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72 上课笔记 《至真要大论》
    

黄帝内经教程:《至真要大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接着讲《五…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接着讲《五常政大论》。用药常规。因为有毒无毒,药有有毒无毒,方有大方小方,当然用药它有一定的制度,常规和制度,具体来说,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如果用作用剧烈的药物,所谓大毒,在治病的时候,药物应该使到什么程度呢?应该使到疾病去掉六成,就应该不用再用药了。因为什么?这药物作用剧烈,所谓大毒,你再过用,它治病也治了,但是它要伤寒正气了。所以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当那疾病去掉六成的时候,就应该停药了。不要再使用这样作用剧烈的药物。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相对来说,作用的剧烈程度缓和一点,这个时候治病用药,也只能去其七成的疾病,常毒药也不要再用了。同样是为了不伤害正气,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尽管毒性比较小,作用不是很剧烈了,也只能是十去其八而已。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它只要是药,相对来说,对正气有一定的影响,药物是为了治病的。治病的同时,它总会对正气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尽管是作用很平和的药物,也要注意,十去其九而已。不要说我把所有病都治完了,然后才停药,不要这样做。这样做的话,药物就会对人体的正气,起到不好的作用了。所以说,尽管是无毒而很平和的药物,在治病的时候,也是要十去其九就应该停药。

还余下来的病怎么办?余下十分之一,余下十分之四,那怎么办?下边讲了,要

“榖肉果菜,食养尽之”,我们在讲前面的篇章的时候,提到过《脏气法时论》,那不是讲到过,“榖肉果菜,各有所利”吗,要根据榖肉果菜饮食的各有所利,来随病之所宜来选用。食养尽之,用食疗的方法,有饮食调养的方法,来把剩余的那点病全部都去掉。尽之,不就是竭尽吗?把病完全的去掉。怎么完全去掉?要靠食养尽之。当然,这并不否认还要加强锻炼,加强其他的护理等等。实际上是说,用药不要过量。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不是说了吗,食养尽之,无使过也。药物不要使太过了。为什么不用使太过呢?伤其正也。如果使用药物太过,就伤害人体的正气。虽然你看来是把病治了,但是把正气伤了。那不同样式新的疾病吗?所谓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那都是医生给人造成的。药物造成的也是医生给的。所以听说有人用小柴胡汤就中毒,小柴胡汤本来不能中毒,他为什么中毒了?长年吃起小柴胡汤来了。这是医生没给病人交待,不是中国病人,也不是中国医生给的,中国病人你给他吃一年他也不吃。我是说的别的国家有这个现象,他倒是信了,医生告诉他吃小柴胡汤, 说是可以治某种病,比如说治肝炎,说这个东西可以治肝炎,那就吃吧,好,给个量,就吃去了。以年没停,两年没停,吃一两年下来,中毒了。说这小柴胡汤会中毒。小柴胡汤会不会中毒?我们使了几千年都没有中毒,就是过量了。当然这种现象那是说太典型了,吃一年两年,也有的时候,并不是吃的太久,但是对这个病来说,相对来说,它就久了。比如这病该吃两付药,他就好了,说算了,一定要把第三付药吃掉,吃出副作用来了,这现象有啊。我们很多医生都经过这类的事。因为常规用药都是吃五付,吃三付。怎么会中毒。吃三付吃去吧,没太细想。这个病人吃了三伏,过了,所以这个问题要十分的注意。说起来也很熟,背起来也容易,这有什么不好背下来的,但是用起来,往往有时候就忽略了。以为这个没事,以为没事,实际上会出点事。大小不同而已。所以要特别强调,特别提出来。不要使它用药太过,以免伤人正气。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说是用那个榖肉果菜,用食养方法,这病就没治完。比如说,十去其六,剩下那四成我用榖肉果菜不行,哪怕是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还剩下一成病,再用榖肉果菜也还没有完全治完。意思就是说,单纯用饮食调养的方法,这病还不彻底。那怎么办呢?还可以再用药。用药的规律如何?还是上面所说的,十去其六,十去其七,十去其八,十去其九。按原来说,那一成病都不到了,把那一成病都不到的那个病,又得给它看作十,你再用药治疗的话,还是要这样的适当用量,不要过量。叫做不尽,行复如法。还是按上面的方法治。十去其六,十去其七...。不要彻底治干净了,彻底治干净了的意思,还是怕伤害人体的正气。

