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54 上课笔记 《风论》
    

黄帝内经教程:《风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187页《举痛论》最后那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讲的望诊和切诊的问题。因为前面那14种疼痛,很重要的从诊法角度说,主要它是个问诊问题,问痛不痛?起码这个病人痛不痛是他自己说的。至于你有喘动应手,这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187页《举痛论》最后那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讲的望诊和切诊的问题。因为前面那14种疼痛,很重要的从诊法角度说,主要它是个问诊问题,问痛不痛?起码这个病人痛不痛是他自己说的。至于你有喘动应手,这当然是说扪而可得的问题,但是主要,疼痛没疼痛,止没止,减轻还是加重了,还是按之无益了,这些还都是通过病人口述,通过医生询问,所谓言而可知的问题,下面那句话,你看,说,“所谓言而可知者也。”前面这个14种疼痛的情况,主要是言而可知的问题。问诊得来的。“视而可见,奈何?”

前面一开始不是说,要“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令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吗?说言而可知讨论完,下面就问视而可见的问题。视而可见的问题,以及后面所说的扪而可得的问题,都是很简要的说了。

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固(面)尽有部以从之,视其五色,

这个“固”有一个版本作“面”,作面比较合适。也就是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固定的部位,相应的部位,这个后面讲课当中会提到的,某一脏反应在面部是什么部位?说五脏六腑固尽有它特定的部位。视其五色,观察面部的五色变化,观察它的部位,再观察它的五色,比如说,鼻属于脾,鼻的颜色的变化那就反应脾的问题,所以是“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瘀滞有寒,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从五色上来看,黄色和赤色一般的是反应有热的现象。白是属寒的现象,而青黑是又寒又瘀滞不通的现象。所以是疼痛,因为瘀滞不通就疼痛了。青黑是瘀滞有寒,都可以出现这种颜色。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通过那个面部的部位以及颜色的改变,那是可以判断疾病的所在和其寒热的。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说是按诊、切诊怎么样应用呢?

岐伯答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可得也。

那你要观察它主病之脉,它所病的经脉,在那些经脉上。也就根据它的主病判断是哪个经脉,在这个经脉上,如果是“坚而血及陷下者”,坚而血就是坚硬而充血,这是实证。陷下就是这个经脉陷下,不足了。不是充血,也陷下了,皆可扪而可得也。这都是可以用按诊得出来的,它充血了,充斥了,摸得出来,它不足了,陷下了也应该摸得出来,这都是扪而可得的问题。

作为《举痛论》研究痛证,这个也是一个方法,就是除了上面所问言而可知的问题,后面谈到了望诊,看看他哪个部位发生了改变,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在面部反应上,反应到是哪一脏之病,然后再看看他是属于寒?属于热?属于气血不通,判断疼痛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看看主病之经脉是充斥呢?还是陷下不足?可以判断其虚实。这个串讲就到这里。

【理论阐释】

教材188页。

1 疼痛的病因与病机的问题

本段所说疼痛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寒邪,换句话说是寒多热少,因为本段14种疼痛当中,有13种是因为寒,只有一个热留于小肠,导致的坚干而不得出,大便干结排不出来,当然有腹痛,多数的那13种疼痛都是因为寒。这个寒的问题,在《内经》整个理论上认为疼痛也是以寒为主,因为寒为阴邪,其性凝冽,气血得寒则凝,气血凝冽不通,不通则痛,这是一个大道理,当然不是绝对的。我们说了,热也痛,虚也痛,都是确实是疼痛以寒导致的不通为多见。

我们在【理论阐释】的正文第二行,中间《素问。痹论》也说了,“痛者以寒多也,有寒故痛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疼痛当中刚才我们提到,热气留于小肠有主热的疼痛,这是疼痛的病因以寒为主。也有以热,由于热导致的。

关于病机的问题,本篇概括为虚实,客于脉外则血少,血少就说的是虚,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不通就是属于实,所以病机的问题,分为虚实。【理论阐释】提到了,这两句原文是相互补充,即是说,邪气侵犯在经脉之外,可以导致气血不通,也可以导致气血衰少。二者均可以引发疼痛。因此说,疼痛的病机无外乎虚实。具体来说,虚实可以引起疼痛的病机是什么?

