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42 上课笔记 阳虚外寒和阴虚内热
    

黄帝内经教程:阳虚外寒和阴虚内热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教材150页。也就是,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则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歧伯曰:血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教材150页。也就是,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则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岐伯回答这个问题,说血气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而不能流,由于寒,气血运行就涩滞,而流通不畅,温者消而去之。

温则消而去之”,如果温热的话,就容易消散而运行加快。这是血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样的话,也就是说,涩,那就成了实了。瘀滞住了,那成了实了。消散了,消散就是虚了。所以下面说,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如果气实了,那就成为血虚,血实了,就阴盛了,血偏阴了。血实了,气就虚了。它反正是气要实了血就虚,血要实了气就虚。或者说,

血之所并为气虚”,血如果并于气,那就是气分实而血分就虚了。同样的,气并于血,那气分就虚了,而血实了。所以他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有的无非是气血而已,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血并也是虚,气并也是虚,那么说就没有实,没有实证了。

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歧伯回答说,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这相对而言,有的就是实,没有就是虚,所并之处就是实,其他地方就叫虚。所以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故气并则无血”,气并,也就是气盛,并就是相合嘛,气盛了,相对来说就无血。那就是血虚。同样的,血并,血盛了,相对来说,就是气虚。无气、无血,就是气虚、血虚之意。并不是没有了。

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气不和了,不协调了。本来血气一个协调,相和而不是相失。相失了,所以出现虚了,或者是气虚,或者是血虚。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络脉也好,孙脉也好,最后收输入到大的经脉。

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与气相和,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气相和了,相合并了,相瘀滞了。那就成为实了。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那下就虚了。故曰,

则为大厥,并走于上,就可以出现大厥之证,昏厥之证,就如同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的那个薄厥。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则使人薄厥。那么也就使得大厥。也是血气俱走于上。其实这个情况,就是下虚了,血气并走于上,下还不虚吗?后来张仲景的解释,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了。阳气脱于上,阴气在下边和阳气不相接了。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昏厥了。《内经》上倒还没有阴阳气不相顺接的话。但是讲出的意思,血气俱走与上,俱走与上,那下边就虚了。就出现厥了,这种厥当然是昏厥。

厥则暴死,突然的暴死,不知人,

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如果气复反则生,气还能下降,使得上下能够相协调,而不是并走入上,能够上下相协调。所以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气不能回来了,不能正常了,回复不到正常状态了,那就可以引起死亡。暴死之后,就真的可以死亡。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歧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实是怎么实起来的?虚又是怎么虚的呢?气血去哪里了呢?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它们关键是什么呢?歧伯回答说,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这个阴与阳,就是讲的阴经与阳经,经脉。阴经和阳经都有俞会,俞会就是输穴。都有输穴。阴经阳经的输穴,那都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相互交通的地方。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这个“之”字可以作“至”字,或“于”字来讲,阳经可以注于阴经,或者气血可以从阳经注于阴经,阴满之外,阴经满了,也可以到达与阳经,外就是阳经。阳经的气血可以注于阴经,阴经满溢之后也可以注于阳经。这阴阳是相互交通的。阴经阳经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正常现象。就是应该阴阳相合交通,相互联系,阳注于阴经,阴满于外。这正常现象。所以说,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匀平就是相互平衡,相互协调。那么气血可以充斥全身,充养着全身,以充其形,充斥全身形体各处。

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九候是说的脉,《内经》时代有一种诊脉方法,叫三部九候脉,从头到脚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三候,所以三部九候脉。也就是全身的脉象若一,九候若一,若一就是都一致,都平衡,都处在一种正常的状态,那是九候若一。没有哪部分脉出现异常,有一部脉,几部脉出现异常,那就是病态了。他说九候若一,三部九候脉全身很平稳的。这就叫平人。也就是健康无病之人。