这段道理很简单,但是临床上注意起来,要天天注意。一天看多少病,天天注意这事。作为医生也是不易的。一定要小心谨慎,给病人药吃,说看一两个病人,记得很清楚,说一天看的病人很多了,有的时候就怕忽视了。但是当医生的不能这样忽视。

第六节就讲完了。

第七节 论治

现在我们讲第七节。教材225页。《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这一段。《至真要大论》我们在前面讲过了。讲病机十九条的时候,就是选的《至真要大论》。所以篇目的名称就不再解释了。我们现在在治则这一章,或者论治这一章,所选的《至真要大论》的内容,选出这样两段来。

第一段,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

不是全部治法。全部治法就不是举隅了。对不对?各种治法的举例说说。那也相当不少了。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哪一种治法怎么用,哪一种治法怎么用,给你举个例子来说一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歧伯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己。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歧伯曰: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这样一段,那不是讲了很多的治法?怎么应用呢?举例这些方面。

“寒者热之”,寒病用热药,就是用药物的热性来治疗寒病,祛除寒邪,或者说温阳来散寒,所以寒者热之,总之是说,寒者是指寒性病,而用热药,或者我们现在说寒证用热药。这是说药物治疗。用针灸的话也有这个问题,针法当然也有个热与寒的问题,特别是灸,灸法就是热,对于寒性的病,你才能适合用灸法,热性病就不大适合用灸法了。用药物来说,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和病证的寒热温凉性质是相反的。或者说阴阳性质是相反的,那就用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的阴阳之偏。阴阳是应该协调的。当疾病情况下,阴阳有偏差,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所以用药物之热来治疗疾病之寒。

“热者寒之”,同样的,用药物之寒而治疗病证之热。所以说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这个逆治法和从治法的问题,对一般的病情比较轻,病证比较单纯而不复杂,换句话说,没有假象,这叫微者,就是疾病微,是指的疾病轻微。或者疾病单纯而没有假象。不是说小病,轻病,不见得,病挺重了,但是没有出现假象。这也叫微者。逆之,就用逆治法。这个逆之是什么?这个逆之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物的性质与疾病相逆,叫微者逆之。换句话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物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逆,这个时候使用的范围是什么呢?应用的举隅嘛。使用的范围是疾病比较轻,这是一点,第二,病证比较单纯而没有假象,那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就是微者逆之的方法。甚者从之,那就不是这样了。甚者是疾病严重,病位比较深,病情比较重,尤其是出现假象,出现假象的时候就可以从之。就从其象而治。从其象是说从其现象。当病严重的时候,尤其是出现假象的时候,可以用从之的方法,从其假,从其现象的方法。比如说这病是大热,实质的证候是热证,但是病人出现四肢厥冷,这四肢厥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仍然是要用凉药去治。因为大病本质是热,虽然出现了寒的现象,我还用寒药去治。那么这个寒也是叫从之。甚者从之.就是疾病严重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疾病大热,全身就是热的,没有假象出现,但是很热,这个时候我们除了用寒药之外,也可以稍微加一点热性的要进去。那么这热性药,看来和这热证是不适合使用。但是因为热势很盛,我用的是很凉的药,同时又加点热药进去,这样的话,用这一点药物也叫从之。少量的药物从其热象,从其热证。这就是以后所说的避免格拒,病很热,你“哗”地泼一瓢凉水,这不行啊,他不接受。出现了呕吐了。出现了什么其他不好的现象。所以我给你是凉的,但是我稍微给一点温和一点的,让他能够接受,避免要与病相格拒,它拒绝你。这样的话,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也叫甚者从之,从其象而治。

