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薇 杨剑
--------------------------------------------------------------------------------
关键词:过用 饮食 情感 劳逸 医疗 气候 中医发病学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本指超越常度,在该段文字中指因五脏过劳而致病。但从整个《黄帝内经》这本书来看,“过用”是“生病”最常见的病因,是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而“生病起于过用”作为发病学中的一句名言,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分析。
l思想文化渊源
《黄帝内经》受先秦儒家等诸家学说的影响较大,“中庸”——中和的思想是儒家提出的。“中”指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的平衡状志。这种思想方法成为后世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论。它不仅在政治、道德、社会上被广泛运用.而且也是中医学用以阐释生理、病理、治疗、发病和养生的重要原则。如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总概括;“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反映了平衡被破坏后的病理状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及“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则是通过调理、治疗恢复平衡,来达到“中和”状态。可见《黄帝内经》在各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致中和”思想,因此,“生病起于过用”自然被当作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
2“过用”导致疾病
我们知道,影响“中”的偏倚因素有二:太过或不及,二者均可破坏平衡而致人体发病。但在中医发病学中更强调太过对人体的影响,认为太过是导致人体整体失衡而生病的主导方面。因为太过者伤人急重而多见.不足者伤人轻缓而少见,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故中医学中论述病因时多用“过度、无节、太甚”等词,而少用“不及、少用”等来描述。过用致病是各种内在或外界因素的过度作用,使机体所固有的生理机能超越常度地进行,打破了机体的生理平衡。这一过程.可以是内、外因素突发性地过度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是长期缓慢的渐进作用,从而影响脏腑经络的气机,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耗气损精,造成机能的过度消耗而出现病理现象。不论是怎样的形式,“过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极易致人发病。尤其在物质极其丰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过用”对人体致病的影响更加突出。
3普遍意义探讨
“生病起于过用”作为发病学的基本观点,具有普遍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3.1饮食过用致病
饮食过用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等,《黄帝内经》中曾反复强调这一点,即饥饱失常,五味偏嗜是造成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
消渴”(《素问·奇病论》)。当今社会由于物质日益丰富,饮食过用多表现如下:一是暴饮暴食,日积月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二是追求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盲目认为西餐比中餐好,大量食用牛奶、白糖、鸡蛋、面包等。其实,东西方饮食习惯和差异历时已久,东方饮食所含能量和蛋白质虽较西方低,但东方人的体形和需求均较小,体内酶含量和消化液分泌量己与饮食结构相适应,如果盲目模仿西方饮食结构,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营养素的失衡。三是由于地理气候、口味等因索造成的五眯偏嗜。饮食过用最终均会弓I起脾
胃损伤,瘴热内生.气血阻滞.造成形体肥胖,形成胃肠病、
糖尿病等多种常见病。
3.2情感过用致病
情感过用主要指情志过激,欲望过度。人有七情六欲,本属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剧烈的情绪波动变化或长期持续的不良情感刺澈,超过生理正常调节能力则属过用。如“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yin而不止”(《灵枢·本神》);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情感过用对人体的损伤,过激的情感,过重的精神压力,过多的欲望追
求可直接导致脏腑气血失调,气机失常而造成精神情感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过喜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使耗氧量增加,会出现缺氧、
心律失常、
心绞痛等:过怒则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进人肝脏,肝内压力增高.大量胆汁被挤生产方入胆囊,导致胆绞痛、胆囊炎发作;过分忧思引起大脑中枢功能失常,
迷走神经兴奋,使胃酶增多,胃粘膜在胃酸腐蚀下发生溃疡等症;悲伤、惊恐过度能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内脏、血管、肌肤等受到损害,功能失常,如唾液、胃液分泌降低,肠蠕动减慢,使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物欲高涨,生话工作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此方面过用尤应引起重规。
3.3劳逸过用致病
劳逸过用包括过劳和过逸,过劳则又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劳逸过用更多地表现在过劳。体力上过度劳作则耗气伤身,脑力劳动太过则伤心血耗脾气,过于频繁的性生活则肾精亏虚,而造成身体消瘦,积劳成疾。如《素问·调经论》所言:“有所劳倦,形气衰少。”
《素问·举痛沦》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痿论》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
筋痿,及为白yin。”
3.4医疗过用致病
医疗过用指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病人的过度作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诫:“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此种类型过用提醒医生在诊治中,病人在接受治疗中均要注意把握度,要针对病证适可而止,不可为求快而多用药,乱用药。如现在临床上医生过多过滥地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药性,菌谱翻新等不良后果。再如滋补药的应用,中医“虚而补之”的理论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简单理解为物质的补充,过度进补只会适得其反。医疗过用致病对患者和医者都提出了要求,只要对症适度,此种过用致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5气候过用致病
气候过用致病指气候由正常的六气变为异常的六yin对成为人体致病的因素,与前四种过用相比,是一外来的,非人为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命曰气yin”,“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命曰气迫”。目前由于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的异常变化对人体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4对养生的指导意义
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主张中和、节制。中和就是要掌握适当的度,不能太过或不盈。前而已谈到“过用”对人体致病具有普遍性,因此要达到中和而做到未病先防,防止“过用”是很重要的。首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要顺应自然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指出要顺时摄养,尽量避免气候过用而造成疾病。其次,要重视精神调养,保持情感平和、畅达,调整喜怒哀乐,不可太过;饮食要适度,不能过饥过饱;五味要平和,不可偏嗜。再者,工作劳动、房事要适中,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保精养气;治疗用药、体育锻炼要适可而止,不可太过。可见未病先防的总则可以归纳为“中和”,”中和”所强调的度则偏向于纠正“过用”,即要顺应自然,控制人的生理欲望、情志及行为方式,以达到阴阳平和协调的状态。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病起于过用”不但在中医发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医养生学有着重要影响。在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中,饮食、情感、劳逸.气候及医疗等的“过用”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这就指导我们在对待养生、预防、诊治、康复等问题上,要注意防止“过用”,纠正“过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过用的人神气是浮越在外的,内经认为是受了寒邪,或者说阳气不足,加上起居不节,身体失去了固有规律的节制。
而烦劳则张的本意也是阳气消耗太多以至不足。
由此总结,惯于透支身体的人需要通天气,养阳气。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