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噪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歧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上面谈到阴阳交的症状、病机,所以说它是一种危险的病证。下面又进一步讲一下,这几个危险的症状.
“狂言者,是失志”比如说上面有狂言不能食,说“狂言者,是失志”。这个www.lindalemus.com/pharm/病人出现狂言乱语了,这是神志受伤的表现,特别说志属于肾,那是由于热灼真阴而神志被扰,神志被扰乱了,所以说,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真阴伤得很严重,而且神志又被扰了,所以这是一个死的症状。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现在说到联系前文可以看到,可以出现三个死证,而没有出现一个可生之机。
“虽愈必死也”,虽然在疾病过程当中,可能某一个阶段显得病轻微一些,这个“虽愈”就是病有些轻微的表现。即使有些轻微的表现,最后这个病还是很难办的。所以虽愈比死也。
所谓三死证,是指的不能食而脉躁疾,第二就是狂言失志,第三是汗出热不止。或者汗出辄复热。不能食而脉躁盛,是邪气盛,而气血化生无源。狂言失志呢,狂言那是神志被扰,精气大衰了。汗出又热,热不止,那说明一方面伤津液,一方面邪气仍然盛。所以是三死证。今见三死而不见一生。那就说阴阳交的病,病机是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病证。
谈到了阴阳交的病机特点问题。其中这段病机是个最重要的方面,也就理解这一段的经文的意思,是要理解这个病机。从症状分析,汗出辄复热,是正不胜邪所致。不能食,说明里热燔灼,劫伤胃阴,狂言失志,是由于肾精受损,阴精不足,热扰神明,脉躁疾,是阴不制阳,邪热充斥脉道。出汗之后邪气祛没祛,主要是看脉象。一些发热疾病用了汗法,汗出之后,脉如果平静了,那病就很平稳了。如果脉仍躁疾,那说明病还在发展,所以《伤寒论》后来也有这类的话,“发汗之后脉若静者为不传,脉躁疾者为传也。”发汗之后脉已经平静了,这疾病不再传变了。脉若躁疾,还在那躁疾,什么邪气盛,为传也。还在继续传变。同样的道路。所以《内经》这个理论,从张仲景到后世,都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理论。用之于临床,诊断,推断疾病的预后,确实如此。
从预后看,热留伤精,“其寿可立而倾也。”说明病情严重,凶险,预后不良。这个疾病过程紧紧围绕阳热邪盛。阴精不足,阴精正气不能制服阳热(邪气),这一病机来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强调阳邪于阴精双方的胜负存亡,在温热病转归当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热病,温病,主要看的是阴精。伤寒主要是看阳气。所以这个热虽甚不死,那还是伤寒。所谓“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热病,温病,“有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它这个没有津液可生,汗出伤津了。又不能进饮食,精无俾也。所以这里说,强调了阳邪与阴精双方的胜负存亡,在温热病的转归当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就这个意思,“存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这是温病。伤寒是“存得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阳气没有了,那就不能生了。热病主要是阴精耗竭的问题,就是温热病。
本段提出温病邪留立倾,于《热论》中所载,非两感伤寒“热虽甚不死”,二者区别关键在于病机不同,前面《热论》所讲的那个伤寒热病,是“热虽甚不死”,本段所讲的阴阳交,“交者死也”,不同在哪点?一个是温热病疾病过程当中,人体感受温热之邪,也就是邪正交争,阴阳交。刚才所讲的这个。邪盛正虚,阴精正气无力祛邪,汗出而邪热不退的危重的病理变化,治疗棘手。就是比较难治。而伤寒的那个热病是寒邪伤于肌表,卫气郁遏不得达表。卫气郁遏不得外达。邪盛正未衰的这样一种病理变化。六经那个热病,伤寒是邪气盛,正气盛,这个阴阳交是邪气盛,正气衰。所以这两个是不同的。邪气盛,正气也盛,这时候可以用发汗解表之法。邪随汗出,则脉静身凉,病即痊愈。像张介宾《类经》上所说的,“寒散则热退,故热虽甚不死。”所以说这两个的病机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
本段经文对后世温病学派有很大启发。温病学派一致认为汗出病减为佳兆。反之则证凶险。确实是这样。看温病的危重证候,不外乎高热的反复。阴耗液枯,动风动血,热扰神明,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本篇阳热之邪须赖阴精以制胜的观点启发下,温病学派结合临床,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措施。把“保津液”列为温病治疗之首务,提出来“热病以救阴为先”,提出来“救阴以泄热为要”,那就是说,既要泄热,又要救阴,在治疗温病过程当中,单纯泄热是不对的,就是扶正祛邪兼治为基本方法。使温病类似于阴阳交的危重证候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也就是《内经》说的必死,后世还有了相当的进步。当然我说了,《内经》说死证也不见得就是真死。无非是说它危重,难治而已。
所以临床治疗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这是说阴阳交,选择适宜的方药,比如热入阴营,可以用清营汤,热陷心包,可以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者至宝丹、紫雪丹,热闭心包兼腑实的,可用牛黄承气汤。热盛动风的,可用羚羊钩藤汤,后期热病,热灼真阴的,可以用黄连阿胶汤,或者加减复脉汤等方法。其总的治疗精神,是以清热滋阴为主,这也就是“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意义所在。所以治疗这类的热病,要注意,就要清热,要生津,这是第一个病,阴阳交病。
补充说明一下,阴阳交这个病原文的第一句话,有点问题,咱们教材上有些毛病,第一句话,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 ...
有病温者,教材印成了“有温病者”,这两个字应该颠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