“坚者削之”,病有坚块的,坚硬的,特别是积块之病,坚硬的要削之。应该使它逐渐削减的方法。逐渐地使它去掉。

“客者除之”,客者是有邪气。客对主而言,人体正气为主,邪气为客。那么有邪气客入体内,就要除之。应该想办法把邪气去掉。

“劳者温之”,劳是虚劳,指虚劳这类的病,虚劳这类的病,正气不足,应当注意用温之的方法。用温养的方法。尽管虚劳病出现有虚热的现象,也不要因为有虚热的现象,就完全用寒凉药,或者用甘寒药。都用甘寒也不行。应该适当的用温的,劳者温之。所谓的少火生气。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的时候,不是讲过少火生气吗?它那个虚劳之病当然应该用补法。用温药,如果是虚劳之病出现虚热的现象,当然可以用甘寒,阴虚了嘛,用甘寒药。但是注意,用甘寒药的时候不能太过。一般的说,虚劳可以用温补的方法。但是即使是阴虚,有虚热,完全用寒药也不对。还要注意要温之。所谓少火生气。比如说四君子汤,那当然是补气的,是治虚证的,但是你说这六味地黄丸是补阴的。六味地黄丸可不都是寒药,对不对?山萸肉不寒,山药也不寒。所以不要说这个是阴虚了,我要都给他使水。其实那阴虚有的那火是虚火,你全拿水给它泼上,他那点火也没了,就更不行了。所以这里特别提出来的是劳者温之。当然,劳,虚劳,一般的话,劳则气耗。劳就耗气了。九气为病不就是劳则气耗吗?气耗了,当然适合用温药。用温补的药。人参黄耆这类温补药来补其气。所以劳者温之。我是说一般来说是气耗应该用温补,即使是真的阴虚,也是虚劳。也不能完全的一概用寒药。

“结者散之”,结是指的郁结。郁结之病,应该用散结的方法。

“留者攻之”,留是邪气停留。应该用攻下的方法。瘀血也好,燥屎也好,那些都可以用攻下的方法。

“燥者濡之”,伤津化燥,可以用濡润的方法润其燥。

“急者缓之”,急,拘急一类,肝气郁结,肝气急之类。前面我们所说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治”,甘缓的方法,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气耗散了,应该用收敛的方法,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损者温之和劳者温之的意思很相近,因为劳也是虚劳,损也劳损,总之是由于这是虚证,正气不足,应当用温的方法来补其正气。用温的方法才能起到少火生气的作用。使人体的阳气,人体正常之气恢复起来,才可以康复。所以用损者温之。

“逸者行之”,逸是停留,滞,滞塞,逸就是指的滞塞。气血不通畅,所以要行之。用行血,行气,行散的方法来治其瘀滞。

“惊者平之”,惊者就是惊恐之惊,由于惊恐导致的疾病,使得气机紊乱,惊则气乱嘛,这个人也特别容易受惊,一是从病因上受了惊恐之病,一是病人表现上特别容易受惊。惊则气乱。所以要想使他不乱,要想治疗他这个惊,那就用平之。平之的治法,有重镇之法,镇惊之法,重镇,镇静。但是也有一种方法,就是平之,解释为平常之事。不是一般的我们通常说的重镇。当然通常还是说重镇。对这种受惊得的病,得病之后特别容易惊恐的病。这是从病因上,二是从症状上,都有惊。平之,当然一般的用法是重镇的方法,重镇的方法来使之平。通常是这么解释。但是也有另外的解释,平之作为平常解,把手惊的那个因素,对于这病人而言是受惊的那个因素,让它变成平常之事,他就不惊了。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就有这样的病例,大致是这样:他说有一个妇人,听到一点响动就害怕,我不是说的原话,就是这个意思,就吓得惊恐,惊叫,所以把门关得严严的。窗户,帘挂得紧紧的。外边有点声音,她在里头就叫。这怎么治呢?张子和是采取了惊者平之的方法。他先轻轻的敲敲窗户,这病人就叫。然后再轻轻的敲敲窗户,这病人就好点,然后逐渐的把门开开,病人还是惊恐,总之,逐渐逐渐她惊恐程度小点了,然后逐渐的声音大一点,这个病人一害怕,再告诉说不要害怕,敲在桌子上当然有声音,哎,惧怕好一点。最后,敲锣打鼓,这个病人也不怕了。那也叫做惊者平之。对这个解释,《儒门事亲》张子和的病例,是按这样一种惊者平之,让他变成平常之事的解释也可以。人家临床用之有效,所谓脱敏的方法。逐渐逐渐就不怕了。