  1. 不通
  2. 拘急。其实拘急本来也有不通的意思。但是拘急和不通还当然有所不同。就本段而言,不通,拘急。
  3. 失养,由于气血虚了,气血不能温煦了,所谓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不能滋养,或者组织器官的失养,也会引起疼痛。
  4. 气逆,气逆也痛,逆乱了引起疼痛。

换句话说,虚实皆有疼痛的。不止是不通则痛这一端。还有其他的原因。当然,不通则痛是个主要的病机,不是全部的病机。所以我们在学习《内经》之后,不要脑子只留一句话,“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只留一句是不全面的。当然,这一句必须留下。你还应该知道其他的。拘急、失阳、气逆都可以引起疼痛。这是关于疼痛的病因病机问题。

2 疼痛的诊断要点

189页。诊断要点里面,我们又分成了五个小点来说的。

  1. 疼痛的时间特点与程度。

    这里分的是轻、较重、重这三种程度。时间问题,有的时间短,卒然而止,或者得热则止。有久,有时间长的,重中于寒则痛久。所以时间有长短。病情有轻、较重和重。

  2. 疼痛对按压的反应。

    也分三种,一种是在浅表,按之则气血畅通,那就按之痛止。或者说病位比较浅,病在于小络受了寒邪,因为受了寒邪,也得病浅,因为受的是寒邪,又病位在浅,说得热则止,这样不痛了。一个是病位浅,按之则散,气血散了。小络就通畅了。一个是受了寒,病位也比较浅,得热则散。气血本来由于寒使得小络拘急,得热则痛止了。这是按之痛止,得热痛止。这是对按压的反应。再有就是实,寒凝于经脉,或者说热侵入于经脉,或者说热侵入于经脉,于人体的气血相互搏结、相互搏斗,使得经脉充实、胀满,这样的话就拒按。刚才说是喜温喜按,这个是拒按。因为它邪正交争,充斥于脉,胀满与脉。按之则痛,剧痛,说拒按。再有是邪气侵犯的部位深,按压的力量达不到,因此是按之无益。所以疼痛对按压的反应,无非是按之则止、按之加重(拒按),还有就是按之无益,没改变。这对分析病机都是有用的。

  3. 疼痛的牵引部位。

    疼痛的牵引部位问题,主要是和经脉、俞穴相联系的。比如腹www.med126.com痛引阴股。那邪气就侵犯到阴股这个部位了。或者说胁痛引少腹,胁肋疼痛引少腹。那是肝经受邪,肝的经脉所过。心于背相引而痛,那是寒邪侵入于1背俞,其俞注于心,所以心与背相引而痛。这是疼痛的牵引部位。是和经脉、俞穴密切相关。所以要想懂得这个问题,那要熟悉经脉的理论。你要知道经脉是什么部位。人体的体表的什么部位?是属于哪一经的所过问题。

  4. 疼痛的寒热属性。

    寒热属性一般的说,喜温的、喜按的是虚的,是寒的。拒按的是实证,喜冷的一般是有热。疼痛的寒热问题。

  5. 疼痛的兼症

    关于疼痛的兼症的辨证。疼痛的兼症也是辨别疼痛病位,及其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比如痛兼积聚,是邪客小肠膜原之间,寒凝血滞之故。痛伴昏厥,那使阴阳之气脱离了。这种疼痛也挺严重的。阴阳之气脱离而不相交通,阴阳之气不相交接,后来我们常用“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这句话。才《伤寒论》之后,医学界常用阴阳不相顺接,昏迷,痛得昏厥,昏厥过去了。《内经》上所讲的是阴气遏,阳气未入,其实讲的是阴藏于里了。阳气泄越于外了。讲的阴阳不相衔接。这也是兼症。痛而呕是寒邪犯于肠胃,失于和降,痛兼腹泻是邪犯小肠,清浊不分;痛兼便秘时热灼肠液所致。那是关于兼症的考虑问题。对辨证上的参考。

【临证指要】

邪客于脉外则血少。血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又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句话是讲的虚实病机。具有纲领性意义。张介宾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看法,特别是关于虚实病机。特别是关于虚的病机问题。对所谓“不通则痛”提出了见解。

