚积之邪.直前无阻.沉寒痼冷.赖辛热以宣通.化腐伤肌.仗膏丹而施用.脾胃大肠皆可入.刚雄有毒勿轻尝.(巴豆辛热有毒.荡涤脏腑.沉寒痼冷.留伏坚积.有勇猛直前斩关夺门之势.破血烂胎.无所不至.生用则力速.炒黑则力缓.或少用缓攻之法.不伤正气.在人运用得宜.如与大黄并用.则泻反缓.以巴豆畏大黄也.总之用之得宜.则效如反掌.用不得宜.即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亦有用之取吐者.如仲景三白散.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之意.又有用巴豆油蘸纸燃火吹息.以烟熏鼻.能吐喉风痰闭.皆在用者之活变耳.)
棕榈皮(图缺)
吐血肠红.达肝肺二经.入营止截.崩中带下.味苦平性涩.炒黑功长.(棕榈皮其皮有丝.纵横如织.如人之络.味苦涩.性平.入肝达肺.炒黑能入血分.止一切血.凡鼻衄吐血.肠风崩带.内无邪热者.皆可用之.然苦能泄热.苦可下行.暴病亦有用之者.在乎运用耳.)
皂角(图缺)
开关利窍.导滞宣风.涤垢行痰.杀虫化食.或搐鼻而取嚏.或探吐以稀涎.或疮毒用以外敷.或疫疠取其焚气.性味窜通腑与脏.辛咸润下毒而温.角刺纯辛.力尤锋锐.其搜风杀虫之治.用若相同.而溃痈散毒之长.功能独擅.角子烧灰.能通闭结.肠风致病.可仗咸温.(皂角辛咸温有毒.攻散峻厉之品.入肺与大肠.无邪不散.无坚不破.故能开关导滞.以其辛也.故能宣风利窍.以其咸也.故能润下豁痰.又邪在上者用之.可以取吐.如喉痹喉风之属.邪在下者用之.可以攻下.如食积痰结之类.至于外治之效.则杀虫治癣.敷肿毒.止牙疼.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角刺则辛而不咸.其锋锐之力.能直达病所.凡治外证.溃散之力颇多.角子咸温性降.善导大肠风闭燥结.疏通一切滞气.皂有三种.形如猪牙者为牙皂.形长三四寸.肉浓多脂者为肥皂.形长七八寸.无肉而瘦者为皂荚.皆可用之.)
诃子(图缺)
敛肺除痰.降逆温通能下气.固肠治痢.酸收苦泄各随方.大肠有湿热者忌投.肺部有火邪者勿用.(诃子苦降之力有余.酸涩之性不足.故能下肺气.除胸膈痰食结气.仲景以之治气痢.用之治气也.后世但用以敛肺涩肠.而忘其除痰下气.亦疏矣.总之此物同乌梅五味用.则敛.同陈皮浓朴用.则泄.各随其宜耳.以其性温.故宜寒病不宜热病.)
川楝子(图缺)
清肝火.利小肠.湿热疝瘕.专疗热厥痛.味苦寒.性有毒.温邪虫积.并治小儿疳.根皮达下杀诸虫.性味相同无别用.(川楝子此树处处有之.以川中者为佳.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皮色赤.不可用.雌者有子.根皮色白.可用之.一云其子鸟不食者.不可用.苦寒之性.入心肝小肠膀胱.能导热下行.治热厥心痛.凡一切疝气虫疳等证.由于湿热所致者.皆可用之.根皮专杀虫积.洗服皆效.如煎服当去粗皮.以近泥有毒也.)
樗白皮(图缺)
味苦兼涩.性燥且寒.固下有功.治痢疗崩愈带浊.入肠奏效.凉瘀逐湿愈风虚.(樗白皮即臭椿树根皮也.此树有二种.香者名椿.臭者名樗.苦寒性涩.入大肠能断下.凡肠 痢疾因于湿热留结久而不愈者.皆可用之.时珍以椿皮色赤而香.入血分.其性涩.樗皮色白而臭.入气分.其性利.故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性则异.诸家本草皆未言及.录之以备参考.)
郁李仁(图缺)
顺气搜风.燥结立开津易耗.通肠导水.肿浮顿退胀全消.辛苦甘酸.平和润降.(郁李仁辛苦微甘微酸.性平.专主润降.通大肠.润燥结.导一切水闭风闭气闭等证.但降利之性太过.恐www.lindalemus.com/shouyi/结去而津耗耳.)
苏木(图缺)
味甘咸而平性.入心肝以达脾.活血行瘀.消风散肿.(苏木此物专走血分.活血行血而无别用.虽味甘咸平无毒之品.然血中无滞者.仍属不宜.能治风.亦血行风自灭耳.)
干漆(图缺)
破血消瘀.能续绝和伤.通行肝络.辛温有毒.除痹风寒湿.善杀虫疮.(干漆.漆乃树之津液.干漆者.即漆店中桶内所结之漆也.辛苦咸温.有大毒.观其能烂人肌肤.或生漆疮.可知.本经称其能续绝伤.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等语.盖荡炼邪滞.则脏腑安.犹除暴即所以安良也.总之干漆乃破血化积之品.杀虫尤其余事耳.)
经论书籍: | 《经络全书》 | 《四圣心源》 | 《内经评文》 | 《灵枢悬解》 | 《素问悬解》 | 更多>> |
伤寒金匮: | 《伤寒说意》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悬解》 | 《伤寒寻源》 | 《伤寒医诀串解》 | 更多>> |
诊治书籍: | 《脉诀刊误》 | 《脉诀乳海》 | 《脉理求真》 | 《脉确》 | 《脉象统类》 | 更多>> |
本草书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纲目》 | 更多>> |
方言书籍: | 《洪氏集验方》 | 《华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经》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内科书籍: | 《中国医籍考》 | 《中风论》 | 《重订灵兰要览》 | 《重订广温热论》 | 《止园医话》 | 更多>> |
妇科书籍: | 《产宝》 | 《产鉴》 | 《妇科秘方》 | 《妇科秘书》 | 《妇科问答》 | 更多>> |
儿科书籍: | 《保婴撮要》 | 《保幼新编》 | 《慈幼便览》 | 《慈幼新书》 | 《达生编》 | 更多>> |
外科书籍: | 《金疮秘传禁方》 | 《救伤秘旨》 | 《立斋外科发挥》 | 《伤科补要》 | 《伤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书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条辨》 | 《包氏喉证家宝》 | 《喉科秘诀》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针灸书籍: | 《针经指南》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聚英》 | 《针灸神书》 | 更多>> |
医论书籍: | 《思考中医》 | 《四圣悬枢》 | 《塘医话》 | 《推求师意》 | 《外经微言》 | 更多>> |
医案书籍: | 《马培之医案》 | 《奇症汇》 | 《三家医案合刻》 | 《邵兰荪医案》 | 《孙文垣医案》 | 更多>> |
综合书籍: | 《急救广生集》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着》 | 《明医指掌》 | 《儒门事亲》 | 更多>> |
养生书籍: | 《食疗方》 | 《寿世传真》 | 《寿世青编》 | 《心医集》 | 《服食导饵》 | 更多>> |
其它书籍: | 《本草问答》 | 《疯门全书》 | 《厘正按摩要术》 | 《医暇卮言》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