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64 上课笔记 《平人气象论》
    

黄帝内经教程:《平人气象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理论阐释】1 脉应四时教材222页,对原文《脉应四时》那一段的【理论阐释】,只提出一个问题,关于脉应四时的问题。脉应四时同样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它…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理论阐释】

1 脉应四时

教材222页,对原文《脉应四时》那一段的【理论阐释】,只提出一个问题,关于脉应四时的问题。

脉应四时同样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它的基础。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嘛!所以人的气血变化当然是和四时阴阳相一致的。在那个前提下才有“脉应四时”,气血和自然阴阳相应,脉象也就和自然阴阳相应。

关于脉与四时的问题,我们教材上,在【理论阐释】这个问题上,认为提出来,是《内经》一贯的学术思想,有关论述很多,主要提出这样几个方面:

  1. 从四时五脏而论,关于脉应四时的论述,讨论这个问题,《内经》里头从四时五脏这个角度来讨论,比如本段上所说,“春应中规,...,冬应中权”等。以及《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脉应象。肝脉弦(肝脉有弦象)心脉钩(心脉有钩象)。“弦”和我们刚才所学过的“规”,是讲得一回事。“钩”又和刚才讲的"矩",又是一回事。它们都是相应的。“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肾脉石”也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冬应中权”,沉,"石”也是沉。"权”也是沉。这是一个,从四时五脏角度。
  2. 从阴阳消长浮沉而论,自然界阴阳消长,阴阳浮沉,脉象也跟着这样变化,所以本段有“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之论。这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升降浮沉,脉象也有阴阳升降浮沉,它也叫“脉应四时”。
  3. 从三阴三阳六气来讨论。从三阴三阳六气来讨论脉象的相应变化。比如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其脉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是和三阴三阳六气这个角度,脉象也应该随之相应的改变。

同时我们在教材的【理论阐释】当中,最后总结说,其论虽多,其理则一,因阴阳的消长,而有四时的寒暑往来,天地之间才有生长收藏之气,而化育万物,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我们在《四气调声大论》的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所以脉象也要随之有这样的变化,这关于 【理论阐释】的问题,就是归纳了一下,关于“脉应四时”的从几个角度,《内经》上有所论述。

【临证指要】

1.关于梦与人体的生理病理

特别是在于临证方面的应用问题。这也就是说一个从唯物的角度来理解。过去也有人说圆梦,圆梦圆梦,它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有的时候是从唯心的角度,那就不见得怎么可靠。我们《内经》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在临床上还是相对来说,从它基本精神上来说,是很可靠的东西。

关于梦境的问题,《素问。方盛衰论》也谈过。由于五脏的气虚可以产生的梦境,《灵枢。yin邪发梦》篇,有个“十二盛”,“十五不足”,那就是盛衰虚实,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梦。所以我们在【临证指要】上,面对梦的问题归纳了三类。

  1. 气盛的发梦,实证。像本篇所说“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这梦大火燔灼”,这都是盛,不管阴盛和阳盛,实证。
  2. 气虚发梦,比如《方盛衰论》所说的“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肺之色白,肺属秋金,其色白),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乱。”肺属秋金,所以有兵,兵器,这是虚发梦。
  3. 邪客发梦。《灵枢。yin邪发梦》篇有“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等等。

这是说引起梦的,有气虚、气实和邪客。综观这些释梦诊病的规律有二条,同时对于梦的解释在诊病方面,通过我们观察这一段来看到,它有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认识疾病。

  1. 类比的方法。比如阴盛就梦大水,阳胜则梦大火。这不相类比吗?梦见大水,这说明这人阴盛,水为阴寒之气,梦见大火,说明这人阳盛,火为阳热之气。这是第一点,类比来分析疾病,生理、病理的情况。
  2. 以脏腑的生理特点来论梦。比如说怒为肝之志,所以“肝气盛则梦怒”。悲为肺之志,其声为哭,所以“肺气盛则梦哭”,是按脏腑生理特点来分析的。

我们在【临证指要】还提到了,现代关于梦的研究。说现代研究发现,经常做奇特而惊险的恶梦,可提示人体内存着某些隐匿性的疾病。在白天清醒的时候感觉不到,睡梦的时候倒可能发生了。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其实这都提示对于梦的分析,是从人体生理病理出发。它还是有它的物质基础。《内经》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的。不含有迷信这类的东西。