夫邪之生也,下边又讲了病因的问题,或者说由于不同的病因,产生不同的病证的问题,邪之生也,邪气,讲的病因。

或生于阴,或生于阳,或者说邪气引起的疾病,或者导致阴的病,或者导致阳的病,阴分的病,阳分的病,导致阴分的病的那就说是阴邪,导致阳分的病的那就说是阳邪。在本段是这个意思。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使人的疾病在于阳分的,得之风雨寒暑,风雨寒暑六yin之气使人病生于阳。换句话说,六yin之气总体来说又叫阳邪,所以我们说《内经》关于病因的分类,分阴阳两类,主要是从这儿讲的。当然别的地方也有。这句话讲得很典型。风雨寒暑,外邪,那就是阳邪。可以使人病于阳位。叫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病生于阴,病生于里,是什么原因呢?饮食居处,饮食不当,居处失调,生活不规律,或者是阴阳喜怒。喜怒是七情,阴阳指男女两性。这些个男女两性、情志失调、生活饮食失节,起居不时,都可以伤于内脏,而不是伤于皮毛,所以叫病生于阴。因此,饮食失节,居处失调,阴阳喜怒这些病因又笼统的都可以属于阴的一类。外邪属于阳的一类,按病因分类的话。分阴阳是这么个分法。生于阴是病生于阴,病生于阳。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歧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歧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歧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善。阴之生虚奈何?
歧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空虚,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那不是前面说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吗?所以又问,风雨之伤人奈何?也就是外邪伤人,这风雨也就是泛指外邪而言。六yin之气。

歧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这是先从表入里的传变过程,这我们在前面讲其他篇章的时候,曾经讲过这个问题。疾病传变次第,先客于皮肤。风从外受,先伤于皮毛,然后从皮毛入于孙络。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它总是由表入里这样一个过程。由轻浅逐渐的深入的过程。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并客,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那就是到肉里了,从经脉又到腠理,

其脉坚大,故曰实,这个时候,脉象就实而大,邪气盛嘛,这叫实邪,这个病证就是实证了。《内经》的时候,没有谈到实证的问题,证字在《至真要大论》出现过一次,所以我这里说说实证。《内经》说把这个就叫做实。

实者外坚充满,“坚”字《太素》作“邪”,外邪充满。就是说实证的特点是邪气充盛。外邪充盛。由于是邪气充盛,所以

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对于病位,拒按,拒按者为实。按之则痛,为什么拒按呢?按之则痛,因为那里有实邪。气血和邪气都充实,因此按之则痛。这不是后来我们在讲诊法的时候,不也讲了,按的特点吗?虚者喜按,喜温喜按,实则拒按。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上面说是风于,那么看来风雨是偏于阳了。要按风雨寒暑来说,风于又属于阳,风从外受,雨从上边来。寒湿相对而言,就是偏于阴了。寒湿之伤人奈何?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太素》没有“不”字。寒湿之伤人皮肤收。寒湿为阴邪,所以皮肤收,收敛。看来应该从《太素》。

肌肉坚紧,因为寒为阴邪,湿为阴邪,其性凝敛,其性收敛,所以可以使得皮肤收敛,肌肉坚紧。坚紧就是不疏松。

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因为寒湿之邪,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泣)而不能流。前面不是讲了吗?所以寒湿之邪,可以使得荣血泣。这荣就是营气。荣和营在《内经》就是两种写法。荣也就是营。荣血泣,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泣的不能流,所以寒是之邪使营血泣,卫气去,卫为阳热之气,寒湿之邪可以耗散人体的阳热之气,所以卫气去,也就是消散。故曰虚,这就叫做虚。风雨之邪得的病,外坚充满的就是实,寒湿之邪使得荣血泣,卫气去了,所以叫做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聂辟这个词我们讲过,就是褶字,皱褶了,皮肤皱褶,皱褶什么意思呢?是气不足,没有气来充斥。没有气来充养皮肤。卫气去了,气血不能充养皮肤了。所以皮肤皱褶了,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按之则气足,按之可以使得热气来至,使气血相对充足。所以使气足以温之。可以使得局部温暖起来。

故快然而不痛,所以虚者喜按,虚者,寒者都喜按。所以快然而不痛,就觉得舒服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阴之生实奈何,这个“阴”是说的内伤之病。内伤之病,怎么又实证呢?或者说阴邪,上边我们所说的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些也可以叫做阴,或者说内伤病怎么产生的实呢?从病因来说,是那个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从病位来说,是病在于里的,在于阴的。所以阴之生实,这个阴含有这样的意思。怎么产生的实呢?