《内经。疾病类》说,“后世治痛之法,有曰痛无补法者”,所说痛无补法,那就是说痛都是实证。“有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那不是治法都得要通吗?同样是认为只有实证。“有曰痛随利减者”,那也是认为实证,大便通了就不痛了。“人相传诵,皆以此为不易之法”,那是改变不了的法则。“凡是痛证无不执而用之”,凡是见到疼痛,都拿这个东西去治疗。都用通,都是利。“然痛证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泻,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详。”又说,“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闭者多虚,痛而拒按者多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 饱而甚者多实,饥而甚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语剧者多虚。

在治疗上提出来,“凡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这也就是对《内经》疼痛虚实病机和诊治的道理,以及理法方面的发挥的运用。所以在【临证指要】上特别提出来。

其实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犯那个片面错误。就是认为痛都是不通,凡是见到痛,都要通。那不是全面的。因此在这里引张介宾的话,也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其实有很多痛是虚的,不用说别的,腹痛虚证不少见,虚寒不少见。归脾汤治腹痛,补中益气汤治腹痛,长期腹痛,就使这个治,有效的。更不要说小建中汤,治那个明显的胃痛。小建中汤也是偏于温补的。所以不要片面。因为现在片面好像最容易使人接受。我记得在广告词上也,一个卖什么药的,说通则不痛,他吃我的药就不痛,通则不痛,他的药是通的。那给一般人的印象,好像疼痛只有这一个病机。当然我们学过《内经》之后,不应该这么看。事实上,临床也并非是只有一个“通”治痛的。

好,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


第五节 《风论》

教材 190页,之所以叫《风论》是因为这一篇讨论了风邪引起各种病证。所以叫《风论》。全篇就这么一个大的段落。分了三个自然段。下面我读一下。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循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歧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帡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厖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串讲一下,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是作为病名来提出的,寒热病。《内经》中关于寒热病很多的,有的《灵枢经》一篇就叫《寒热病》篇,篇名就叫寒热,看来这里是指的发热恶寒这一类的病。

或为热中,就里热,或为寒中,就里寒,或为厉风,就是后世所说的大麻风麻风病或为偏枯,就是说的半身不遂这一类的病。脑中风,半身不遂,偏枯,

或为风也,因为下边还谈到了很多的风,什么首风、漏风、泄风、内风,很多风,这个“或为风也”就是泛指以下诸风。

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每个病的症状都有每个病的症状,各异,各自不一样,病名也不同。

或内至五脏六腑,作病位而言,有的是涉及到五脏六腑的,

不知其解,愿闻其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既不向内,也没向外。就藏于皮肤之间的。这是一个特点。

风者,善行而数变,由于风有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善行”,游走快,“数变”,病情变化复杂。善行或表或里,或上或下,飘浮不定,游走不定,数变,或者热,或者寒,或者腹泻,或者呕吐,或者疼痛。风引起很多很多的病变,或者出血,数变,也就是变热变寒等等的,病情变化很复杂。

腠理开则洒然寒,因为它病理很复杂,他的特点很复杂,善行,如果是引起腠理开,则洒然寒。风邪侵入人体的话,如果使得人体的腠理开泄,疏松,风邪倒是容易使人腠理疏松,因为讲了,“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容易使人腠理疏松,那么就出现“洒然寒”。这个病人的感觉,就好像有水喷到身上一样。突然的那么寒冷。

闭则热而闷,如果皮肤闭塞,看来这是风夹寒邪了。多半是风夹寒邪了。才使得皮肤闭塞。使皮肤闭塞,汗孔不通畅,卫气不得宣散,所以就出现热而闷,发热而烦闷。由于阳热之气不能外宣了,不能宣散。所以就发热而烦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由于风寒之邪,风寒夹寒邪了,侵犯到人体内的话,还可以引起饮食衰少, 那么看来,伤入到肠胃了。风寒之邪伤了肠胃了,衰食饮,就饮食衰少,食欲不好。

其热也则消肌肉,也是到内了,不是在皮毛。化为热,风寒之邪化为热,或者导致了卫气不能宣散而郁热于里,热,可以消肌肉,可以使肌肉消减。热灼津液,肌肉消减。

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怢栗是突然,“怢”是胀的意思,有发的意思,有肿胀的意思,“怢”之义,“怢”的本意,看看教材注释八,突然战栗,不是肿胀的意思。冷战寒战的意思。怢栗而寒,突然而寒战,而不能饮食。