2.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这个问题临床很重要,但是道理我想也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一点,因为只有在“虚静”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的从脉像上,了解人体的气血盛衰的情况,如果不是“虚静”,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同时在切脉的时候,还要切脉道相当多的至数。你摸一摸脉,跳三下、五下就完了,这个根本也起不到诊脉的作用。所以人家张仲景也提过,诊脉至少要诊五十动,这脉搏至少要五十动。所以要有一定的时间性。也就是说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体会脉像的变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所以说“虚静为保”。

再有一点,虚静问题,就是要安静的状态下,环境也要安静,环境像闹市似的,切脉切不好。当然医生如果本领很强,你不管多闹,我的心能静下来,但是一般的好,容易受外界干扰。 所以“虚静为保”,还有一个外在的环境,也是要保持安静。其实不论哪个诊法,望闻问切四诊,诊病过程当中都需要安静,只要安安静静的环境,医生才能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病情,正确地采取治疗措施。病人一般的说,也才能够如实的仔细的向医生介绍病情,反映情况。这个不管是望闻问切都应该是这样。

同时,教材上又提到了,“虚静”与否,不单是技术的需要,也是反映了医德医风的问题。作为医生,看病时候,应该持有谨慎、细心、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必须的。这也是一种“虚”和“静”。 “虚”是强调的心理问题,“静”既有心理问题,又有环境问题。所以《千金方》的开头,第一章就讲的是《大医精诚》。其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说“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才能虚静,才能虚。有欲有求,那心就不虚了。就杂念丛生了。“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那也是一种“虚静”所必须的。也是医德医风的需要。所以不要小看《内经》的这样一些简单的语言。在我们临床实践当中是很重要的。我们是当医生的,也可能得过病,得过病时,你也可能遇到过医生,有的医生很不负责,吊儿郎当的给你看了看, 叭啦叭啦就走了。开点药吃,不负责任,也可能治错了。所以看似是很简单的语言,《内经》提出来了,但是真正在我们实践当中,要很好的贯彻,其实也是一个修养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就能够做得到的。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


论色脉互参及尺肤诊

下面看224页,论色脉互参,望色于切脉互参,及尺肤诊。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而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而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两部分内容,第一个自然段是讲色脉相参,互参的问题。

帝曰:有故病,故病就是旧病,旧有疾病,

五藏发动,又五脏发动,五脏发动是指的新邪而触动旧邪,导致五脏之病发,有旧病,又有新邪的触动。所以五脏之病发生。

因伤脉色,这个时候脉也受伤,面色也改变,出现脉和面色的异常。

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色脉变化我们怎么样才区别什么样是久病,什么样是新病?

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而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就是征象,观察,也就是其脉小而颜色不改变,“夺”就是夺失,就是改变,“脉”是经脉,脉象变化,脉像变化反映在经脉上。色泽的改变反映在内脏上,脉小,脉改变了而颜色没变,说明筋脉有变化了。但是人内脏还没有发生病变。色不夺,色没变。所以说是新病。也就是内脏病在里,经脉的病偏表。经脉的病比较轻,内脏的病比较重。所以经脉变化而内脏没变化,那是属于新病。病不是很深,病不是很久。

征其脉不夺,而色夺者,此久病也,在脉象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面色有明显的改变了,同样道理,脉主经脉,色主内脏,内脏发生了病变了,所以说病是久病。内脏之病,病比较久,病位比较深,

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我们检验它,“征”也可以看作是检验,象征、征验,检验到它的脉于五色,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夺”是夺失,明显的不好的现象。

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这个似乎没有风多的讨论了。

肝与肾脉并至,肝脉是说脉弦,肾脉说的是脉沉,或者脉沉紧。脉弦或者脉沉紧。肝脉弦、肾脉实、肾脉沉。脉弦、脉沉紧,“并至”,一起出现了。或者脉沉而弦紧,出现这样的脉,

其色苍赤,面色出现黑,这个“苍”是指黑之色,黑色。“赤”就是红色。面色苍赤,面色又黑又红,这是瘀血的现象。所以

当病毁伤,这个是受到外伤了。有内出血或者外出血。

不见血,已见血,或者外边有出血了,或者外边没有出血,外边没出血可能有内出血。不然面色怎么会苍赤?脉象怎么样沉弦而紧?说明内有内伤,而且血有瘀滞。病既在内,又有瘀滞,而且疼痛。脉弦、脉紧,往往是痛证的表现。有外伤,有内出血,或者外出血。有疼痛。所以出现这样的脉和这样的面色。

湿若中水也,不管是见血还是没见血,一般的话,出现浮肿,这个浮肿就好像“中水”了那样水肿一样。所以其若中水也。因为受了外伤了,那在不同的受伤的部位,会有浮肿。肿得亮亮的。好像有水一样。湿若中水也。这是把色脉合参,来了解病情的久新,以及其他的病情。外伤这个问题就不是久新。单纯久,和病久、病新的问题。