歧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内脏之气上逆,特别是肝血,肝气上逆。肝或者肝之气血上逆,总之,内脏之气上逆。

上逆则下虚,气血上逆了就下虚了。

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血上逆,血上逆阳气就走之于下。阳热之气就走于下了。也就是趁虚而入,趁虚而入下边怎么办?下边就阳气实了。血上逆,阴气上逆了,血上逆了,结果阳气走于下了,下边就是实了。下边什么实呢?下面阳热之气实。故曰实矣,这个实是这样的。是血逆于上,阳热之气走于下了。下边是阳气实了,阳热之气实。

帝曰:善。阴之生虚奈何?阴又怎么生的虚呢?

歧伯曰:喜则气下,也就是前面我们讲《举痛论》九气为病说喜则气缓,这个下就是讲的涣散。九气为病说“恐则气下,喜则气缓”,这个气下应当是缓的意思。也就是涣散的意思。喜的那个情志可以使气涣散,

悲则气消,悲可以使气消散,消耗。

消则脉空虚,气消了,脉就空虚了。

因寒饮食,脉空虚,再加上寒饮食,前面不是讲了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都属于阴的。

寒气熏满,脉空虚,再受到寒饮食,使得寒气熏满。熏满二字,《太素》作伤脏,寒气伤脏。寒饮食使得寒气伤脏。

则血泣气去,本来就已经脉空虚了,再受到寒邪,由于寒饮食,寒气,使得血也泣(涩),卫气也散了。

故曰虚矣,说这就是阴之生虚。

这一段我们就讲解完了。

【理论阐释】

1. 虚实的病机

152页。理论阐释只谈到了虚实的病机问题。关于虚实的病机,《内经》从两个方面阐释。

  1. 从邪正盛衰立论。也就是《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内经》阐释虚实病机的第一个方面。从虚实盛衰立论。
  2. 从气血逆乱,阴阳失衡立论。也就是本篇所说的,“血气以并,阴阳相倾”。倾到哪里那里就实。另外一个地方就是虚。这也叫虚实。从气血偏于哪个部位,所偏的那个部位就是实,另外一个部位自然就是虚了。

所以我们本段在理论阐释里边,提到了《内经》关于虚实的病机,是这样两个方面。这个相倾包括左右相倾、上下相倾,都可以。血并于上,气并于上,血气并走于上,那么下就虚了。所以这也叫虚实。我们常说《内经》关于虚实的问题,只注重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样一种虚实的立论,通过本篇学习,应该知道,还有“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的分析病机的问题。当然,这个“血气以并,阴阳相倾”本身也具有虚实夹杂的问题。这是关于虚实病机的理论阐释。

【临证指要】

1.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这在临床治疗上尤其要注意,关于行血、活血,必须要用一些温药,你全用凉药去活血,效果不好。当然不是说凉药没有活血药,你看,丹皮赤芍都是偏凉的。它都能活血。当真的要想血一下就活开,那必须用一些相对温性的药。因为血气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在临床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你看教材上还选了一个《现代针灸医案选》这样的一个病例。

痛痹,64岁的妇女,一个月前因为受凉,导致了右上肢的疼痛,用针药兼治,当关节疼痛不减,痛处不移,痛处不移说明是寒,得热痛减,那也是受寒,前面病因已经说了,是因为着凉。遇冷加剧,日趋严重,下边一些症状也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诊为痛痹,应当用温经痛络散寒的方法,用温针疗法一个疗程之后,症状消失。温针就是既要针又要温,我学针灸的时候,就是在针刺下去之后,在针顶上缠上一点艾绒,捏成一团,然后把这艾绒点着,让这个艾绒燃烧的热度,从针下入到穴道里边去。温针,用温针的方法治疗效果好。这是说喜温而恶寒。针刺,用温针的方法。