名曰寒热,这个病,病名就叫做寒热病。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足阳明经脉道目下,但是风气可以随阳明之脉上行的话,到达于目内眦,眼内角。风气到达目内眦,

其人肥,如果其人肥,肥人多湿,

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湿热郁在里头了,侵入到体内之后,因为肥人多湿,成为湿热病了。目黄,就成为热中而目黄。里热病,“热中”叫里热病。又出现黄胆。黄胆病是什么?从这儿看,黄胆病是阳明胃的湿热。在《内经》里面所有的黄胆病,基本就是肠胃有热,或者脾胃有热。换句话说,是脾胃的湿热。

人瘦则外泄而寒,人体消瘦的话,风气可以外泄就可以出现寒。所谓的寒中,出现里寒证。人体消瘦,阳热之气外泄就成为里寒证。所谓人瘦则外泄而寒。就是上面所说的寒中。

则为寒中而泣出,里寒而留眼泪,眼泪出来了,所谓风泪眼,遇风就流泪。那么和阳明也有关系。当然,到底是寒的泣出还是热的泣出,还有辨别,不都是寒泣出。当然在《内经》的时候提出来目风眼寒,那种流眼泪·受风流泪它多半认为是有寒。

风气与太阳俱入,循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太阳”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一身之表,而且风气俱入之后,还行诸脉俞,行到足太阳经的经脉和俞穴。

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卫行脉外,与卫气相干,又

其道不利,邪气影响到卫气,其道不利,这个其道不利倒是说的营卫二气道都不利。因为你与卫气相干,营气也不利,不但卫气之道不利,营气之道也不利。所以营卫之道路不通畅。营卫之道路不通畅,

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愤月真就是肿胀,而成为疮疡之病。营卫之气逆乱了,不就成为疮疡之病吗?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的时候,不是谈过吗?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肿”。营气不能正常地运转了,逆于肉里,在肉里这个地方相逆乱,营卫之气都逆乱了,于是乎就又发热又肿胀,甚至于化成脓。这里也是,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同样是和《阴阳应相大论》所说的,逆于肉里是一回事。

卫气有所凝而不行,当然这里也是说的营卫之气,所凝而不行。营卫之气,受到邪气的影响凝而不得行,就运行失常。

故其肉有不仁也,所以他的皮肉,这个“肉”是指皮肤肌肉。有不仁也,不知痛痒,麻木不仁。那是因为营卫之气不能滋养了,不能滋养温煦肌肉皮肤,所以不知痛痒而麻木。在《内经》里头关于麻木与痛痒的问题,肌肉的麻木和肌肉痛痒的问题,倒是有两种说法。

  1. 《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说肌肤麻木不仁是由于营气虚不能温养,不能滋养就麻木不仁。卫气虚则不用,卫气是阳气,阳气虚了就不能运用,不能运动,不能受指挥。
  2. 《灵枢经》上有一个相反的说法。它说营气虚就可以不用。 卫气虚就可以不仁。

两个说法,看来营卫之气是不可分离的,尽管说卫气是阳气,主运动,营气是行于脉中,是主滋养,但是这两个是不可分离的。本篇这里所谈到的是个什么说法呢?是说“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肉有不仁”,你看,从这文字上它是说的,卫气凝而不行,才皮肤肌肉麻木不仁,所以刚才我解释的时候,我说虽然这说的是卫气,实际上是说的营卫之气。不能滋养,不能温煦,都可以出现肌肉的麻木不仁。

疠者,有荣气热胕,这个“疠”就是后来所说的麻风病。疠风,《内经》时候叫疠风。为什么叫“疠风”?说这个病非常厉害,又有疫疠之气的疠。又具有一定的传染的性质。所以病很厉害,又有一定的传染性的特点。因此取名为疠风。严厉,厉害。它这个病是什么样的?首先讲的是病机的问题。病机是什么?是有荣气热胕,荣气受热而胕肿,这是说的胕肿。这个胕肿是红肿。红肿热痛的那个肿,那个胕肿。“风胜则动,热胜则肿,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那个热胜则肿那个肿,红肿。由于风热侵入了经脉使营卫之气不通畅,郁而为热,成为胕肿。那不也就成疮疡一样了吗?同样是我们所说的,“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那个病机是相似的。

