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读《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读《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中医书籍目录 更新:2013-12-9 医学论坛
《内经》为中医经典名著,是最早奠立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一部医经,而“阴阳应象大论”为其讲解阴阳的第一篇,对理解什么是阴阳,很有帮助。
现将我读《阴阳应象大论》的理解——括号内的文字,发到网上,求教于各位高人,请批评。
1、题解,所谓阴阳应象,即本篇要向人们讲解阴阳在万物中的“象”,或说应于万物之阴阳之“象”,此象为象数之象。“大论”,即比其他篇幅要长,所论较详细之意。
2、内容: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自然法则也,老子曰:道法自然。此之谓也。)万物之纲纪,(万物以阴阳为纲,其余都是目。)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的变化、生死皆阴阳所为也。)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上为阳,下为阴,静为阴,动为阳,阴阳之生长收藏,在乎天地,此自然之道也。)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冬至寒极一阳生,夏至热极一阴生,亦自然之道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阳在上、阴在下为常,反则病矣,故接下曰:)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火壮则为火之极,极则转衰矣,所以曰其气衰,即其势向衰也;少火则为火之初生,其势则向壮也),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食气,食,通饲。言壮火能补阳气也;反之,气可饲少火使其渐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此肿为火肿,其色赤,其痛剧。)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此为水肿,其色暗,按之难复)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玄,时空之变化也,此句总领东南西北中五方之玄,非独东方。)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玄生神,(此玄和神是总领东南西北中之玄、神。后面的在天为风、热、燥、湿、寒及在地之木、火、金、土、水等,则为各方之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这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过其度则伤,下同),悲胜怒(悲及忧属肺志,五行为金,故胜五行为木的肺志怒。下同);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燥疑为湿,湿土才胜寒水。太素亦作湿,可证。);咸伤血,甘胜咸。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能,通耐。)。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二者,当是指阳胜、阴胜此二者)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七损八益是调阴胜、阳胜之法无疑,而王冰作房事讲,实不知其所云。于我看,七为阳,阳胜时,当损--泄春热;八为阴,阴胜则阳虚,故“益”为益其阳之谓也。这比较符合临床实践,其他篇章出现的七损八益,则另当别论。)年四十,阴气过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知用七损八益之法,则身体强壮,反之则易衰老,阴阳同为玄所生而异其名,所以上言四十阴气过半,亦是阳气过半,愚者不察,只知阴气过半也。)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指认识阴阳方面),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不如右强也。(上为天下为地,右为阴左为阳。)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里,通理。五里,即五行之理也。)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与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这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这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陰陽,以別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先生还差的太远,最好拜一名师,再临证再读来,也最好寻一真道人,非得修道不可,不然尽是妄语。得罪了先生,请先生见谅。谢谢。
...
经论书籍: 《经络全书》 《四圣心源》 《内经评文》 《灵枢悬解》 《素问悬解》 更多>>
伤寒金匮: 《伤寒说意》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悬解》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更多>>
诊治书籍: 《脉诀刊误》 《脉诀乳海》 《脉理求真》 《脉确》 《脉象统类》 更多>>
本草书籍: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纲目》 更多>>
方言书籍: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经》 《急救便方》 更多>>
内科书籍: 《中国医籍考》 《中风论》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广温热论》 《止园医话》 更多>>
妇科书籍: 《产宝》 《产鉴》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更多>>
儿科书籍: 《保婴撮要》 《保幼新编》 《慈幼便览》 《慈幼新书》 《达生编》 更多>>
外科书籍: 《金疮秘传禁方》 《救伤秘旨》 《立斋外科发挥》 《伤科补要》 《伤科大成》 更多>>
五官书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包氏喉证家宝》 《喉科秘诀》 《喉科指掌》 更多>>
针灸书籍: 《针经指南》 《针灸大全》 《针灸甲乙经》 《针灸聚英》 《针灸神书》 更多>>
医论书籍: 《思考中医》 《四圣悬枢》 《塘医话》 《推求师意》 《外经微言》 更多>>
医案书籍: 《马培之医案》 《奇症汇》 《三家医案合刻》 《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更多>>
综合书籍: 《急救广生集》 《景岳全书》 《明医杂着》 《明医指掌》 《儒门事亲》 更多>>
养生书籍: 《食疗方》 《寿世传真》 《寿世青编》 《心医集》 《服食导饵》 更多>>
其它书籍: 《本草问答》 《疯门全书》 《厘正按摩要术》 《医暇卮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