2. 大厥

大厥就是刚才我们讲课当中也谈到了,就是指的昏厥,神志不清的昏厥。比如说,我们曾经讲过的,大怒的形气绝,血菀于上而使人薄厥的薄厥。属于大厥。

教材还引了一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论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讲的具体病证是说那个脑溢血,脑血管意外那个脑溢血的病证,没讲具体病例,讲病证。他认为创制镇肝熄风汤来治疗。其实这个镇肝熄风汤,在还没有脑溢血之前,倒是常用,用得最多,那么也就这个人脾气很急,血压很高,肝阳上亢这样一些现象,镇肝熄风汤倒是很常用的方子。张锡纯在关于气厥的这个方面,论述比较多,《衷中参西录》引了《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那是引《调经论》的话。然后,张锡纯先生自己说,“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血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致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不反则死者。盖气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衷中参西录》,中西结合的观念。)犹能望其复苏乎?”。所以他说,“读此节经文”,张锡纯先生讲,读了《调经论》这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出血之理亦明矣”。

这段我们就讲到这里。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153页。这段原文,是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我读一遍: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虚生内寒奈何?歧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这是讲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讲这个病机。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古时候医学经典上曾经有过,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着外热,阴盛则内寒”。

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古时候说过,但是不知其所由然?不知道那病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呢?下边就逐一地来解释这几个问题。先说阳虚者外寒的问题。

歧伯曰: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为什么阳虚外寒呢?阳受气于上焦,这个阳主要是讲的卫阳,卫气,营卫之气。卫阳之气受气于上焦,它的作用可以有温皮肤分肉之间。温暖了皮肤分肉。

今寒气在外”,如果有寒邪侵入在于体表。

则上焦不通”,所以上焦不通,上焦之气就不能宣散,上焦不能宣散,卫气就更不能正常运行。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因为上焦不通,卫气不能正常宣散了,所以就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因此人就寒栗、恶寒、怕冷。其实这是说,外有寒邪,使得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不能布达于表,而出现的恶寒的症状。所谓阳虚外寒是说的这个。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阳虚那个寒,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说阳虚的寒,多半是说肾阳虚为主,四肢冰凉的寒,更这个不是一回事。这是说外寒,外在寒邪束缚于表,使得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不能通达温煦,因此寒栗,恶寒。这是阳虚外寒。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下面又说阴虚生内热奈何?这个阴虚生内热,又和我们现在临床上常说的“阴虚生内热”不一回事。现在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说阴精不足,阴不制阳,所以阴虚阳亢,说那种虚热,比如说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治疗的那个,这个不是。

歧伯曰:有所劳倦”,这个阴虚生内热是什么?是有所劳倦,因为劳倦,这个病因是因为劳倦。

形气衰少”,形体也不足,气也不足。阴阳俱不足。什么阴阳俱不足呢?