“上之,下之”,病在下,使之上,升举的方法,比如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升提的方法。下之,邪气在下的时候,就用通泄的方法,或者说病在上逆,上逆之气使它下降的方法。病在下,正气下陷,使其升举;气逆于上,使它下降,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摩,就是按摩的方法,浴之,就是洗浴的方法。用热水,用药水来浸泡、洗浴。

“薄之,劫之”,薄之,就是贴膏药的方法,所谓的薄贴。劫之,劫者夺也。比如用火针,叫燔针来刺那寒痹。所谓劫刺,用燔针劫刺。去掉那个寒痹证。寒冷的痹证用火针来刺,这就是劫。用火针劫其寒。劫夺嘛,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开就是开泄,发就是发散。病有些闭而不散的,要用开散的方法。用发泄的方法,所以有开有泄。有发散有开泄。这些方法举了很多,当然还有很多,所以我说这是举例来说。

“适事为故”,总之,最后告诉一条,要“适事为故”。适就是适合,事,就是病,要适合病情为原则,为准则。他讲了多少种了,二十好几种治法。这二十好几种治法都有它的适应证。但是最后告诉了说要“适事为故”。你不要听那个,我说了张子和说把惊者平之,就得这样逐渐脱敏的方法。我刚才说的把它叫做脱敏的方法。张子和没说,那你凡是见到惊者,你全去这么治,那不一定,你不适合这样做就不要用。所以《内经》的《至真要大论》讲了很多,举很多例子,最后告诉你可不要死板了。要适事为故。要根据病情适合是哪个你再使。这不是说没有办法学,而是说你要灵活学,不要学死了。当然,学的人都愿意学死了,你告诉我一我就一那多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没有那么简单的病。本身客观世界就是复杂的,疾病也是很复杂的。但是要应该掌握这个原则,根据病情来采取适宜的方法,这是举例了这么二十几种治疗的方法。

“帝曰:何谓逆从?”,上面有逆,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吗?这是说了何谓逆从?什么叫逆治?什么叫从治?

“歧伯曰: www.lindalemus.com/zhicheng/逆者正治”,所谓逆之的逆,就是正治,是正常的治法,常规的治法。也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常规治法,所以叫做正治。所谓逆治就是正治。

“从者反治”,从治就是很正治不一样了。所以叫反治。对不对,见到热象的时候我还用点热药,见到寒的时候,我还用点寒性的药。那不就是跟“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不同了吗?这就叫甚者从之。也就是和正治不同了,所以叫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这个从治倒住院医师是可以,但是到底应该是从多少从药啊?所谓从少从多,那要观其事也。也就是观察这个疾病的情况。观察邪正盛衰的情况。你再采取到底是搁多少药,搁多少量?用的从,用从治法。举例真寒假热。真寒之病,出了假热之象,你当然用点从药是可以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可以适当的用些从其假象的药。但是,从假象药用量的问题,是要根据病情而定。所以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又进一步的问反治是什么呢?

“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病有热象而用热药,病有寒象而用寒药,者不是从吗?病出现热的现象还用热药,其实也是从治的问题。病有寒的现象,同样可以用寒药。这是从,所谓这是反治法。其实这个病有热象使热药,这个象是假象。本质它还是寒。所以仍然可以用热药。寒因寒用,病是寒的现象,其本质还是热,所以还可以用寒药。

“塞因塞用”,塞是阻塞不通,比如说大便不通畅,小便不利,这个时候不是给他通大便,用攻下法,不是用利小便的泄水利水法,而是给他用补法。比如说小便不通,有的是用《金匮》肾气丸的,那是温补肾气的药。大便不通,有的是用补中益气的,有的是用济川煎的。那叫塞,大便小便不通是塞,用补法,塞用的塞,第二个“塞”是说用补法。肾气不化了,小便不利,你给他单纯用利小便,车前泽泻这类就不行,所以应该用补法。补其肾气。使气能化,小便就通了。大便不通,如果是由于气虚的大便不通,你当然用补气的方法。如果气也虚,津液也虚,血也虚,人家张景岳不是设计过“济川煎”,你看那名字就看出来了,水不足了嘛!他大便当然不通。大失血的病人,之后大便不通,你还有大黄芒硝去通,行吗?大便不通是由于水不足,血虚,所以济川。给点水攻击攻击那个水,救济救济那水。大便就通了。这不都属于塞因塞用吗?