尺肤诊

下面这个自然段,是尺肤诊,“尺肤”就是前臂内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样一段皮肤。因为这一段是以尺记,所以这一段皮肤,就叫“尺肤”。

尺内两旁,那你就要看图了,

则季胁也,“季胁“是在靠近肘这个部分内侧。尺内两旁,都是诊断季胁的。其实这一段,同样是这样,上以应上,下以应下。这个是应头面胸腹这一部分。到下边这样诊断下焦肝肾的部位。乃至于小腿、大腿。从这一个部分(手腕)再往上,诊断头、角这些部位。反正是上以应上,下以应下,是个基本道理。就如同我们在讲上一篇,“上盛这气高,下盛则气胀”,它同样是这样一个道理。从这个道理来看,尺肤诊,尺肤的部位,和它的所应的内脏,乃至于肢体的部位。在诊断上升这么看的。尺内两旁则季胁,你看这个图,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外侧是候肾,中间是候腹部,或者小腹部,这是尺。再往上移,

中附上,中间那段那叫“中附上”。再往上移到那一段,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左侧的手,外侧就候肝,内侧就候横膈。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而右手,右外就候胃,内以候脾。中焦是脾胃肝膈。还有左右之不同。后来我们在从《难经》上学脉诊上,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个左右跟这个相一致的。只不过那是候寸口脉,这个是候尺肤。

上附上,那就要到最上段。接近于鱼际腕横纹那儿。

右外以候肺,你说《难经》之后,右手不是,右手肺脾命吗?寸脉不是候肺吗?这个也是右外候肺。

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手最高处外侧那是候心。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前面那就是候人体的前部。后面就候人体的后部。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那就是说从横纹往上,还要往上,简直快到鱼际了。所以上竟而上。不是“上附上”,而是“上竟上”。

胸喉中事也,超过上了,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在肘横纹这再又往下了。后哪呢?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那解释从少腹往下那些部位。这就是尺肤诊。

【理论阐释】

尺肤诊的讨论

关于尺肤诊的讨论,在教材的225页。前人在注释这一段的时候,有的医家就是按照寸口脉的寸关尺,来分析的。好像也可以联上。因为我刚才说了,和我们现在临床用的,特别是《难经》以后提出来,现在临床上还使用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那个寸关尺相一致。所以有的注家就是按那个注。但是我们看到,当然也有的注家,就是按我刚才讲的那样注。因为我们看到《内经》里边“寸口脉,独为五脏主”,虽然反复强调,但是在《内经》时候,并没有“寸关尺”三部脉的说法。这是其一。

其二,明明说的是这个诊法,在其他的篇章里头还有,比如《灵枢经》的叫《论疾诊尺》篇。有这么一篇文章,诊尺就是诊断尺肤,它上头讲的很清楚,切按皮肤,尺部的内侧的皮肤,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在《内经》里头经常出现尺脉的尺,比如说“尺热脉沉”这一类的语言。假如说这一类的话,在《内经》里还是可以出现的。这个“尺热”,显然是指尺肤,脉沉这才是脉象。它经常把尺和脉对应起来说。那说明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内经》里头,第一,没有寸关尺的问题,第二,执业兽医在《内经》里头其他篇当中,还谈到了诊断尺肤。具体说明尺肤,尺部前臂的皮肤问题。以至于还有把尺肤和脉象,一块结合起来认识疾病这样的记载。所以我们说这一段不是讨论的寸关尺,而是讨论的尺肤部的切诊问题。所以我们教材就是按这样一种观点解释的。这是关于理论阐释的“尺”诊的讨论问题。

尺诊的问题,现在中医临床但用得不是太多,但是我也见过一些老医生看脉的时候,他在切脉的同时,他也稍带着再往里伸,摸一摸他的皮肤是润泽的?是枯燥的?是凉的?是热的?是光滑的?还是涩滞的。他也作为分析病情的一种参考。在切脉同时,他要摸一摸,相关的这个位置上,有的老大夫这样做,我亲自问过,老先生他就是考虑这样几方面。所以《内经》关于尺肤的诊法问题,我们现在用的固然不多,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有人在使用,作为参考,切寸口脉的同时,触按一下尺肤。了解一些有关的情况。