谷气不盛”,水谷精微就不足了。因为劳倦,形气衰少,再加上水谷精微之气不足,

上焦不行”,上焦之气不能正常宣散,上焦宣五味,宣散津液的。

下脘不通”,也不能运化了。脾胃也不能运化了。上焦不能宣散,脾胃不能运化,不能运化就可以生内热,郁而生热,所以

胃气热”,这时候就产生了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所以这种情况产生了内热。上焦不能散,所以上焦也热,胸中也热,这个下脘不通呢,不能运化,胃中也有热,所以这样的热就叫郁热。叫内热,叫阴虚内热。实际上这个阴虚是指的里虚,这个阴虚是指的脾虚。里也属阴,脾也属阴。也就是说,脾虚的内热。刚才我说了,和我们后来所说的养阴,阴虚的那个热,阴精不足的那个热,阴不制阳产生的热不是一回事。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甘温除热所适应证的那个热,用甘温之法健脾益气,使脾气足了,形气衰少得到解决了。榖气也不至于亏乏了,是这种热。所以说阴虚则内热,或者具体说说得简捷一点。是说的脾气虚。不能运化而产生的内热。李东垣对这个病治疗最有办法。升阳益胃也好,补中益气也好,就这类方子甘温除热,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倒也对,这样的病他照样发热,所以临床上有些低烧不止,老治来治去的,养阴清热,那不行,看看是不是气虚了?是不是脾气虚了?所谓用甘温之法,这是阴虚生内热。下面讲阳盛胜外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还是外邪引起的。这个外邪看来还是寒邪,寒邪引起的可是出现外热了。为什么呢?是上焦不通利。上焦不通利,寒邪导致的皮肤致密,也不能出汗,腠理闭塞,玄府也就是汗孔,汗孔也不通了,因此没汗可出来了。汗孔不能张开,腠理闭塞了怎么办呢?卫怎么样了呢?卫气就不得泄越,卫阳之气。本来应该是正常散出来的,它不能散,卫气郁在里面化为热了。虽然是寒邪引起的,但是它可以产生热。这个热是卫气郁住了,不能散。所以叫www.lindalemus.com/wsj/外热。前面那个阳虚则外寒,是卫气不能温煦了,不能温煦人体,所以冷,但是,他还热,自我感到冷。实际这病人体温还挺高。这种现象临床上还是很常见的。这不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就是解释这个病机吗?为什么感冒了恶寒还发热?体温都四十度了你怎么还冷啊?这不就是就是这个病机的吗?

帝曰:阴虚生内寒奈何?

歧伯曰:厥气上逆”,这个厥气是说的寒气,寒气上逆,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上逆怎么样呢?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下焦阴寒之气上逆于胸中而不得散,

不泻则温气去”,寒气积于胸中不散则温气去,也就阳气就散去了。特别卫阳之气就散失了。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寒气独留,寒气单独的留在胸中。

则血凝泣”,寒则使得血凝泣,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血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所以胸中寒。脉虽然盛大,说明邪气盛,又涩,说明气血瘀滞,气血凝滞,寒则令血凝,气血者,喜温而恶寒。所以这个叫做阴盛生内寒。阴盛是由下焦阴寒之气上升于胸中,是的阳气散失掉了。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了。所以胸中寒,内寒。但是,这种病证书寒邪盛,所以脉还是盛大。但是寒邪导致的气血凝涩,因此脉还涩。那就是阴虚内热,阳虚外寒。阴盛内寒,阳盛外热的问题,所以这个特点就在于和我们后世所说的阴虚,阳虚,概念不一样,不要搞混了。尤其是关于阴虚内热的问题。是甘温除热法。那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方法。不要以为发热都是阴虚,阴虚都是津液不足,那不对。不是单纯的津液,当然它津液也不足,更主要是气虚,是脾气虚。

这段串讲就讲完了。

【理论阐释】

1. 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的机理

这个我在刚才讲解的时候,都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讲。重点就是大家要知道,这里所说的阴虚内热,阳虚外寒的问题,和我们后世说的不一样。这么个不一样法?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分析它的病机?根据它的病机不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法则?

【临证指要】

强调的可就是甘温除热的问题了。也就是阴虚则内热的问题。这一段提出来的是阴虚内热,是指的脾虚,胃虚,另外又提到了还可以既有脾胃气虚,又夹杂着外邪,等于虚实夹杂出现的发热,又讲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还举了一个病例,《医话医论荟要》里边的病例。是说一位陈某,26岁的妇女,半年来右胁部疼痛,经常发热,在37度到38.5度之间,多发于下午及夜间,伴有食欲不振,心悸,四肢无力,睡眠欠佳,大便稀而粗糙。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属于湿热困脾,中气不足,师甘温除热法,就以甘温除热法为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十五剂,热退,余症大减,拟上方加减为蜜丸,以资巩固。用这么一种治疗方法,它主要是,这是甘温除热,半年多了这个体温都是那么高,所以这是用甘温除热法,不过我看这个症状,还有右胁疼痛,说不定有点胆囊的疾病。因此在临床上我考虑的话,除了这个思路之外,还应该考虑柴桂的思路。柴桂干姜汤的思路,以作参考。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

[完/42:54]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