“通因通用”,通,但是通得太过了这才叫病。比如说小便很多,或者大便泄泻很厉害,或者妇女的月经,崩漏出得很多,这都是通,太通了,出了病了。还可以用通的方法,那是抓到其病本是什么呢?病本是“实”。《伤寒论》不是有大承气汤治疗泄泻清水,色纯青吗?大便泻的清水,臭极了。那个泻,怎么办呢?那是热结旁流。里边有燥屎,热结在里面。照样的用承气汤,给他泻,通因通用。妇女漏下,崩漏很厉害,但一块一块的血块子,用活血法祛其瘀,去陈而出新。推陈而出新,它也可以治疗。所以那是根据病情,实邪阻塞在里头,看的是通,太通了。结果还给他用通的方法祛其实邪。所以通因通用。这所谓看起来是反治了,跟那现象,顺从其现象是反治法。

“必伏其所主”,这样的方法要注意,必伏其所主,要制伏它疾病的本质,主就是本质。制伏其本,伏是制伏。伏其主,制伏它的主要的病邪。主要的病证。对啊,观察我说那个大承气,治疗热结旁流,本是什么?本就是热结了,燥屎与热邪相结于内。要制伏它这个东西。

“而先其所因”,首先要了解到这个病因、病机,这个因更主要的是说的机,病机问题。要想制伏其所主,要充分分析到它的病机是什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样的话,你才能用反治。不然的话,谁敢反治啊?越寒越用寒药,越热,热的现象越明显,越用热药,一般的不敢用,那样的话,要想充分的了解病因病机,在这个前提下,要想用这个方法子,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它的病因、病机、证候、本质上什么?所以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看来用药和病证的现象是相同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现象是相同的,其始虽同,其终则异,最后的结果其实是异。虽然用的承气汤治疗那个热结旁流,看来是相同的,但是结果呢是不同的。也就是用泻法治疗实邪,用寒药治其热证。其最后结果还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其实是药与证还是相对的。只是现象上,看来是相从。说“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用了正治法,反治法,这些方法,使用起来,可以使破积,破除积块病。

“可使溃坚”,可以使坚硬的病块溃散。

“可使气和”,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调和,正气调和。

“可使必己”,这样的话,可以使疾病痊愈。必己,就是痊愈。因此说,正治、反治各种治法,能够抓住伏其主,先其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气血,治愈各种疾病。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怎么样调气,能够使得气机调畅?

“歧伯曰: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各种治法都可以使用,或者逆治法,或者从治法,或者逆之,或者从之,上面不是说了吗?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用逆之,或者是从之,或者从而逆之,或者逆而从之。先用逆法后用从法,先用从法后用逆法,受可以。那是根据病情而选用的。各种法可以采用。

“疏气令调”,但是,总之是要做到疏气令调,使得气血调畅,疏,就是疏散。把这些郁结之病给它疏散开。邪气给它疏散开。正气给它调畅开。说“疏气令调”。

“则其道也”,这是最根本的规律,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法则。就是要使得气血调畅。各种方法随着病情而选用。无论逆之从之,从而逆之,乃至逆而从之,都是要随病情而选用。