【临证指要】

1. 脉色互参的临证意义

226页。脉色互参当然非常重要的,四诊合参,脉证当然也应该参。脉是讲的经脉气血变化。色,本段所讲的,是指内脏的盛衰、脏气的盛衰,所以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病情。我们临证指要的第二个自然段:《内经》对于难以把握的真脏脉,也是以色脉互参之法来判断的。《玉机真脏论》我们教材没有选,“真脏”就是讲的真脏脉,真脏脉是什么呢?真脏脉就是我们前面在讲的“其色精微象见矣”。就是毫无胃气,毫不隐含,而是五脏之气暴露于外。那要是弦脉,就特别弦。没有一点柔和之气了。没有一点隐含的现象。那叫真脏脉。或者说毫无胃气之脉,那叫真脏脉。但是在判断真脏脉,一般说真脏脉见到的时候,病情很危险,可是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它还是把颜色,望色联系起来的。所以《玉机真脏论》我们只举一条,“真肝脉至”。肝的真脏脉至。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本来肝脉如弦,象琴弦,但是这个琴弦,它是有弹性的,有润泽之气的。当肝脉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它也像琴弦,但是摸上去是很可怕。

如循刀刃,责责然,一摸上去,很可怕的一种现象。没有一点柔和之象了。应该是很危险的。但是在判断的时候,你看,

色青白不泽,他的面色又青又白,肝色青倒是对了。但又见白色呢?是金克木了,www.lindalemus.com/wsj/白是肺金之色。所以见到肝的真脏脉,看到他的面色白,又不泽,不润泽,枯槁的。就是白如盐则死。前面我们讲了,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就像枯骨那样,毫无润泽的白色。肝见青色,又兼见那种白色。金克木的现象。

毛折乃死,又加上望诊望到了皮毛。皮毛都已经枯槁了,就叫“毛折”。说明脏真之气已经很衰败。

举这么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讲《玉机真脏论》,就说明望色和切脉,色脉是互参,在临床上使用来认识疾病的。 这是第一点,脉色互参的问题,当然《难经》对脉色互参,也有重要的论述。

2. 尺肤诊的临床意义

这里具体提出来了《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且我们教材归纳,从那个原文《内经》里面,有关论述归纳起来,诊尺肤,可有以下的意义。

  1. 判定病位。尺内两旁,则季胁也。等等。刚才我们讲的那一段,主要是判定病位。
  2. 判断病性。当然也有的《内经》的地方,还判断疾病的病性问题。比如《论疾诊尺》说,“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它还可以判断病性。
  3. 把尺肤和脉象相结合,来全面认识疾病。比如《灵枢。论疾诊尺》说“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把尺肤和脉相对起来看,尺肤一摸得很热,而脉躁盛,这个热,热甚肯定是触摸皮肤摸出来的。而不是切脉切除的热甚。

所以看起来尺肤而不是寸关尺。诊尺脉,尺肤与脉象相结合。这都是说明在《内经》时候,把尺肤诊看得还是比较重要。还是比较常用的诊法。不止一篇有。很多篇谈到这个问题。

《脉要精微》这一篇,就讲完了。


平人气象论

教材第二节,227页。同样是节选。这篇文章也比较长,但是我们把它节选下来。重点选了切脉的问题。也有一些其他的。主要是切脉。“平人”就是说健康无病的人。气血阴阳和平,气血阴阳平调之人,就叫平人。健康无病,阴阳气血平调。“气象”是说的脉气与脉象。正常的人,健康的人,脉气脉象是什么样?论这个。题目叫论这个。其实还是在诊病,汤诊法。也就是说,特别是切脉,诊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要用健康正常人的脉象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病人的脉气与脉象。就是从正常来推及反常。叫做“知常达变”。变,就是变化,就是病理,就是病变。知道正常的,常规的是什么样子。那样的话,你才了解什么样是病。什么样是不正常的。只有对比才能够知道。因此,虽然是讨论诊法问题,但是首先应该明确正常的脉象是什么?那你才知道什么样是病了。进而才应该了解,什么样的病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知道它是不正常。然后才能知道它怎么不正常?所以这个篇名叫做《平人气象论》。

从表面上看,那就是讨论平人。健康无病人的脉气与脉象。用这个来作为标准。分析有病的脉气与脉象。先看第一段,227页,那一段。

调息诊脉法

强调的是调息诊脉法。调整呼吸来诊脉。作为诊脉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是指的医生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也就是说把医生作为健康的人,要调整自己的呼吸。再去诊脉,这个方法。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调查的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调解的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首先黄帝问,平人何如?试问平人的脉象何如?主持人,健康人的脉象是什么样子呢?