其气不清,说明有毒气,这个风气侵犯人体,不是一般的风,有毒,所以叫其气不清。混浊的,污浊的,污浊之气。

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因而使其鼻柱坏而色败,所以这个病使鼻柱坏,鼻梁骨都破坏了。而色败,那颜色面色太难看了。败坏,衰败,很难看的颜色。

皮肤溃疡,皮肤也出现一块一块的溃疡肿胀,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犯到血脉之中,而不能除掉。

名曰疠风,这就叫疠风。

或名曰寒热,也把它叫做寒热。这个病也有发热恶寒的症状。但是毕竟证名叫做疠风,或曰寒热。或者也可以说它叫寒热,因为它有寒热的症状。

不过,疠风这个病,我没见过,我也是书本上看到过。这个病,要有的话,人家也都给他管制起来。一起居住,一起治疗。不许随便走。因为它具有传染的性质。但是从我们《内经》时代,对这个病还是有个记载。同时也看到它其气不清、有热毒,虽然是风寒之邪侵犯,但是到体内它郁而为热,有毒气。同时也看到它,作为疠这个名字来看,也认识到它有相当的传染性。又认识到它非常的严重性。关于症状的描写,好像和现在书籍上,说描写的也是很一致的。作为特点,只写出其特点,

这是第一段。就讲了这样几种病。虽然都是风邪或者风寒之邪侵犯的,由于侵犯的部位不同,由于人体的体质强弱、肥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或者成为不同的风病。下面又讲跟时间的关系。风病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和季节和日期有什么关系。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以春”,这不是季节吗?春季,甲乙是甲乙日,十干日,天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甲乙就是木,甲乙木。应于春,应于东方,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丙丁就是南方,就应于夏。中央戊己土,戊己就应于长夏。也就是应于脾。西方,庚辛金,庚辛就属于肺金,属于西方,属于秋季,庚辛日。壬癸属北方,寒水,壬癸日。十干日。不过现在十干日日历上也不标了。不是说古代,在清代的时候还标的哪天是什么日,哪天是什么日,还得标这个。而且在《内经》里头,还根据十干日判断人体气血运行问题,判断人体气血和哪一脏腑相应问题,从而还决定针刺取穴问题,《内经》关于这方面,记载不少,只不过近几十年来对这方面不够重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甲乙日,就是说的十干日的甲乙日。甲乙属风木之气,所以春天和甲乙日都属于木。

为肝风,“伤于风”受到风邪,容易得肝风之病,因为风气通于肝,木气。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同样道理,夏季或者丙丁日受到风邪,容易得病是心风。因为心通于夏,心气通于夏。丙丁也是火,也是火之气,也通于心。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同样的,季夏就是长夏。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那就是根据时间,和五脏的关系,五脏在其所相应之时,容易受到邪气,而成为五脏之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风邪侵犯到五脏六腑之俞的时候,也可以成为五脏六腑之风,因为我刚才谈到,这五脏六腑之俞主要是说的膀胱经,背部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这个五脏六腑的俞穴,它就内连于脏腑,因此风中于脏腑之俞,也就成为政府之风。比如背部的肺俞受风那就是肺风。背部的胃俞受风那就是胃风。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为俞是和内脏相应的。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各入其门户,也是按照俞穴来讲的,门户也就是俞穴。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邪气所中的话,就可以成为偏风。教材有注释,偏风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的偏枯,就是半身不遂的那种偏枯,二是风邪偏中于身体的某脏的某个部位,不是全部。关于偏风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府,就是脑后的督脉穴位,发际上一寸半,风府穴。风邪中于风府穴,可以上入于脑。那就叫脑风。脑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教材注释说风犯脑髓,以脑部的疼痛为主症的病。说外风侵入了脑髓引起了脑风。

风入系头,风入系头是说风邪侵入,从目系而入于头,风邪所中,从目系而入于头,目系连于脑。

则为目风,眼寒,这个时候,病名叫做目风。眼寒,就是流眼泪,迎风流泪。

[完/48:2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