下面这三行字,这是在理论上,或者学术上,非常受重视的一段话。这段话不但要背下来,而且要深刻的理解下来才行。不然的话,这段那等于没学。前面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个大家都知道,一说就会。什么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也应该说好理解。但是下边这段话,也不能说难理解,但是在理论上,比前面的一点不次,其重要性,一点不次。前面的固然重要,我是说好记,不是不重要,后面这几句话相对看来,好像是地位低了,层次低了,其实其意义同样是很重要的。因此是更应该记住。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这前面说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可不是治寒以热;治寒证用热药,以上用的意思,治热以寒,治热病用寒药,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不错。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方士是指的一般的医生,一般的医生那就是按照这个去做,见到寒病他就用热药,见到热病他就用寒药,这是准绳,绳墨是规范。当然具体的绳墨是说木匠用的那个墨斗。那个绳子,要想做成一个什么形状,先拉条线一打,按照那个线去做才不出错误。这里就是说的规范的意思,绳墨。医生是按照这个做,他也不能改变这个问题,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能改,所以说不能更改其道。既然不能改,那他就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治。也就是说,用常规的方法去治病。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他见到热的病的现象,是给他用寒药了,但是疾病仍然在热,有病热的现象,你给他用寒药,寒药使完了之后,他这疾病仍然热,所以叫“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反过来,这疾病有寒,医生当然应该用热药,寒者热之,但是热之而寒,给他热药吃了之后,这个热药,看来是指的辛散的热药,吃过之后,仍然寒。这个热并没有解决这个病之寒。

“二者皆在”,所以说二者皆在,寒也没去,热也没去,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不但病没去,而且新病复起,旧病没去,又治出新病来了。这是治疗的不当。他说这不就挺奇怪吗?经论上说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医生也是照着去做的,怎么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治越厉害。出了新病了呢?是啊,是值得注意。其实,这就提出来,在临床诊治当中的一种思辨,思维深入想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

“奈何治?”这种情况该怎么治?

“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歧伯回答说,用寒药去治这个热病而热不退的时候,这是什么呀?这是由于病人本身是阴虚,阴虚而阳偏亢,虚火导致的热象,或者说这是一种虚热。这个虚热应该用补的方法去治疗,你用苦寒的药去泄其热,是治不了这个阴虚病的。苦寒可以去实热,如果你用苦寒用得多了,不但那虚热没去了,苦,更可以进一步伤阴。苦寒把阴分更伤了。所以虚热不但不去,很可能进一步伤了。不但进一步伤了阴,由于苦寒太过,很可能阳也伤了。所以用苦寒药治其阴虚之热,不但不能补其阴,进一步伤阴还不算,还可以伤阳气。导致阴阳俱虚。所以不能用苦寒去治。这是说诸寒之而热者,既然不能用苦寒去治,不能泻火药去治,苦寒泻火嘛,泻其阳热,那应该怎么治呢?应该取之阴,应当用补阴的方法,用养阴的方法。使水足了,火自然就不亢了。王冰的注释语也几乎成为经典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王冰的注语,不要说是《内经》的话,壮水之主,是由于水虚阴虚而出现虚热的,所以补水的话,它就可以制约阳气了,亢阳。这阳亢是虚阳,虚亢,虚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我们习惯上常用的六味地黄丸,那是由于补肾阴,补肾水,肾水不足的病,出现阴虚,阴虚有热,虚火,那个虚火你不能用苦寒药去泄,应该用这个法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水足了,火热就下去了。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虽然看来这个病人冷,这个病人寒,你给他用辛热的药,去发散其寒,比如用麻黄,用细辛,用苏叶,用辛温的药,辛热的药去散其寒,结果,当然热之而寒,寒是祛不了的。这是什么?这是阳虚,阳虚有寒。你用散的方法是越散越阳虚。治不了其寒。那是阳虚嘛,因此说要取之阳,用补阳的方法,比如《金匮》肾气丸,我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温阳,虽然是肾气,补肾气,它有一定的温阳作用。用补阳药,特别是温补肾阳。这是“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王冰注释的时候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解释的后边的这句话。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也是我们中医界的名句。是王冰在注释这两句话时注释出来的。所以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这就是求其属,求其本质。求其病到底属于阴还是属于阳。推求、研究其属于阴还是属于阳的问题。所谓求其属也。

串讲就到这,关于这段的治法逆从,特别是反治法的临床应用问题,尤其是“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问题。

[完/48:54]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