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回答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不就四动了吗?呼气的时候两动,吸气的时候两动。

呼吸定息”,呼吸之间还有个停顿,停止,定息。

脉五动”,这样的话,脉五动。

闰以太息”,再加上深长气的,有时候呼吸,呼吸一段时间有一个长气。呼吸长气叫“闰”。增加一次,增加了一点时间。太息的时间。这样看来,一般的时候,正常的脉象应该一呼一吸脉五至。有的时候迟一点,四至多一些,将近五至,有的再稍微快点,五至少为多一些。但是一般的说是四到五至,一呼吸来判断。这就是正常的脉像。从时间上,脉率上就是这样的。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人是什么?平人就是不病之人。就是阴阳平调之人。

常以不病调病人”,我临床看病调病人,分析病人是不是有病的脉象。那是常以不病作为标准的。

医不病”,医生说没病的。

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所以自己调解自己的呼吸,来了解病人的脉象如何?这就是诊脉的最基本的方法。不是看手表,一是古时候没手表,二是看手表,跟手指的感觉也不能完全一致。我不是说看手表不对。你要真的要数数,还是手表比较准。但是有时候看病的时候,医生要心情定下来以后,再去切这个脉。那个感觉是另外的一种感觉。来观察脉搏的至数是快是慢?当然古时候也没有手表。就拿这个正常人、健康人,平静下来气息之后,来了解病人的脉搏跳动。是数是迟?也就是快是慢?所以既然定下这个标准了。

人一呼脉一动”,所以下面就具体说,假设说,医生一呼,这病人脉跳一次。

一吸脉一动”,一吸脉也跳一次。那等于一呼一吸,才两次,正常应该是四次,在呼吸定息之间的那应该是脉五动,这个是一呼一吸共两次,

曰少气”,脉太迟了,曰少气。气不足,不能鼓动于脉,气血虚,脉不充盈,所以“少气”。正气衰竭,所以脉迟。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三动,呼吸之间一共六动,假设再加上“太息”,还得一动,那就要“七动”,甚至以上。同时还不单是数,快就是数了,不单是数,而且还躁。躁动,不平静,不安静。脉应该静,这个时候说明是有热。躁动起来了,跳得很快。有热来鼓动气血,所以脉数。

尺热曰病温”,如果是这样的脉,再加上尺肤热,脉数而躁再加上尺肤热,那么这是温病。所以叫病温,有热嘛!

尺不热脉滑曰病风”,如果尺肤不热,而且脉还滑,也就是除了六动以上,再躁而且还滑,这个是“风”。因为风是阳邪,也容易使脉象数。也鼓动气血。风,涌动气血。所以出现,但是风水阳邪,所以还出现滑的现象。尺肤不热,还脉象又滑,这是风邪引起的疾病。

脉涩曰痹”,如果是脉涩,虽然脉跳动得很快,但是他脉还涩,涩是气血不通,所以说“曰痹”。这是痹证,气血不通之病。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如果是人一呼脉四动以上,一吸脉四动以上,再加上呼吸定息,那一共十次左右了,那是太数了,那是邪气太盛了,正气太虚了。所以“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再有,脉绝不至也死,跳跳,脉停了,不再跳动了,跳动跳动当中突然不跳了,脉绝了。当然是死。气血断绝了,阴阳离决,气血夺失。没有脉象了。所以也是死证。

乍疏乍数曰死”,再有乍疏乍数,也是危险的病证,乍疏乍数,这时候一阵跳得快,一阵跳得慢。跳得快的时候,超过一息六至以上,跳得慢的时候,一息不足四至。这样的病人的脉象,这是反映了气血错乱。气血极度的紊乱了。极度的紊乱当然也是一种危候。所以说“曰死”。虽然这个“曰死”不见得是真的死,但是毕竟是反映病情已经危重。当然那“脉绝不至”,那确实死。在脉搏跳动跳动过程当中,突然没有脉了,再也不跳了。那可真是死了。

这个第一段就是讲的调息诊脉的方法。以正常来了解不正常。所谓的知常达变的方法。平息,既要医生要调解自己的气息,当然也调节自己的心神。你心神不调,不静下来,息也调整不了。其实“平息”的时候,也要平心静气。这在诊脉当中是很重要的。不是为了单纯去数数,当然是数数,但并不是单纯为了去数数,还有平息自己的心情的问题。

【临证指要】

所以临证指要说“平息之调之法”的临床意义,意义就在于既要数病人的脉至数,又要平息自己的心志,心情,所谓“虚静为保”。这就是意义。第一段就讲到这里。


下面第二段,228页,是论“脉以胃气为本”。以及五脏平、病、死脉。五脏的平脉,五脏的病脉,五脏的死脉。这个就是讲到了死脉当然是真脏脉。就是刚才我们提到过的。

[完/47:4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